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药片一盒价格,学中医可以厉害到什么程度?
分享个读者故事,脾胃不好、疲累乏力、身体虚的朋友认真看看,特别有帮助。下面是根据他的讲述整理的。
我花了几千没看好的肠胃病,竟被一个70多岁老中医开个食补方治好了,现在已经一年多没有疼过。从此我才明白啥叫“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我今年42岁,之前肠胃病持续了五六年,真的是备受折磨。最常见的症状有这么几点:
1、饭后腹胀,吃饭没胃口
每次吃完饭老是肚子胀胀的,像堵了一团气,吃不下,有时候很饿,但吃一点就吃不下了,偶尔还会肠鸣,肚子咕噜咕噜叫。
2、胃痛,生冷辛辣都碰不得
吃多了痛,吃到生冷的痛,吃到辣的东西也痛,反正这肠胃感觉就是很敏感脆弱,从此与很多美食绝缘了。
3、大便黏腻、粘马桶
长期大便不成形,黏腻,容易粘马桶,每次都要用刷子刷一下。而且呢,总有种便不尽的感觉,每次要蹲二三十分钟,结果时间一长,发现自己竟然有点痔疮了。
4、身体有点消瘦,容易疲累
可能是胃不好的缘故吧,别人中年发福,我这几年还变瘦了,怎么吃都长不胖,精力也很差,随时都想躺着,动动就觉得累,关键周末多睡一小时,也还是缓解不了。
有一年单位组织体检,我特意去查了下幽门螺杆菌,结果是阴性,没问题。然后我觉得不能这么拖,又跑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做了胃镜,医生看了说是慢性胃炎,开了一堆药。我还是很遵医嘱的,一直认真吃,但我发现吃的时候症状缓解点,一不吃又老样子了,而且吃多了西药,胃反而更难受。
我想着这也不能事儿啊,要不去看看中医。于是又挂了市中医院的号。医生看起来还比较年轻,大概30多岁。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我说了我的症状后,医生竟然没给我号脉,而是刷刷刷开了个检查单,让我去检查,我晕,这不是中医院吗?我赶紧跟他说,检查我都在其他医院做过了,说是慢性胃炎,主要是想吃点中药试试。
哦哦哦,那个年轻医生回应说,那就给你开几副药吧,吃了看看效果再来复查。
我提着大包小包的中药回去,每天熬着喝3次,那个苦啊,真是强忍着喝,喝了一周,确实好点了,胃也不疼了。结果过了几天,跟几个朋友约饭,我记得当时是夏天,被鼓动着喝了几杯冰啤,这下不得了,饭还没吃完就腹痛,跑去拉肚子,然后胃一直隐隐作痛。
这下搞得我绝望了,中医西医看来都是一时缓解下,后来我就放弃了,只能尽量注意下饮食,胃痛了就吃点止痛药缓解。
直到几年后,有一次儿子他们班举办秋游活动,到了目的地,孩子们自己玩,我就跟一位熟悉的男家长坐旁边抽烟闲聊。可能是那天午饭是在外面吃的,食材什么的不新鲜,我当天又有点胃痛,那位家长看我面露难色,问我咋了?我就是说了下自己胃病好几年了。这位老兄一听,特别热心地说,你早说嘛,我爸之前也是好多年的胃病,在郊县一个老中医那里看好了,你可以去看看。
我听说是中医,有点灰心,说我之前去中医院看过,医生竟然给我开检查单,吃了中药也没好。
这老兄摆摆手说,不不不,那个老中医是真的有水平,据说以前就是中医院的一个名医,后来退休了,自己在家附近开了个医馆,而且每天再看上午两个小时。
这么一说,我就又想去试试了。问清楚地址,刚好第二天是周日,我天亮就开车去了,还好来得早,到的时候里面已经有十多个人等着。看了看老医生,头发花白,看样子快80来岁了。
轮到我的时候,老中医耐心问了症状,然后给我号脉,仔仔细细号了得有四五分钟吧,抬起头来说,你这个不只是胃的问题哦,是脾虚湿气重,导致脾胃不和。
啊?我有点意外,问老医生,不是胃病吗?
