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乏力到什么程度,广州多人被感染新冠?
广州首次发现因粪水污染致8人感染新冠肺炎
6月12日,广州疾控披露城中村4家8人感染,原因粪水传播而导致的。最早只有2例,在后续的排查中又陆续发现了6例。
发布会上袁俊透露,广州市首次在城中村发现因排污管道破裂、粪水污染环境引起的居民感染,“破案”过程十分曲折。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袁俊:最早的病例是1家2口,住在城中村的两层楼的二楼,后续排查当中,我们又陆陆续续发现了3家人6个病例。
他们与前2个病例没有任何接触,他们的出行路径也没有交集,他们的房子也是背靠背,之间也没有窗户。 工作人员判断,这种传播方式不像人传人,那会不会是环境因素导致的病毒传播呢?
工作人员再次到第一家进行查看,发现从二楼下来的一条PVC管在地面接口处有个10公分的破洞,那么这条管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我们现场调查人员马上做了一个试验,就是往二楼厕所倒了一桶水,清楚地看到水从那个破洞哗哗地流到了一楼的地面,瞬间我们明白了。
原来,前两例病例的粪便被厕所冲水之后,病毒随着PVC管的破洞流向了地面,再加上广州前几天又下了大雨,粪水扩散到了地势较低的后面的两栋楼。
经过采样发现,在四家病例家中的鞋底和一个自行车轮胎检到了核酸阳性,而且病例回到家都不换鞋,说明他们可能通过鞋底把病毒带到了家里。
调查结果印证了工作人员之前的判断:这次聚集性感染确实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在众多的案例调查中,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目前全国多地发现本土确诊病例北京连续多天出现数例本土病例,6月13日新增确诊病例36例,这些病例都与北京新发地市场有关。相关部门已经从切割三文鱼的案板中监测出新冠病毒,这个病毒真的无孔不入。
最近各地出现的病例,说明当前疫情反弹的风险仍然很大,虽然整体形势控制住了,但是只要我们稍微松懈,病毒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对于目前情况,我们也不用过于恐慌,保持冷静。遵从专家的指导,加强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禽肉、蛋类食物一定要保证充分煮熟煮透再吃。
我们过年可以去低风险地方旅游吗?
……疫情防护,人人有责。冬季防疫重点,不可放松。太原没有疫情,是一个好消息。继续保持下去,成为无风险的一个榜样……
……最好选择近地旅游,做到心中有数。自由自在生活快乐……
出现哪些症状意味着病情危重?
大家好,我是一名内科医生,自2019年底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开始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开始,这场疫情就已悄然拉开序幕,截止到今日,时间已经过去接近2个月了,全国人民都希望这场疫情早日过去,因为不论是对经济、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更有1872人因此丧失了生命,有些网友可能会想,哪些症状意味着病情危重呢,下面我从医生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问“新型冠状病毒”为何物①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意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被列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它有一个特点,在人体,传染性强,离开人体后在空气中如果没有附着物其实是无法存活的,如果要存活,就必须要有附着物,所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便是它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②新型冠状病毒离开人体,在外界能存活多久,这一点可以了解一下,根据专家推测,长则数十个小时,短的可能也就几个小时,要看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通俗的讲,温度越高,病毒越难以生存;而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病毒存活时间又要长一些。
③关于消灭它的方法,它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在水温56℃保持30分钟以上或75%乙醇、含氯消毒液、乙醚、过氧乙酸等脂溶剂都可以杀死病毒,所以如果身边有这些物质中的任意一种,如果怀疑有新型冠状病毒附着,均可以用来进行擦拭、消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分型①在临床上,我们综合患者各方面情况评估后,可以按病情轻重程度划分四个等级,即轻型、普通型、重症、危重型,下面我大致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各自分型的特点:
轻型:临床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没有任何不适,有的可能是身边有确诊病人,作为密切接触者而被筛选出来。普通型:这也是很多人去医院常见的就诊类型,具有发热、咳嗽、肌肉酸痛、咽痛、鼻塞等症状,拍肺部CT或者胸片提示“肺炎表现”。重型:①呼吸窘迫,呼吸≥30次/分②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③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300mmhg。注:以上3条中符合任何一条即可。危重型:①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②出现休克③合并其它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注:以上3条符合任意一条即可。②小结:以上的临床分型并非我随意编撰,这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试行第五版.修正版》参考而来,让大家了解了各种临床类型的参考标准、大致情况,那下面我讲重症、危重症的症状时大家就容易理解多了。
出现哪些症状意味着新冠肺炎病情危重?①呼吸窘迫
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概括,它是多种原因综合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上嘴唇发绀、呼吸深快、用力,鼻翼煽动,严重者会出现“三凹征”,主要呈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等,如果用听诊器听其呼吸声可为干啰音、捻发音、水泡音。
②呼吸衰竭
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病人的肺已经不能正常的通气、换气了,而这又正是我们肺的主要功能所在,这时候病人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烦躁、肌肉抽搐、夜间失眠,后逐渐反应迟钝、言语、定向力障碍,最终昏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周围循环衰竭,后进展至四肢阙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的相关表现。
③氧饱和度维持不足
