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无症状感染,此次大连湾新冠肺炎疫情是从哪被感染的?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大海凯阳海鲜公司,三地疫情,出现共同点:海鲜!从7月初大连发生聚集性、规模性疫情后,20多日来,大连累计确诊病例达到了86例,其中有31例,来自大连凯阳海鲜公司。凯阳海鲜公司的新冠肺炎感染确诊者,有9人为员工密切接触者,9人为大连湾街道居民,5人为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大连疫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根据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吴尊友的介绍,此次大连聚集性疫情,高峰期是在7月24日!从大连本轮疫情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和诊断报告可以看出:大连疫情发现较早,有很多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在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时就已被发现。背后反映了什么?背后折射着:大连疫情规模,基本已经锁定!意味着什么?大连本轮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不会再有更大规模的疫情和病例出现!大连100多天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本轮疫情中的新冠病毒,究竟来自哪里?大连本轮疫情,和北京疫情有无关联?肯定地说,从大连发生新冠肺炎病例开始,大连新冠病毒就已进行了初步判断:病毒不是来自北京,而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专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连此次疫情和北京疫情,没有确切关系,而且也没有迹象能够表明,大连疫情与境外输入病例有关!大连新冠病毒,究竟来自哪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溯源工作也已基本证实:大连新冠病毒,可能就是从境外的海鲜产品带进来的,尤其是外部环境被污染的海鲜产品,这个概率很大。大连疫情,为什么能够迅速得以控制?原来,在7月22日,大连最早报告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就有3例确诊感染者,尤其是12名无症状感染者。12名无症状感染者,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如此大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说明了在疫情刚开始蔓延时,就被发现。随即,全范围的核酸检测,进一步将疫情得以控制。大连后来的新增感染病例,基本都是从前面排查出来的无症状感染者,转化过来的,因此才没有造成较大范围的感染和扩散。大连本轮疫情,有一个鲜明特点:年轻患者较多,无症状感染者较多!为什么有这个现象?一是因为大连疫情刚开始是在凯洋海鲜公司发现的,这里的员工基本都是在60岁以下,所以年龄段相对较为年轻。二是本轮疫情因为发现及时,所以大多数感染者在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时就被发现,因此无症状感染者较多。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大连凯洋海鲜市场,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与海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相关。(1)海鲜市场和加工销售场所,都存在潮湿、低温的环境。(2)潮湿、低温环境,适合新冠病毒存活,因此只要海鲜产品外部环境被污染,病毒就会在局部地区发生规模性疫情,而且不容易被灭活,传播风险较高。(3)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专家做了一次试验,在受到病毒污染的外部环境中,清洗等操作方法所阐述的气溶胶,就可以导致接触人员被感染。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北京新发地海鲜批发市场、大连凯洋海鲜公司,在从事海鲜和销售环节,如何避免不被新冠病毒感染?专家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防护措施:通风!这三地之所以出现聚集性疫情,就是因为通风不畅!所以,如果解决了通风问题,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就会下降许多!
去过确诊病例去过的地方?
去过确诊病例去过的地方,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还是建议做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以便确认一下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那样才会彻底放心。①新冠确诊判断指标:
核酸检测:通过咽拭子测试,阳性表示体内存在病毒,阴性表示体内可能有病毒,也可能没有病毒。
血清抗体有lgM和lgG两种。
lgM大约5-7天产生,阳性可判断处于早期感染、急性发作期、尚在恢复期,有传染性,一般2周到1个月就会消失。
lgG在10-15天产生,可在血液循环中保持较长时间存在,如果lgG阳性说明感染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甚至好多年,说明体内存在过这种病毒感染。
②核酸+lgM+lgG三项结果比对表:
③真正确诊还要结合血液等方面的检查,结合肺部CT来判断。疫情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不聚集,不聚会,不聚餐,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挖鼻孔、扣嘴巴。病毒没有彻底清除、疫苗没出来之前,防疫的心里那根弦丝毫不能松动。
总之如果怀疑自己可能被感染,还是趁早做相关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说到底面对新冠病毒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心存侥幸。
吉林疫情为什么会突然爆发?