他解释说,也不是说不是胃病,只是胃病是表象,本质是脾虚,脾胃属于同一个系统,管消化吸收的,脾虚了胃肯定受影响,胃不好,反过来又会让脾虚加重。所以不能光吃治胃的药,要以健脾为主,同时养胃。
这些理论我也听不太懂,就问是不是要喝中药。老医生摆摆手,说不用,脾虚了要平补,不然会虚不受补的,我给你开个食补方。
这个拯救了我的食补方法,我印象太深刻了,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八珍糕:怀山药、莲子、芡实、茯苓、薏仁、白扁豆、山楂、麦芽,各50g。
我为啥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当时他开完把单子给我,让我自己去买材料,然后特意叮嘱,这不是煎药喝,是可以做成糕点吃,这个食方就叫八珍糕。把八种材料买齐,全部打成细粉,再加200g白米粉,200g糯米粉,100g白糖,加温水揉成面,醒一会儿,再切成小块,上锅蒸熟就可以吃了。一天吃三四小块,吃上一个月应该就好了。
要这么久啊,我有点打退堂鼓。
老医生说,嗨呀,又不是吃药,这个做出来很好吃的,你每天当小零食吃就行了。食补嘛,就是慢点,但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补好了就好了。
我道谢后就离开了,拿着单子去永辉买材料,回家请媳妇儿帮我做了,发现味道真的很好,有时候都忍不住多吃一块。就这样吃了一周,腹胀、胃痛都慢慢缓解了,吃完一个月,我发现都能吃点烧烤和辣的东西了,也没再胃痛,连大便都成形了,一般四五分钟就能解决战斗,真的是喜出望外。
现在我平时都买点成品放在家里,偶尔不舒服就吃一吃,基本没怎么受胃病影响了。
后来我查了查,才发现这个八珍糕原来是
专门健脾胃的一个名方,很多专家讲过,大家要是胃不好,也可以试试看。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6539910115297329416&origin_type=&origin_id=3414105634_3296183438486546600&alkey=1306_3414105634_0_3296183438486546600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296183438486546600\",\"product_id\":\"6539910115297329416\",\"title\":\"善美达 八珍糕丸 买2送1 传统古方,养脾胃小零食 \",\"cover\":\"https:\\/\\/lf3-cm.ecombdstatic.com\\/obj\\/ecom-shop-material\\/mnYfdY_m_bc1c0c5cbc0c74982fa4ef99a93be832_sx_850134_www800-800\",\"price\":5990,\"market_price\":5990,\"cos_fee\":1198,\"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6539910115297329416%26origin_type%3D9903063000%26origin_id%3D3414105634%26swipe_mode%3D1\",\"sales\":615,\"item_type\":4,\"cos_ratio\":20,\"favor\":false,\"in_shop\":tru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6539910115297329416\",\"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健脾八珍糕 买2发3\"}","commodity_id":"329618343848654660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6539910115297329416%26origin_type%3D9903063000%26origin_id%3D3414105634%26swipe_mode%3D1","goods_json":"{\"original_price\":59.9,\"price\":59.9,\"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6539910115297329416\",\"shop_goods_id\":\"6539910115297329416\"}","img_url":"http://p26-item.ecombdimg.com/obj/ecom-shop-material/mnYfdY_m_bc1c0c5cbc0c74982fa4ef99a93be832_sx_850134_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59.9,"promotion_id":"3296183438486546600","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善美达 八珍糕丸 买2送1 传统古方,养脾胃小零食 "} --}
为什么结伙旅游被说成驴友?
