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回应新冠后遗症,上海2名被确诊浦东医院4015人被隔离核酸检测?
上海11月21日确诊2例, 这是事实。从应急反应来看,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紧急处置都非常的快速。对于社会的影响其实很小,不需要紧张。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说,用消防来做比喻就是扑灭初起火灾总比后期救火要来的容易。
自从疫情爆发到如今也已经快一年时间。很多人确实对于病毒已经产生了麻木。甚至觉得国家如此大题小做是否值当。
因为上海出现2例病情,医院就让4015人隔离检测。还要提升当地的风险等级,让很多人工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从上海回到原籍的朋友们,很可能需要接受当地街道人员的问询和笔录等等。
可是我们又换了一个思路。如果真的如同美国一样不管不顾可以吗?事实上是可以的。因为国家只要保证上层组织不受到侵害,国家机器依然能够运作。而人们的生病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中国就是要为了每一个百姓的身体健康,不放弃、不抛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是挂在墙上,而是真实地落在实地。
上海出现的这2例,就坚决地对周边群众进行体检。保证不发生二次传播。
从轨迹回放来看病情的影响先从官方通报的轨迹开始入手。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
病例1,吴某某,男,39岁,11月19日晚自行至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入院体温39度,肺CT显示肺部有炎症表现,即被隔离留观,现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治疗。
该病例为浦东机场UPS上海国际转运中心西区货运站安检员,在沪居住地为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除工作场所外,该病例14天内到访过周浦医院、千里香馄饨听悦路拱海路口店、航头镇王楼村、祝桥镇新东村竞新小区等场所。目前上述场所已进行封闭管理、终末消毒。病例2,李某某,女,34岁,与病例吴某某为夫妻关系,长期同住,11月20日出现发热、咽痛,自行至上海市浦东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肺CT显示肺部有炎症表现,即被隔离留观,现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治疗。
该病例在上海市浦东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除工作场所外,该病例14天内到访过航头镇王楼村、祝桥镇新东村竞新小区等场所。目前上述场所已进行封闭管理、终末消毒。工作场所浦东医院已实行闭环管理。 这两人是夫妻,所以出现感染这种情况是确实的。另外从活动半径来说,生活也是比较单调。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基本不会有更多的密切接触者。这也是值得欣慰的。 另外根据已追踪到上述两例确诊病例在沪密切接触者86人(其中家属6人),已全部落实隔离观察措施,完成首次核酸采样,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南阁水哥给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这就是单一的物传人,然后在人际间传播的一条途径。 弄明白这些之后,对于后期的防治工作就变得简单。源头已发现,剩下的交给时间处置。分析病例风险可控,但依然存在一个隐患这对夫妻是确诊了,可是他们读书中的女儿情况呢?目前追踪到的信息是,女儿就读的学校已落实好隔离、检测、消杀等相关措施,全部改为线上教学。
令人遗憾的是,在学校的物品表面依然发现了阳性反应。
这也意味着。学校有可能成为传播的另外的策源地,这一点是值得忧虑的。
不过我们既然已经能够找出来,那么一定就有办法进行处置。各种应急预案是该拿出来用一下了。
接下来上海的防控措施要升级针对出现的新形势,上海绝对会认真对待。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措施包括
1.调整风险等级。将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列为中风险地区,其他地区等级不变。
中风险地区相关人员原则上不离沪,确需离沪的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加强医疗卫生应急准备,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战斗队、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备队; 3.制订市、区定点后备医院整体转换工作方案,储备足够的治疗床位; 4.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做好全上海应急医用物资30天满负荷运转储备。 5.病患女儿所在的学校停课,改为线上教育。 6.对医院内的环境进行全面消杀;采取封闭隔断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流动。 这些措施的快速出台,也表明我们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对方案。 广大市民也会积极配合,这就是我们的万众一心防疫的决心。对于来沪人员的提醒如今来沪的人员当你回原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黄码的标签。这时需要积极地和当地居委会对接告知自己的情况。
建议出行前,先咨询当地酒店,是否接待上海来客,能否办理入住,以免耽误你的出行。
希望这些不用隐瞒,因为关系到我们整个城市的命运。
张文宏说疫情很快结束?