首先说,此次吉林的疫情还到不了爆发的级别,充其量也就是反弹而已。
发生疫情以后,我们国家已经及时止损,快速的查找病源的密切接触者。并且,把相关地区的风险系数调整到了高风险地区。原则上不允许高风险地区的人离开。有特别需要亟需离开的,要自费做核酸检测,结果没有问题才可以离开。
这个地区的情况,在我们国家一片大好的防控战役中,只能算是一个反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我们只需要找到密切接触着,进行必要的核酸检测,如果呈阳性,及时住院隔离治疗就可以了。现在,整个吉林检测的个人达到4万多份。已经检测完成的有2万多份。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还是境外输入的可能性偏大。从吉林省,具体到舒兰市,丰满区等高风险地区的地理位置上来看,虽然我们不能确定病毒的具体来源,可我们猜测,因为紧邻俄罗斯,并且前一段时间还有俄罗斯的一批人入境。病毒就很有可能来自境外的输入。
由于此次疫情又是因为聚集性传播,所以,我觉得,我们低风险地区的朋友也应该注意一点,因为现在有些病例,有无症状携带者的可能。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哪一个人是无症状携带者,和他吃饭,聚会就有可能把自己传染上,人家还一点事都没有。可咱们却被他传染了,你说冤不冤!
我们国家对于这类工作是相当的娴熟了,大家大可不必恐慌。从7日舒兰市出现第一个确诊病例之后,吉林已经累计流调排查5000多人,其中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是900多人。目前,全国支援吉林的已经有8支医疗对伍,共计500多人。刚才我说了,整个吉林已经有4万多份核酸检测。
再有就是吉林本地的防控也身及时到位的,已经恢复网格化的封闭式管理。就是苦了刚刚开学的初三学生了,他们刚刚见面,兴奋了几天,就又要分别了。很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因为发生疫情,吉林很多刚刚恢复的生活都将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娱乐场所。他们的付出都是伟大的,我们全国人民都要感谢他们。我们也可以放心,这次的反弹将对我们全国的疫情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大家好,我是北京城市专家@北京范儿。有关北京相关的问题您都可以向我提问。
怎么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来说做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的最佳方式,虽然现在不会再要求每天都做核酸检测了,防护主要靠自己加强防护,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就更麻烦,自己无症状感觉不到,但是却能传染别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为对毒源。
还是建议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核酸检测,更清楚自己的状态,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家人负责!你觉得呢?
无症状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真的吗?
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与确诊病例无异!
3月27日,在上海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病毒演变、进化、传播的基础研究与防治实践——从SARS到COVID-19”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新冠肺炎上海专家治疗组高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无症状感染者是我国进入疫情防控“下半场”的一类重要监测目标。
这类患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内不发病,病毒在其体内存在时间超过三周,具有传染的可能性。他们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隔离,就存在社区传播的隐患。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能力究竟如何?
近日,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陈奕等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较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6.30%和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时间无防护密切接触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高危因素。
研究纳入2020年1月21日至3月6日宁波市报告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信息,确认和追踪所有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包括2次/d测量体温和询问健康状况并记录,按照一定频次采集样本检测病毒核酸,追踪观察率达100%。
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3月6日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57例,无症状感染者共30例,共追踪调查了2 147例密切接触者,其中,110例发展为确诊病例,22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总的感染率为6.15%(132/2 147),其中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6.30%(126/2 001),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4.11%(6/146),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关系的密切接触者中,以朋友/香客(22.31%)、家庭成员(18.01%)、亲戚(4.73%)感染较高率,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各密切接触者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不同接触方式中,与病例同住(13.26%)、乘坐同一个交通工具(11.91%)、聚餐娱乐(7.18%)均是感染高危因素。医院诊疗环境下的交叉感染也不容忽视(1.94%)。提示长时间无防护密切接触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高危因素。
研究者建议,加强加快对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力度和速度,对密切接触者尽快实施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避免家庭内的传播。对密切接触者在发现时和解除医学观察前分别进行病原筛查,掌握密切接触者的感染与转归情况。
医疗环境中无防护措施下的病例间传播方式也不容忽视,提示医院要加强院内感染防控,优化院内发热门诊布局与就医流程,切实发挥预检分诊作用,发热患者要通过预检分诊使用相对隔离的通道和就诊区域,最大限度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同时建议在医院入口处常年设置告示牌,提醒在就医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
此外研究发现,室外环境中无防护的面对面短暂交谈,亦能引起疾病传播,提示该病传染性较强。要引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公众在疾病流行期间,在人员密度较高的户外场所,仍应佩戴口罩做好必要防护,人与人之间保持≥1 m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