驴友一词源自网络,是旅游的旅演化而来,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常用作对户外运动,自助自主旅行爱好者的称呼,也是旅游爱好者自称或尊称对方的一个名词,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也常被爱好者作为自豪的资本之一。他们更多指的是背包客 (backpacker),就是那种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穿越、野营、徒步、骑行的户外爱好者。 一般来说,驴友需要的装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装备,如服装、背包、垫子、睡袋、鞋、帐篷、水具、地图、指南针、照明、太阳眼镜、刀、防护/药品等。二是不同运动需要的专业性很强装备,如探险队的卫星定位器GPS、自行车鞋服、登冰山用的冰镐、冰锥、潜水运动的潜水器材等。
“驴友”一词源自网络,是旅游的旅的谐音,是对户外运动,自助自主旅行爱好者的称呼。特指参加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自助游爱好者。因此,驴友特指“爱好者”,是指人,而非旅游本身,因此,将驴友当作旅游的谐音,可能是误解。“驴友”也是爱好者。
驴友一般指的是徒步或骑自行车出去的旅游者。自称、尊称对方的一个名词,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也常被爱好者作为自豪的资本之一。驴友一般指的是徒步或骑自行车出去的旅游者。他/她们自带帐篷、厨具以及各种野外生存工具。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去过或者很少去过的美丽风景区。但是在路途中往往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或突发事件。也特指以风景、人文、生活的体验或采风为目的的旅行者,而非那些以度假为目的的游客。是近几年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一种旅游方式。川西、云南、西藏一带已经成为驴友的乐园了,其中丽江周边地带海拔相对不高,含氧量高,自然风光比较秀美,已经成为驴友最先涉足的一个地方,然后再是四川,西藏。
更多地是指背包客,就是那种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穿越、宿营的户外爱好者。
简单的说“驴友”就是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在我国开展的主要户外运动包括远足、登山、攀岩、漂流、越野山地车等。这种属于驴友的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因为可以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锻炼毅志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所以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越来越受欢迎,驴友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驴友”一词由“驴子”演变而成,最初由新浪旅游论坛传出,是“旅游”的谐音,泛指参加旅游、自助游的朋友。这类朋友互称“驴友”。新浪旅游论坛也因此改称为新浪驴坛,成为国内驴坛的开山鼻祖。
虽然有很多人仍把“驴友”解为“喜欢旅游的朋友”,实际上,“驴友”一词有不同的特指性。
现在,在网络上,“驴友”更多地是指背包客(backpacker),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代名词,用以自称或尊称对方,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被称为“驴友”是人们引以为豪的一项资本。他们一般徒步或骑自行车出游,自带背包、帐篷、睡袋、厨具以及其他野外生存工具,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去过或者很少去过的景区。但是在路途中,他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或突发事件。他们往往通过互联网来组团。
另外,也有人用“驴友”一词来特指以风景、人文、生活体验或采风为目的的旅行者,而把那些以度假为目的、由旅行社安排活动的游客排斥在“驴友”队伍之外。
运动差别
一般旅游与驴友的户外运动的差别在于,一般旅游是指出门以旅游的方式享乐的活动,交了钱别人可以为你安排一切,不用担心吃喝拉撒睡,放心享受旅游的乐趣就可以了。而驴友通常自己计划安排衣食住行,以体验大自然为目的,自备各种必需的旅游用品,是一种更为自由、独立的旅行方式。
另外,一般旅游与驴友的户外运动的差别可以说是精神层面上的差别,正如一位网友提到的:在旅途中,你会看到,身着朴实衣着、背负大背包、摄影包,入乡随俗,低调地与当地人打交道,他们能获得更多的感受,旅行结束后,他们又是以独特的视角把沿途记录的所见所闻,用相机、文字等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这些载体,你能感受到她/他不同的心灵和人生感悟。所以说,“驴友”更是一种需要精神支持
