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能否自愈?
轻度胃肠功能障碍可自愈,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来改善,如注意饮食规律和卫生,有规律、定量的膳食或少量的多餐,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生冷、油腻、辛辣饮食‘熏烤食物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耐受性易产生气体的食物,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然而许多胃肠道疾病患者即使注意饮食也难以缓解症状。此时他们需要给予积极的临床治疗,如应用多酶片、益生菌等促进消化、改善肠道菌群。
胃肠功能紊乱吃什么中成药?
可以用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它的功效有:和解表里,扶正祛邪。大承气汤。具体用药还是要看你情况,需要找去医院辨证施治。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不吃辛辣刺激性油腻的食物,要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加强身体素质锻炼,生活作息要有时间规律,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吃太少,不可暴饮暴食,注意调节情绪。
如何提升脾胃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这些说法,足以体现出脾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提升脾胃功能,如何提升人体的阳气呢?
提升脾胃功能,很多人会先想到进补,健脾、补气等。但就如同“旧房改造”一样,直接往旧房子里搬一些新家俱、家电,房子还是破旧的,漏水的地方还是漏水,发霉的地方还是发霉。得先把不用的旧家俱、旧电器扔掉,破碎的瓷砖铲掉,发霉的墙皮蹭掉,再重新铺上新的瓷砖、刷新的墙漆,把房子打扫干净,再把新的家俱、电器搬进来,才能打造出焕然一新的家。
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不仅仅是脾胃的阳气下降了,可能还会伴随着寒、湿、食积等,不把这些“垃圾”清理掉,吃再多的补品,也仍然是个“破旧不堪的家”。
所以,提升脾胃功能,就少不了清理。
散寒寒气属阴,伤阳气,脾胃的阳气下降,大多受到寒气的影响。比如,平时喜欢喝冷饮、吃雪糕、吃生冷瓜果等。还有些爱美的女生,喜欢穿露脐装,肚脐露在外面,很容易使脾胃受寒,不能光要性感,而不顾脾胃的健康。
散脾胃寒气的食物,在厨房的调料里就能找到。常用的传统香辛料,大多都能散寒暖胃,比如葱、姜、蒜、胡椒、花椒、丁香、砂仁、豆蔻等。
1、生姜姜是辛辣的,性温,能散风寒。老百姓都知道,着凉了喝点姜汤驱寒。
姜能温中止呕,可散中焦的寒气。包含有生鱼片、生果瓜的日本料理,总要搭配一点泡姜、芥末、紫苏等,就是借助它们的散寒作用,减少生冷食物对脾胃的伤害。
做鱼、海鲜、青菜等性质偏寒凉的菜肴时,常常会加入一些生姜或姜汁,既能祛腥、提鲜,又能平衡菜肴的性质。
2、白胡椒白胡椒是暖胃的好调料,胃寒的人不能错过。
比如,将成粒的白胡椒轻轻拍裂,和猪肚一起炖汤喝,味道鲜美,还特别暖胃。
广西气候炎热,所以我们常年喜欢喝粥,粥里加入鱼、肉、蛋、菜等各种食材,营养丰富,味道也很美。我们喝粥还有一个习惯,粥煮好时,要撒上一点白胡椒粉,吃的时候拌匀了再吃。有的时候煮面条,也会在出锅前撒上一点白胡椒粉,非常提鲜。
因为天气太热,我们难免会吃一些果瓜解暑,但夏天的脾胃又比较虚寒,吃的时候很爽,但脾胃也会很受伤。为了平衡,白胡椒就是我们暖胃的利器。
炖汤、炖菜时,适量加些香辛料,可使菜肴香味浓郁,又能温暖脾胃,一举两得。炒菜时,可用磨成粉的香料,比如五香粉、十三香等。
祛湿湿气困脾,脾最怕湿。如果湿气不除,脾胃功能是很难恢复的。
香辛料不仅能散寒,也能祛湿,比如砂仁、花椒、草豆蔻等。还有大家熟知的茯苓、赤小豆、薏仁、白扁豆等。
1、花椒花椒是川菜中的重要调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代表。
四川位于盆地,湿气重,且偏于寒湿,正好借助辣椒、花椒来散掉体内的寒湿,所以,四川人吃麻辣,是顺应环境需要的。
在制作一些肉类的美食中,也常常会加入一些花椒或花椒水,既能祛腥,又能化湿。我们中国人很会吃,肉食是易生湿气的,那就加入一些健脾祛湿的香料,卤肉、炖肉,既饱口福,又吃得更健康。
2、茯苓说到祛湿,更多人会想到薏仁和赤小豆,但我更推荐用茯苓。
茯苓性质更平和,祛湿的同时又不易伤脾胃。苏东坡、慈禧等这样的养生达人,都对茯苓青睐有加。只是茯苓口感粗糙、坚硬,不易煮烂,味道也不香甜,喜欢吃的人不多。
对于咀嚼能力比较差的人,可以用茯苓煮水或煲汤喝。普通人可以用来打豆浆,比如茯苓、赤小豆、大枣组成的三伏羹,就是应对三伏天湿热气候的小吃;茯苓和莲子、芡实、薏仁搭配在一起,就是乾隆下江南时喝的四神汤。
还可以将茯苓磨成粉,掺在面粉里,做包子、馒头、面条、饼等。北京特产茯苓饼,最早就是由苏东坡发明的,后来又被慈禧太后发扬光大。
消积脾胃功能下降,就会产生更多的“垃圾”,“垃圾”来不及排泄,就会产生积滞。所以,脾胃不好的人,大多舌苔都比较厚腻。
常常有人自觉身体虚弱,可进补又觉得吸收不了,会上火,即“虚不受补”。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脾胃虚弱,导致中焦积滞了太多“垃圾”,补进来的东西不能及时输送出去,被身体利用,堆在中焦,郁而化火了。