对于疫情的分析,专家学者之间有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涉及到利益关系,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前段时间提出停止全员核检,重点转向重症及老年人的治疗防护上,这就挡了部分人的财路,能不恨死你吗!至于对后面疫情的预测,信谁都是一句空话。我知道在我的周围现在大部分人都阳了,到过年的时候多数人都转阴了,到正月里很可能每人阳一次了,有了一次的经历,防护意识增强了,二次再染的人会少了,往后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实在想不来。国外回来的人不做核检了也不隔离了,外面的变种会不会引发大传染呢?坏人心里怎么想、准备怎么做,谁又能知道呢?!
年底会不会再次封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来证实这种不明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接触、飞沫等多种方式传染且有相对更长的潜伏期,所以在传染性上强于同属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和MERS病毒。这次疫情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好撞上春运,而春运期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客观上加剧了病毒的传播扩散。新冠肺炎借助于春运期间庞大的人口流动量迅速从武汉蔓延至全国。
一时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幸免。一场全国范围的疫情阻击战就此打响,我们为打赢这场与病毒的战争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我们有党和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有全体医护人员的坚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和医疗物资被源源不断抵达抗击疫情的第一线。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刚刚还在镜头前对所有人说“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然而他自己却毅然坐上了从广州前往武汉的高铁。疫情期间全中国每一个社区都变成了一个抵制感染风险的堡垒。
可以说疫情期间中国采取了几乎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管控模式。这样做至少取得了以下三点好处:一是减小了大量的流动,从而使疫情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二是下沉到了社区一级,便于管理感染者、接触者;三是容易控制疫情的规模,不至于过度扩散,让死亡者大量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是以人类或动物的组织器官作为传播介质的,所以减少人际接触就是遏制病毒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我国严格的管控形势下其实已从物理空间上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
随着北半球进入秋冬季节后全球疫情实际上已进入到第二波阶段。截至北京时间11月19日09:15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5654万例、累计死亡已超过135万例。作为全球疫情风暴中心的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1100万、死亡病例已突破25万,迄今为止仍有超过435万患者尚未治愈。紧随美国之后的印度目前累计确诊病例已逼近890万、巴西已突破590万、法国已突破200万、俄罗斯也已逼近200万、西班牙已突破150万、英国已突破140万、阿根廷已突破130万、意大利已突破120万......
邻近美国的加拿大现在也正处于疫情持续恶化的阶段:如今加拿大的感染人数已逼近27万。在进入10月份后加拿大还打破了疫情爆发后的单日新增确诊纪录。用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话说:“我们正处于这场大流行的引爆点”。曾几何时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被视为是全球疫情的风暴点,后来随着美国的确诊病例后来居上之后就使人们对欧洲的关注转向了美国。美国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的确位居全球第一,可不要忘了美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医疗资源、经济实力都不是欧洲国家所能比的。
如果你要按人口比率换算就会发现欧洲的疫情形势其实和美国几乎是不相上下。10月28日法国宣布二次封国,同一天德国发布严厉禁足令,英国也考虑将于12月全国封锁。在过去一周英国的疫情死亡率蹿升了42%。从11月2日零时起比利时已开始实施新一轮更严厉的新冠防控措施。欧洲第二大国家乌克兰至今已有48.3万人确诊、8812人死亡,单日新增确诊数也已迈进全球前十。11月9日乌克兰总统沃伦米尔·泽连斯基在Twitter上发文表示:自己确诊了新冠!