的生活方式。是不是“驴友”没什么关系,是“驴友”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要把“驴友”当时髦概念,与那些没有本质联系的事物连在一起,那样只会成了“皇帝的新装”一样的笑柄。
装备
装备选择
一般来说,驴友需要的装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装备,如服装、背包、垫子、睡袋、鞋、帐篷、水具、地图、指南针、照明、太阳眼镜、刀、防护/药品等。二是不同运动需要的专业性很强装备,如探险队的卫星定位器GPS、自行车鞋服、登冰山用的冰镐/冰锥、潜水运动的潜水器材等。 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装备。此外,驴友出行,要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保险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实在没有保险在身,可购买短期出游意外险,可找保险公司购买,价格因出行时间 的长短而异。
旅游装备
1. 背包:
背包客的第一装备,否则何来背包客(backpacker)的说法。背包的大小视路程远近而定,一般在周边25升左右即可。长线旅行的话,MM需45-55升,GG需55升以上,负重能力一定要强;另购买帆布包选好质量,要向帆布包店员请教背包的正确用法,否则上路时可能不能减轻负重,均匀负担。
2. 鞋子:
鞋子的重要性其实应该大于背包了,因为它最直接关系到你的人身安全。一定要是防滑鞋或登山鞋,普通运动鞋不考虑。登山鞋最好还是要高腰的,可以保护踝骨。
3. 外衣裤:
一定要长衣长裤,无论季节。在山上乱草中行走时会很好的保护身体,最好是防水。推荐有条件的穿冲锋衣裤或快干衣裤。
4. 内衣裤
贴身衣服建议不要穿全棉的。
5. 护膝和护踝:
对于任何长距离的徒步都应带上一对护膝和护踝。
6. 帽子:
宽檐帽比较好,不仅仅是为了遮阳,有时在山间行走时,也是为了挡避齐人高的乱草,下雨时也很管用;在高寒地带,帽子还能够减少你头部的散热;人体的热量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从头部散发掉的,气温低的时候尤其如此。
7. 手套:
在乱草中和山石中行走时有很大的保护作用,但要注意一点的是,手套会带来的一个危险就是,会降低手的敏感度。
8. 墨镜:
遮阳需要。但会带来视觉误差,所以在危险路段时慎用。
9. 贴身防潮袋:
这个好像没看到哪个攻略里提到过,但个人认为是必需品。你可以选择将钱包、证件、手机等重要物品装入其中。
10. 毛巾:
擦汗用的,还可在灰尘多的地方打湿蒙在口鼻处,抵挡灰尘。
11. 洗漱用品:
长线行程时可将洗漱用品适当带上。
12. 拖鞋或凉鞋:
装备不是特别多可带上,休息时可用。一天行程下来时,换上拖鞋是一件很FB的事。
13.防晒霜、唇膏:
户外日光强、风大,可少量携带。
14. 帐篷:
防水指数要好,建议在1500左右或以上。不登高山的话,从实用角度来看,防风性能可不着重考虑。注意重量。3kg以上不予以考虑,都是玻璃纤维撑杆的,一般在2.5kg左右;建议不要买单人的,因为双人帐篷重不了多少,且集体活动时可帮助同组人减轻负担。
15. 睡袋、防潮垫:
有帐篷就当然就需要睡袋和防潮垫了。如果长线有地方住的话,带上睡袋也有干净卫生的作用。
16. 头灯或手电:
我们不能总是精确地计算自己的行程,当延误行程时,我们就一定需要;头灯还可救命。如果有露营活动,头灯或手电也会用上的。露营灯可以暂不考虑。
17. 雨衣:
不管长短线,我们途中碰上下雨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有一件雨衣会让我们免去淋雨之苦。FB时可做桌布铺在地上。
18. 火种:
最好是防风的。
19. 刀具:
锋利的多功能军刀应该是你的首选,它的锯子和刀有可能是你在户外使用频率最高;而且刀有时可能会与药品配合使用,比如遇到了被蛇咬的情况。如有可能,再配置一把大点的匕首会让人比较安心些。
20.指南针:
“找不着北”的时候可以用得上。
21. 口哨:
集体出游时,是与同伴联系的有效工具,独行时,紧急情况下有救命的作用。但一定要懂得正确使用,懂得一些必要沟通的方式,如求救、询问情况等,比如说两声长音表示紧急情况。至少全队要有统一的哨音规定。否则乱吹一气不如不吹。
22. 药品:
要有以下常备药品:藿香正气水、活络油/红花油、清凉油/风油精、云南白药(粉剂、喷剂)、息斯敏、酒精、红霉素软膏、绷带+纱布、创可贴、蛇药、感冒药。
23.绳索:
一定要熟悉各种结绳法。带上30米登山绳应该足够应付大多事情。
户外“潜规则”,驴圈里的“三不借、三不问、三不准”
驴圈里的三不借
1、驴圈里的“水不借”
户外活动中水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何种地步,电影、小说里常常有所阐述:那口渴的表情,那干裂的嘴唇,那传递着谁也舍不得喝的一壶水,那危急时刻像甘露般珍贵的一口水……
因为重要,因此一般情况下,每一位老驴都会根据路程来控制自己水壶的水量,永远不让自己的水壶断水。而菜驴(新驴)就缺少经验了,有的竟然敢不带水壶就上路,有的上路没喘气多久就猛灌水,有的干脆自己的喝完了就向别人讨水喝。借水不是不卫生一方面的事情,除你的口水我不想品尝外,自救更是重要的一方面。深山老林里是买不到矿泉水的! 矿泉水的水瓶经不起开水烫,到营地时是需要补给开水的,一烫就瘪,很不好用。 所以,每一位驴友出行时,都会带上自己的专业水壶(硬塑、铝制或不锈钢水壶),并非常注意自控自己水壶内的水量,很少会缺水断水!
