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甘草与小甘草的功效,甘草该怎么炙?
甘草【处方用命】甘草、粉甘草、炙甘草、蜜甘草。
【炮制方法】 1.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成厚片,筛去碎骗。 2.蜜甘草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钟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甘草片,用炼蜜25kg.
【成品形状】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中间有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及射线,传统称为“菊花心”,纤维明显,举粉性,周边棕红色,气微,味甜,蜜甘草表面老黄色,微有黏性,有光泽律,气焦香,味甜。
【质量要求】生甘草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含甘草苷不得少于1.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灰分不得过2.0%,炙甘草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灰分不得过1.0%,水分不得过10.0%.
【炮制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得功效。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蜜炙甘草甘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挛急,脉结代。如治脾胃虚弱,神疲食少的四君子丸,治气虚血弱,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治疗脘腹卵急疼痛或四肢拘挛的芍药甘草汤。
【炮制研究】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苷及部分金属元素。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甘草酸及甘草含量无明星变化,煎液中甘草酸的含量有所下降。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心律失常作用加强,免疫作用加强,止痛作用加强。
【贮存】炙甘草所用蜜为中蜜(炼蜜温度为116--118摄氏度),含水量控制在10%--13%,贮干燥容器内,蜜甘草蜜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贮。
甘草功能调和药性?
甘草是一味神通广大的中药,炙甘草能温中,生甘草能泻火,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您提到的,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功效一个一个的说:炙甘草
炙甘草一般以炙甘草汤使用,温中散寒,润肺和中,还能补脾益气。在临床上应用较广,使用频繁。因甘草本身性甘,炙甘草又是甘草加蜂蜜制成,所以在食品领域被用来做糕点的添加剂,增加甜度。
生甘草生甘草主打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特别是镇咳作用明显。常见复方甘草片等可用于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等症的治疗。
调和诸药中药分君臣佐使,君为主药,其他也搭配或不用。甘草经常作为使药入方,用来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周建明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甘草调和诸药的配伍机制:可能参与对细胞色素P450 3A4的诱导表达,进而使与其同服的其它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毒性成分的代谢加速,从而起到缓和药性,达到调和诸药的目的。
掌握应用不建议自行使用,或作为甜味剂使用。普通人难以掌握好用量。甘草毕竟是一味中药,应用不慎会导致血压升高,肾功能减退等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需要甘草进行调和。中药十八反中,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的药物是被禁止一同使用的。
【不药不药】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甘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甘草的功效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解止痛等。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以及咳嗽痰多、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和缓解药物的烈性和毒性。长期服用甘草,可引起浮肿。甘草还可抑制皮质醇的转化,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和低血钾症。
复方甘草片的作用?
此药主要功能是用于镇咳祛痰,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性感冒或者是病毒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咳嗽咳痰。孕妇或者是哺乳期妇女要慎用,胃肠道疾病病人要谨慎使用,过敏的病人也不能服用此药,服药期间不能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中医开方中甘草为什么分生和炙?
甘草,是一味大宗药材,在中药中有“国老”之称。
古今中医对甘草都怎么用?甘草在炮制前后会有哪些变化?
甘草,有什么功效?为什么要炮制?被中医誉称为“国老”的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草生品,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渴,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中医认为,中药甘者性缓,可以用来使脾胃运化迟缓,导致中焦胀满,所以有“甘能令人满”的说法。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使用甘草时要炮制的原因吧。
甘草经过炒制后,借真火之气,火性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甘草引起的中满的弊端;
甘草蜜炙之后,功效可变为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等症。
如果你去药店买甘草,他们卖的甘草主要有三种,即甘草、蜜炙甘草、清炒甘草。
但你要是梳理分析估计经本草所载,会发现古今中医对甘草的炮制方法十分丰富,主要分单纯的火制、水火兼制和加辅料炮制。
中医认为,“凡入药者必先泡”,药物的炮制,是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也可以提高药物疗效,是中药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甘草生用和炮制以后其功效会出现较大差异,所以如何选择甘草的生、炮对临床疗效是很重要的。
纷繁复杂的甘草药用炮制方法甘草火制,包括炙、炒、炮、爁(lan’)、焙等方法。
水火兼制,包括水炙和煨两种。
加辅料炮制,就要根据辅料的不同分为密制、酒制、麸制、酥制、浆水制、胆汁制蜡制等。
甘草入药时间相当的悠久,最早可见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名医》曰: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密草,一名蕗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
可见东汉时期,对甘草的处理还仅仅是简单地洗净,晒干,并没有起到其他完整的炮制方法。
后来随着中医中药的认知,甘草的各种炮制方法才逐渐增加——
甘草的炒制:
南北朝时期《玉函方》中记载“炙焦为末”。《金匮要略》中记载“微炒”。《雷公炮制论》记载“火炮令内外赤黄"。
唐宋时期的《博济方》记载“炒存性”、“炒令黄”。
明清时期的《普济方》记载“炙紫色”、“去皮炙”、“炙令黄”。《得配本草》中记载“有粳米拌炒法”。
甘草的酒制:
《雷公炮制论》记载“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甘草的酥制:
《雷公炮制论》记载“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甘草的蜜制:
《千金翼方》中记载“治阴头生疮方:蜜煎甘草,涂之即瘥(chai)。”《炮制大法》记载“切片,用蜜水拌炒”。
甘草的醋制:
《苏沈良方》中载:“纸裹醋浸煨。”
甘草的炙制:
《证类本草》中记载:“淡浆水炙”。《圣济总录》载“盐水浸炙,猪胆汁炙、油浸炙”。《炮制大法》中记载“用清水蘸炙”。
甘草的煨制:
《朱氏》记载“黄泥裹煨”。
古代对甘草形形色色的炮制方式对于甘草的炮制方式,有净制、切制、火制和加辅料制四种。
甘草净制最早可见于《雷公炮制论》中的记载:“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入:,也就是将芦头结合甘草梢弃之不用”。
《本草从新》:“去外赤皮“。
甘草的切制,大都分为“细切”和“锉”,为方便后续炮制和临床应用。也有部分古籍和应用方提到先炙后锉。
比如《圣济总录》中提到甘草汤方时,“甘草汤处方:甘草一两(炙,锉)”。
除了清炒法外,古中医对甘草的辅料炮制,《得配本草》重视唯一记载用“粳米拌炒”的加固体辅料的制法。其他都是水、蜜、酒、酥、盐水、猪胆汁、油、麻油、姜汁等。
总结来看,纵观历代中医对甘草的炮制方法,是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方法由少到多又到少,炮制工艺由粗到精,炮制理论由无到有,最后趋于完善。
而且每个历史时期发展还不均衡。
今天,人们如何炮制甘草?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甘草的炮制方法已基本趋于完善,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切片、蜜炙和单炒。
现代炮制方法如下:
1.切片:
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分别浸至4-5成透,捞出,润透,切厚片,干燥。
2.蜜炙: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甘草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到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放凉。
每一百公斤甘草用炼蜜25公斤。
甘草炮制前后,其药效有什么不同?中药开方,甘草为什么分生和炙?
这是因为甘草炮制前后,其药效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增强了补益功能。
研究证实,甘草蜜炙前后甘草酸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减少了20%左右。但是蜜炙甘草在储存过程中,尤其是基础医院储存条件不高的情况下,常常会吸湿返潮,引起霉变。
蜜炙用的蜂蜜,化学成分主要是还原糖,其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而密字甘草补益作用的增强,可能是长期应用或者大剂量应用的结果。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