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大规模爆发蔓延而言:亚洲国家的疫情形势整体上相对稳定,不过也还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日本曾在4月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如今日本的累计确诊病例数据排在全球第49位。进入10月中旬以后日本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再次超过100例。日本东京都议会于10月8日通过的“东京都新冠病毒防疫条例”修正案规定:东京都居民要按地方政府的要求做必要的病毒检测,此外还要求新冠病毒感染确诊者在住院治疗和休养的同时不要随意外出,要协助辖区卫生部门的相关调查。
然而迄今为止上述措施的执行力并不强。一个基本事实是:迄今为止日本的新冠检测率只有2.4%;相比之下美国是50.4%、俄罗斯是47.4%、英国是54.8%、意大利是32.1%......在疫情初期韩、日两国的疫情形势谁更严峻一度成为争议的话题,然而如今韩国的累计确诊病例29000多例,这在全球212个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87位,然而根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的通报显示:始于亲朋聚会和医院的疫情在韩国首都圈地区继续蔓延的势头并未得到完全遏制。
当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全面爆发时中国却是另一番光景:自4月8日武汉解封以来哈尔滨、舒兰、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瑞丽、青岛等局部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疫情反弹现象。然而通过多方的调查和追踪都在较短时间内锁定了密切接触人群,从而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这说明中国的防控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相关的防控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目前除了一些正处于疫情反弹期的高风险地区之外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农民复耕、工厂复工、学生复课、影院开门......这一切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状态。当初武汉疫情期间很多在武汉工作的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从而导致病例扩散到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然而各省各地的防控措施很快就及时到位了。当时除了湖北之外没任何一个省的总病例数突破过两千,突破一千的也只有四个省。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当时我们尚能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把各省的病例数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范围内。
要知道那时我们对这种新型病毒其实是真没多少应对经验,然而在经过和新型冠状病毒几个月的较量后我国实际上已积累了不少应对这种传染病的经验。既然我们连最困难的时期都已坚持过来了,那么面对眼下局部地区的零星反弹也完全是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遏制住的。在目前中国这种严控措施下疫情再像2020年春节那样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所以2020年底到2021年春节期间不会再出现像2020年春节武汉疫情期间那种全国大规模封城的现象。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意识到: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反弹这种风险其实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全世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然而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存在新冠病毒就意味着我国仍面临一定的境外输入压力。除了境外输入压力之外还有就是无症状感染者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近期我国局部地区爆发的小规模疫情反弹几乎都和无症状感染患者有关。这毕竟是一种我们人类之前没接触过的病毒,事实上迄今为止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仍是相对有限的。
我们曾以为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不会超过14天,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是有可能超过14天的。从3月28日起我国已禁止外籍人士入境,但我国与国外的物流联系并没切断,然而北京和大连的疫情使国人开始关注起病毒通过进口物品传播这种可能性。冷链运输实际上就是我们之前的防控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细节。这种忽视并不是防控体系上的漏洞,而是因为当时对这种风险的认知有限所致。现在即使我们的防控工作再怎么有力,那么又有谁敢保证不存在我们目前尚不知晓的潜在风险呢?
尤其是现在进入秋冬季节后这种风险客观上还在增加:事实上新冠病毒是耐寒不耐热的,所以我们才会使用酒精加热等消毒方式。新冠病毒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可以存活数周,目前发现的最极端的案例甚至可以在温度适宜的状态下存活几个月。秋冬季节的低温潮湿气候恰恰是最适宜新冠病毒存活的。当然气温只是影响病毒活性的客观因素,事实上更为关键的还是我们的防控措施。尽管高温天气对新冠病毒的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至少需要五十多度以上的高温才能杀死病毒。
即使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如果不是直接暴晒在太阳底下的地方都达不到这样的高温,所以我们能看到夏季的高温天气并没遏制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无论夏季或是秋冬季只要防控措施不到位都可能导致疫情卷土重来,然而随着秋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增加会在客观上加大新冠疫情的防控难度。尽管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在如今的中国已是不可能的,然而局部地区疫情反弹的风险其实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在防控工作上出现怠惰仍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在4月8日武汉解封之后仍时不时会有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反弹的现象:哈尔滨、舒兰、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瑞丽、青岛、喀什、天津、上海......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事实上新冠并未真正远离我们。每次疫情反弹都反弹都充分证明了这场抗疫斗争的复杂性。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在肆虐一番之后迅速消失给人留下了一脸狐疑。也许当时是病毒放了人类一马,也许当时的病毒还没进化到2019年新冠病毒这样可怕。事实上新冠从传播方式、防控的难度和临床表现等各方面都比非典复杂得多。