2、驴圈里的“光不借”
户外活动中的光源包括:手电、头灯、蜡烛、火柴、化学热力带和罐装点热器等,这些都是消耗品。除公用装备外,一般情况下是不外借的。菜驴就缺少经验了,白天觉得手电多余,夜晚一来事就向别人借。所以,每一位驴友出行时,务必要带上自己的专业光源(手电、头灯、电池),而且开关要牢靠,以防放在包中被无意打开。
3、驴圈里的“睡袋不借”
睡袋不借。不是有老驴笑说嘛:过去我是书不外借、老婆不外借,我郑重加一条,睡袋不外借。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常不卫生。是啊,暴走一天了,常常没有水擦一擦身子、洗一洗脚,就得钻进睡袋里挺尸了,自己的汗臭体臭脚臭就算了,别人的那还了得?而菜驴就缺少经验了,觉得买个睡袋划不来,就向别人借。所以,每一位驴友出行时,务必要带上自己的睡袋,哪怕带上最薄的最便宜的那种双面绒睡袋也行,这样把别人的被褥、大衣压在上面,别人也就不生闷气了。
户外 “三不问”
1、不问年龄和工作。
年龄在现实里,普遍会当“隐私”看待,并且讳言年老。西方的白领丽人们更讲究这一点。
为生而作,工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的好与坏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于的位置,在不熟悉下问的过多,你或他人有时会感到很尴尬。
2、不问收入和住址。
收入实际上与个人的能力相关,事关个人脸面。交谈时一旦涉及这些问题,便会让交谈人没有平等与尊严可言。 家庭住址被现代人看作是个人稳私是个人领地,故,对不熟悉的人是不会公开的,即便是私宅的电话号码,也通常情况下不会对外界公开。
3、不问婚姻和健康。
谈论婚恋问题,在现代人看来不仅会误认为无聊,而且还有可能被视为成心令人难堪,或是对交谈对象进行“性 骚 扰”。 健康问题,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均为其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所以轻易不会将其实情告之于人。 别人都不愿告诉你了,你还要问什么?
户外“三不准”
1、不准在没有经过驴友同意的情况下,突然到驴友家中打扰他的正常生活。
2、不准找驴友借钱借物。
3、不准随便公开驴友的电话和家庭住址以及个人隐私。(当然在驴友的允许下也就另当别论了)。
户外运动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轻松和快乐,远离市区的喧嚣和尘世俗事的缠绕,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所以这“三不问”“三不准”原则很有必要。 时间可以消磨一切。时间久了,长期在一起的驴友彼此知根知底,可以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那就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对新人,对不愿公开自己隐私的人来说,还是尽量回避一些话题吧。
泰国旅游买什么特产好呢?
购买特产,建议大家去7-11便利店,在泰国非常普遍,千万不要跟着导游去什么购物商城,价格很贵,7-11是性价比最高的店,货品也很齐全,交易也很方便,支持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几百元可以带回很多送给亲朋好友啦!
我们说特产就是,价格不高,如果要买珠宝和乳胶枕,慎入,价格就不好说了。
1、皇家牧场牛奶片,和国产奶片比,奶味更加浓郁,入口更软。
2、洗面奶,大概35元一支
3、瓶装燕窝饮品,大概10元一瓶,口感非常好,价格非常实惠
4、虎牌贴膏,比国内的贴膏便宜太多
5、青草膏,蚊虫叮咬效果非常好
6、妈妈泡面
7、小老板海苔
8、支装的蜂蜜
你见过什么样的民间奇人?
天津有个“泥人张”,徐州有个“泥人刘”。
“泥人刘”,名字叫刘洪海,他是我们徐州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泥塑艺术家。三十多年来,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
在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以“艺”战“疫”,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精心创作了疫情阻击战系列作品,通过民间艺术形式记录感人的瞬间,礼赞抗疫事迹,讴歌“战役”中“最可爱的人”。
现分享他的部分作品,供友友们欣赏。
为什么不用毒箭射杀敌人?