前几天,我们的好战友、人民的好医生李大夫因患新冠肺炎去世,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他写的患病过程,其中写到,他感觉呼吸困难,说话费力,那时候他拍的照片,其实已经用上了无创呼吸机了,但他还是乐观的告诉我们,不要担心,真是心痛。言归正传,氧饱和度其实大家都会看,因为每个心电监护上面都有,当氧饱和度下降至93%以下,甚至是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都无法维持时,往往病情已经愈发加重了,从另一点看,就是动脉血气分析,如果低于60mmhg以下,我们就可以说是低氧血症了,往往这类重症病人还是顽固性低氧血症。④小结
我以上谈到的3点其实是比较片面、局限的,因为每个人的病情、疾病程度不一样,所以即使是重症、危重症表现的症状也会各有不同,但是针对这类病人,我的经验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新冠肺炎它累及的就是我们的肺,然后导致肺功能降低,而肺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它出现了问题,其它重要器官(心脏、肾脏、肝脏、大脑等)也会进入一个失代偿的状态。如血压降低就体现了循环系统,烦躁、淡漠、焦虑就体现神经、精神系统、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就体现了消化系统等,所以对待重症、危重症病例,虽然说它是新冠肺炎所导致的生命体征不稳定,但是这时候我们眼光不可太局限,必须要有全局观,先看整体,再来看待局部。临床上处理就按照这个套路来,血氧维持不足,缺氧厉害,那就气管插管,把呼吸机用上,你呼吸费力,那就让呼吸机来帮助你呼吸;你肾衰竭了,排不出来小便,那就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帮助你替代肾脏功能,排出多余的水分、毒素;如果你出现了“炎症风暴”,肝肾衰竭,那就用人工肝来维持,短期内应用激素强效抗炎;如果你循环衰竭,血压降低,那就把血管活性药物用起来,把血压维持住,以保持各个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如果仍然不能好转,病情反而加重,心、肺都已无法代偿,那就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暂时替代心肺功能,我这其实也就是告诉大家重症病人是如何进行治疗的,医生看病是一个怎样的思路。综合总结重症、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当疾病累及不同的系统自然有不同的症状,而且各个脏器还会相互影响,所以临床上没有一层不变的理论知识,医生都是需要不断的在治病中成长,对于普通人而言,对于出现哪些症状意味着病情危重了解一点框架即可,因为医生判断为重症或者危重症病例时,当告诉你情况不太好,告知你并让你签署病危告知书时病人即是重症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作者寄语:疫情来临,很多普通人由于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不了解这种病毒,也不懂怎么去保护自己。所以每天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为大家进行健康科普,而且最近我都会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普内容为主,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如果有帮助,就帮我点个赞,谢谢大家支持!!!
参考资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试行第五版.修正版
新冠确诊死亡都是什么年龄段的人?
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呲牙]中国50岁以下的死亡率跟流感差不多,意大利60岁以下的死亡率跟流感差不多,这大概就是英国决定群体免疫的原因吧,杀死老年人减少养老金压力还不用影响经济,理性的让人作呕。
我甚至邪恶的认为如果真的效果很好的话,英国的统治者会秘密保留这种病毒,一定时候就拿出来用一下,他可以说这种病毒会跟人类长期共存,就像感冒一样,这个你没法去鉴定到底是人为还是自然发生的,老年人当然可以去反社会传播病毒,但是传播给别人又怎样呢?死的大多也只是其他老年人,对统治者来说完全没有损失啊,人家要的就是这个。
中国30岁以下死亡率才不到0.1%,不到千分之一,而且应该多是有基础病的
意大利的死亡病例分析,50-59岁的死亡率才0.2%,比中国还低,60岁以下的也就是个感冒的死亡率。
为什么有些地方还用体温作为排除依据呢?
因为高烧发热症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患者最容易进行诊断的症状,大规模筛查自然是采用最容易进行诊断的手段。目前国内所有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确诊的参考标准采取的是国家卫建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里面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在没有进行确诊前,首先是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史确定疑似病例,然后才进行临床确诊。疑似病例的筛查范围是非常大的,包括所有14天内经过武汉的或者直接间接接触患者的,有许多人甚至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有接触。因此只能通过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来筛查疑似病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诊疗方案》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中有三点,发热,肺炎影像学特征和血液白细胞数目变化。肺炎影像学特征的诊断需要经过CT,血液白细胞数目的诊断需要经过验血,这两项标准显然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筛查。而发热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个常见症状,只需要一个温度计就能进行监测,任何一个人经过简便的操作就能得出结果,所以最适用于大规模的筛查。
当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不一定发热,而且发热也并不一定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体温只能作为诊断依据之一,此外即使是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也仅仅能被诊断为疑似病例,进一步需要进行基因组测序或者RT-PCR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存在于疑似病例的体内,才能被真正确诊。
因为目前基因组测试相对来说周期长,成本高,操作复杂(需要分离培养病毒),所以只有在最初的诊断中采取。目前采取的确诊方式即诊断试剂盒都是RT-PCR的方法,早期由于诊断试剂盒供应有限,造成了许多疑似病例不能确诊的问题。另外,由于生产太过急促,许多诊断试剂盒的QC不过关,有些患者一次甚至多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CT有病毒性肺炎病变,但是按照诊断标准不能确诊,又不敢解除隔离。这引来一些争议,许多专业人士和一线医疗工作人员呼吁不能将诊断试剂盒结果作为唯一确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