SARS这种致病性强的烈性病毒在杀死宿主后自己也难以存活传播,然而新冠病毒相对于SARS病毒而言:具有高传染性、低死亡率、较长潜伏期等特征,所以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慢性疾病。这实际上意味着在相关的疫苗被研发出来之前要彻底铲除新冠病毒其实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是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切断病毒蔓延扩散的途径,但要彻底铲除新冠病毒在现阶段其实是根本不现实的。
尽管现在不时会有各种关于疫苗的消息出来,然而疫苗即使问世也必须通过医学测试验证效果,所以目前官方的说法仍是至少需要到2021年才有可能实现疫苗的大规模接种。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年秋冬季到来年春节这段时间内新冠病毒依然将会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现在几乎就可以预言:2020年底到2021年春节这段时间内新冠疫情将依然存在,但在我国的严格防控措施下不会大规模爆发。其实年底春节这段时间很可能会面临比平时更大的疫情防控风险。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春节要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的,所以每逢春节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一路增长到2015年的37亿人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基本上就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集体搬一次家。所以外国媒体称我们的春运是一场以“亿”为单位的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春运期间很多人聚集机场、公交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这些人还会在短时间内辗转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地方。
会不会有没能检测出来的无症状感染者混在如此密集的人群之中呢?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不能不防的。我们不仅有回家过年的传统,而且回家之后还有走亲访友、聚餐聚会的传统,所以年底到来年春节这段时间往往是人流聚集的时期。这在客观上的确会对疫情防控工作构成一定挑战。客观上可能会有一部分地区像之前的哈尔滨、舒兰、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瑞丽、青岛、喀什、天津、上海等地一样出现疫情反弹,那么在这种疫情反弹的高风险地区出现封城现象也是有可能的。
但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封城即使出现也只会是针对疫情反弹的特定地区的短暂局部封城,因为像2020年初那样的全国大面积封城的基础条件已不复存在。既然我们连最困难的时期都已坚持过来了,那么这种局部性的短暂封城其实也并不可怕。哈尔滨、舒兰、北京、新疆、大连、青岛等地都在短时间内切断了传播,从而使人民群众得以恢复正常的生活。所以这种局部性的短暂封城即使出现也无需过于担心,我们应当自觉以正确态度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部性短暂封城。
在当前阶段我们既不能麻痹大意,然而也无需过度恐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应当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目前已进入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仍需要保持必要的防控意识。在当前阶段可能很多人已习惯上街不戴口罩了,但出入一些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还是应当按相关规定佩戴口罩。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仍是有效的防控手段。另外秋冬季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如果一旦出现发热、头疼等症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就医。
国内新冠肺炎还严重吗?
是的,八月份了国内新冠肺炎己经被控制住了。
全国至今天止发病率为个位数。我在海南这边已经2个月只发现过一例,但是我们对疫情的危险性从不放松,出门都戴着口罩,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即使疫情结束了,我们都会坚持带口罩的。
国内少发生或不发生新病例,只能说是形势喜人。并不否认会有新病例发生,也不否认会有外来病例输入者,严阵以待是我们应持的态度。如果不戴口罩,人们不在意在公共场所或大型集会任性起来。突然发生较大规模新病倒,从头要求带口罩防病就会被动了,失不偿失哦。
我每天都带孙子去省妇幼康复训练,在这里看到的是,每人都要带口罩入院、凭健康卡才能进入门珍大厅,和疫情高峰时没有两样。无愧为三级甲等医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这也是全国防疫一个缩影。
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虽然形势喜人但我们不要忘记了医护人员的日夜努力,更不能忘了倒在武汉防疫战场上的烈士们。没有他,她们的献身付出,也许我们今天还宅在家中。更谈不上开学复工了,得之不易成果应该珍惜才是。
2021年的春节将临,我们希望2020年春节的往事不要重演。过一个开放、自由、放松有意义的春节多么美好。要达到这个良好愿望,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带好口罩,少在公共场所或是容易发生病例传播的地方去。只有这样做到人人自觉,那么未来的明天会更好的,我回答到这里吧。
吴尊友和张文宏对第二波新冠疫情的预判截然不同?
吴尊友,男,1963年出生,安徽黄山人,汉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预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文宏,男,1969年8月出生,浙江瑞安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医学院客座教授。
两位主任,近期对第二波新冠的预判截然不同,吴尊友主任认为:近几个月出现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张文宏主任,对外公开表示,第二波疫情可能会在5-6月到来。
个人观点:我比较相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疫情研判方面,我更相信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专家的观点在医疗救治方面,我更相信临床一线治疗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
不是说张文宏主任不好,只是医生不擅长预测疫情,更加擅长怎么救人,做好本职工作就好。
最后两位的主任的观点,还是用时间来验证,等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