有悟空问答的朋友提出问题:古代士兵作战,为什么不用"毒箭"射杀敌人?
我的回答是:
这个问题提出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古代士兵普遍不用“毒箭”,他们无暇也根本用不着考虑用不用毒箭的问题。
因为在古代,一旦被弓箭射中,是不是毒箭,按当时的卫生认识和医疗水平,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同样都很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感染,从而导致毒血症身亡。除了小规模东南亚部落冲突外,用不着绕着弯子去找寻致命的毒剂制成毒箭。
即便是射伤关羽这样的“重点目标”,也并不能证明这就是毒箭的效用。
总之, 古代士兵实在没有必要也费不起这个成本使用“毒箭”,所谓使用“毒箭”和“见血封喉”的种种细节, 大部分都是当今武侠小说想当然的杜撰——误人子弟久矣!
原因有三:
1、大家耳熟能详的关羽中箭后“刮骨疗毒”的例子,现在一般人认为关羽是中了毒箭,华佗刮骨就是为了去毒。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如果关羽中的那支毒箭是有的学者认为的是所谓“乌头”毒素,那么这样一种中药药典里有明确记载的慢性神经性毒药,起效缓慢,和狂犬病毒这类神经性病毒一样,并不会马上致死。
况且中药毒素一直都存在提炼不纯的问题, 再加上用刮骨疗毒的办法实际上也对这类神经性毒素,就象用刮骨来对待狂犬造成的伤口一样——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话虽难听,但这就是事实。
2、那么,为什么非但三国演义有记载,作为信史的三国志也有这样刮骨疗毒的记载呢?
事实上,读者所不知道的是,三国志的记载和“演义”完全不同,三国志并没有说是中了“毒箭”| ,原话是这样的: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常疼痛。
看明白没有?记载的是关羽“曾经”被流箭所中(不是毒箭),伤口愈合后仍有疼痛!
按现代外科医学的眼光看, 这明显就是箭创后继发感染的典型症状,和是不是毒箭无关。
如果真是用了所谓毒药,关羽还能活得到华佗赶到吗?华佗的刮骨疗毒和燃烧高度白酒的措施,对神经性毒药感染有效?
其实,华佗的疗法,倒是非常符合现代外科消毒的一般操作原则,只不过相对不懂外科消毒的古人,这样的消毒措施格外显得骇人与神奇罢了......
因此,即便华佗这样的神医,在1800年前他所做的也不过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外科门诊手术的消毒程序而已。
3、最后就象提问者隐含的意思那样,古代难道就没有用毒箭杀伤敌人的例子吗?
答案是:有的,但很不普遍, 并不是常态.
唯一可见信史的 ,只有两例:
一例是雍正平定贵州叛乱,清军提到的敌人使用毒箭,但具体使用的什么毒物,并无确切考证。
第二例在国外,一八九五年,英国军队攻入婆罗洲(今天的加里曼丹岛),当地土人利用芦苇削成箭头,再涂上毒箭木的乳汁向英国射击。 英国人是初次进犯,他们见识过英格兰长弓的可怕威力,对用芦苇制成的软弱弓箭非常轻蔑。
但是他们不知这种土人射出的弓箭的箭头有剧毒。哪怕是轻微的一点划伤,也有生命危险 !英国士兵因此伤亡惨重。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土人用的毒箭木的乳汁,又叫加布、剪刀树,是一种桑科植物。
这种和桑树近亲的树的树皮一旦破裂, 就会流出内含毛皮黄毒苷的毒液,人兽如果不小心眼中滴进毒液,就会立即失明;皮肤破了,会使血液凝固,导致心脏停止跳动,所以人们叫它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树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生长。它是常绿乔木,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猎人曾用过这种树汁涂在箭矢上,随身携带,在密林中射出毒箭,捕猎猛兽和仇敌。
但把它使用在国内战争中,除英国人的例子外,未见中国正史有明确记载。而且由于毒箭木的毒液产量很少,大规模使用在战争中,在中国这样动不动几万人大兵团作战的情况下,更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