症状和体征的区别,对症和对证一样吗?
是不一样的
证和症是中医中的一组名词。
“症”,是指疾病的某一临床症状,是疾病引起患者主观感觉不舒适、不正常的现象,如头痛、发热、腹胀、泄泻等等。症状虽然往往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但单凭某一症状是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病和证的概念的。例如发热,它只是一个症状,并非是一个诊断,因此要想弄清它的原因。还须进一步检查分析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如为内伤发热是阴虚发热,还是气虚、血虚发热?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弄清病因病理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原则开方用药。
再说证“证”,是指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它是各种致病因素即病邪与人体防御功能即正邪相互斗争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病理体征和主观症状的综合。判断准确的“证”,常可反映出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正气的虚实。如一患者面色萎黄、消瘦,胃脘隐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通过四诊及辨证得知:本病的起病是饮食失节,脘腹受凉;病变部位在脾胃,病机是寒湿伤脾,脾失健运;疾病属性为寒,正邪双方对比正虚明显。综合诊断是:“脾胃虚寒”证,从而制定出温补脾胃的治则。
突发性聋有哪些主要的症状和体征?
突发性耳聋又叫特发性耳聋,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发病前多无征兆,少数患者会有感冒、疲劳或情绪激动等表现。
突发性耳聋大部分表现为单侧听力受损,偶有双侧,患者多在几分钟至数小时或几天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也有的患者是在晨起时突感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及耳闷有堵塞感、压迫感或麻木感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耳鸣,耳鸣可以是始发症状,也可以是在耳聋之后发生,但多数同耳聋一起出现。且耳聋经治疗后有所好转,听力也有所提高,但耳鸣却很可能会一直存在,并不会随听力的提高而消失。其次是眩晕,部分患者会在耳聋的前后或伴随耳聋一起出现眩晕,眩晕的程度不一,但多为旋转性眩晕,并伴随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或许还有耳内异常感如耳堵塞感,堵塞感一般先于耳聋出现。
报销用的出院记录和出院证明一样吗?
不一样的。
出院记录,是患者住院诊疗经过的小结,便于以后复诊时参考。
出院证明则是指出院这一时间点的证明。
具体内容
1、入院、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2、入院时病情摘要及入院诊断。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
3、出院时情况,包括出院时存在的症状、体征、疾病的恢复程度、后遗症等。
4、出院诊断。
5、出院医嘱:包括注意事项和建议,带回药物名称、数量、剂量、用法。
6.出院记录在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写在门诊病历上的住院经过亦可参考以上要求,但需更加简明扼要,并记录各种主要号码,如住院号、CT、MRI、X线号等。
哪些症状体征可以体现是运动神经元病?
你好,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运动神经元病本病病因至今不明。虽经许多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环境等因素致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
运动神经元病分类运动神经元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延髓麻痹。各种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变过程大都是相同的,主要差别在于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看作是本组疾病的代表,其它类型则为其变型。
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于40~60岁隐袭发病,单/双上肢/下肢无力、肌肉挛缩、肌束颤动以及萎缩。早期多为上肢无力。具有典型上、下神经元损害的特征,同时可影响颈、舌、咽、喉而出现延髓麻痹症状,最后躯干和呼吸肌受累,危及生命。即使病程很长,病情很重,患者始终无感觉障碍。
②进行性脊肌萎缩:大多数患者一侧或双侧手部肌群无力和萎缩,可见肌束颤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呈爪形手。肌萎缩和肌无力可向上发展,感觉神经不受累,少数患者下肢可出现症状。
③原发性侧索硬化症:成人起病,病程进展缓慢,常先侵犯下胸段的皮质脊髓束,出现双下肢无力、僵硬、行走时呈痉挛步态,逐渐累及双上肢。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体征阳性。
④进行性延髓麻痹:以逐渐加重的延髓麻痹症状首发,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言语含糊,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同时或稍后出现出现躯体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下运动神经元型症状: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
上运动神经元型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新冠感染的前兆?
我们家全阳了,就剩我老公没阳,他真的太坚强了,终于坚持到了现在。
两周前,先是我爸阳的,那天我回娘家,一进门就听我妈在厨房唠叨,我爸默默的坐在客厅,大气都不敢出。
原来,小区院子里有人办葬礼,我爸跑过去给人家帮忙,而且还在人家那里吃了饭。
那个时候刚放开,大家心里都很紧张,生怕被别人给传染到。
我妈一再叮嘱大家不要出去乱逛,回家立即洗手,出门戴好口罩,可是,没想到,我爸却“不听话。”
听到我妈的埋怨,我一直在劝她,说“没事的,运气不会那么差,不一定就会传染到。”
我还和老爸坐在沙发聊了很长一会儿天。
第二天早晨,我就感觉到嗓子干痒,下午感觉到大腿有点酸痛。
心想,也许是受凉感冒的症状,也没太在意,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妈打电话来说老爸阳了。
当时,我还抱着侥幸心理,感觉不会被老爸给传染到。
到了第三天早上,我妈说她阳了。
我一大早出门给他们买药,储备食物,送东西。我妈叮嘱我一定要注意身体,早点把药呀什么的准备好,实在感觉不舒服,就要回家休息。
当时,我还拍着胸脯说“放心吧,我不会被传染的,我是谁呀?”
到了晚上,感觉整个人都不行了。
嗓子干,嗓子痛,头疼,发烧…所有不舒服的症状接踵而来,整个人就像被抽了筋一样,起不来了。
原来,阳了是这个感觉呀?
就像是很重的感冒,辛亏我及时从药店抢回来了药,否则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一家三口,我阳了,接着孩子也阳了,我们就这样糊里糊涂的互相传染了,我们娘俩整天无精打采,浑身各种不舒服,不想起床,不想吃饭。
白天感觉累的要命,晚上各种疼痛。
虽然抢到了很多种药,但是不知道哪种才会真的有效。
主要是砖家方子的那几种药在药店根本买不到。
中途我又去药店买过几次药,他们货架也都卖空了。
没办法,从网上看到了“葱姜蒜加红糖”煮水喝的法子,还别说,挺管用,趁热喝一大杯,出一身汗,感觉很舒服。可是,过一会儿就恢复了原装。
又从网上搜到了大蒜疗法,有个砖家说大蒜的效果好,各自灭掉病毒。
于是,我又动员全家把蒜泥放在鼻子上做“深呼吸”…
最后,不知到底是药的作用还是大蒜的作用,第7天的时候神奇般的大好了。
但感觉还是很累,很疲劳。黑眼圈都熬出来了,整天没胃口,啥都不想吃,体重下降了好多,腿都细了。
今天已经第二周了,我还没好,整天没精神,咳嗽痰多,晕头晕脑,啥都不想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
以前是怕被感染,就算感冒了都不敢表现出来,更别说在人前咳嗽了。
现在,满大街的人谁也不知道谁到底是不是小阳人,反而觉得迟早要感染,还不如早点感染了算了,省的整天觉得是一件事。
新冠感染前的前兆,应该是感觉有轻微感冒的症状,只有知道与自己有接触的人阳了之后,自己症状加重才知道我阳了。
以前做核酸,生怕结果不正常,现在核酸也不做了,健康码行程码也都拜拜了。阳了就阳了吧,总会好起来了。
只要用心养护,阳了也会早日康复的。
最后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身体,每天开开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