所以,进补之前,一定要先清理一下。而且,进补的过程中,也应当时不时地清理一下。
消积的食物也不少,比如谷芽、麦芽、山楂、陈皮、萝卜、萝卜籽、鸡内金等。
1、萝卜中国人讲究食补,食物也有食物的作用,只是性质不如药物强烈罢了。但正是食物的性质温和,才更不容易伤身。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把一日三餐吃好,比整天吃药强多了。
白萝卜下气、顺气的作用很好,尤其生吃时,借着那股辛辣之气,瘀堵的肠胃就能顺畅许多。所以,吃肉时,常配上点萝卜,是非常好的。
东北人喜欢吃肉,因为天气太冷,不多吃点肉没办法御寒。但肉吃多了容易产生积滞,所以,东北人也喜欢吃蘸酱菜,萝卜几乎必不可少。尤其东北的水萝卜,小小一个,如樱桃般大小,玫红色的外皮,称得上是萝卜界的“美人”。水萝卜味甜多汁,不怎么辣,就连我这个不太能生吃蔬菜的广西人,也很喜欢吃。
广西人用萝卜消食更是家常便饭,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酸嘢摊,酸嘢即是经过适当腌制的水果、蔬菜,酸萝卜是最常见不过的一种了。不少饭店还免费提供酸萝卜,客人一落座,端上来的除了茶水、餐具之外,还有一碟酸甜爽口的酸萝卜。
2、陈皮“一两陈皮一两金”,这是对陈皮作用的最佳总结。陈皮看起来并不起眼,普通陈皮价格也很低廉,但陈皮却是理气化痰的好手。脾胃的重要性已经说过,陈皮虽然便宜,但把脾胃之气理顺了,让脾胃无后顾之忧,这样的作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陈皮可用来泡茶,泡出的茶水芳香爽口。陈皮也可以用来煲汤,比如搭配沙参、玉竹、麦冬、黄芪、党参等,都是极好的。
陈皮可以用来煮豆沙,红豆沙细腻、绿豆沙清爽,加一小块陈皮,多了一丝芳香。
陈皮还可以用来做菜,除了卤料里常用外,还可以制作陈皮鸭。每逢秋高气爽时,我喜欢做几次陈皮鸭,既解了秋燥,又能祛除暑夏残留的湿气。
补气通过散寒、祛湿、消积,把脾胃的“垃圾”清理干净了,还要给它补充一些能量。提升脾胃功能,就要给它补气,常见的补气食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黄芪、炙甘草等。
1、参类参类大多具有补气的作用,常用的如人参、党参、太子参。人参补气的作用最强,一般人不需要用,性质更温和的党参,更适合作为日常养生。而且,党参不仅具有补气的作用,还能兼顾滋阴,不容易上火。
太子参取名也非常巧妙,这是特别适合孩子吃的参。小孩子都是脾虚的,所以,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健运脾胃。
2、炙甘草生甘草更偏于清热解毒,用蜂蜜炒过的甘草称为炙甘草,更偏于滋补。所以,补脾胃时,选择炙甘草更好。
甘草是养脾胃的能手,大多数情况下不作为主角使用,都是当配角,辅助人参、黄芪、白术等健脾之物,使健脾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结语脾胃的健康,关系到整体的健康。但脾胃功能下降时,不能只想着进补,也要注意清理,如散寒、祛湿、消积。
同样的,胃寒、湿气重、食积的人,也不能一味地清理,也要兼顾补脾。
清理和补充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脾胃功能,提升人体阳气。
肠胃紊乱吃什么药最好?
胃肠功能紊乱一般会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便秘等,而调理胃肠功能紊乱的话,一般是使用调理胃肠功能的药物治疗,要根据胃肠道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有腹泻,便秘等患者可以使用益生菌之类的药物调理肠胃,帮助消化。如果有腹胀,可以使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
谷维素和维生素B1治什么病?
谷维素和维生素B1治什么病?
谷维素可治疗周期性精神病、脑震荡后遗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维生素B₁可治疗维生素B₁缺乏症,如脚气病、神经炎、消化不良等。
谷维素可用于治疗周期性精神病、脑震荡后遗症;还可治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胃肠、心血管神经症);也可用于经前期综合征和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但下列情况下禁止使用谷维素:对谷维素过敏的患者禁用;谷维素药物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哺乳期妇女、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
维生素B₁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₁缺乏症,如脚气病、神经炎、消化不良等,还可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但下列情况下禁止使用维生素B₁:对维生素B₁类药物过敏者;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本内容由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王星翘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