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归丸的功效与作用配方,补血的药材有哪些?
以滋养营血、纠正营血亏虚为主要功效,常用治血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血药。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补血药材。
1.当归。又称干归,秦归 性温味甘、辛。功效为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用于血虚所致的晕眩、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或者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肠燥便秘等。
2.龙眼肉。又称桂圆,龙目,圆眼 性温味甘。功效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气血不足所致的健忘失眠、萎黄等。
3.白芍。又称金芍药,白芍药 性微寒,味苦、酸。功效为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用于肝血亏虚或肝脾不调所致的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
4.熟地黄。又名熟地 性微温,味甘。功效为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用于血虚所致的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下血、须发早白等;还有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盗汗、晕眩耳鸣等。
另外提醒大家,不要自己随意购买中药材食用,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各人症状来选择正确的中药材,辨证治疗。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桂附地黄丸可以和右归丸一起吃吗?
是可以一起服用的,桂附地黄丸具有温补肾阳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右归丸也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用于治疗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夜尿频多。这两种药物的作用功效是差不多,不建议一起服用,吃其中一种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桂附地黄丸和右归丸有什么不一样?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桂附地黄和右归在功用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两种药物的组方核心均是温补肾阳,作用部位是肾,均可以振奋肾中阳气,改善阳气不足,热量和功能衰退引起的腰膝酸软,尿频,手足不温,畏寒怕冷,乏力气短等症状,它们是肾阳不足证的常用中药,虽然功效类似但配伍组方的药物不同,作用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具有鉴别要点如下,仅供参考。
★桂附地黄温补肾阳重在引火归元桂附地黄是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加减方,将肾气丸中的桂枝去掉加肉桂而成,依据《内经》的“少火生气”的原则,气与阳意义相同,用补益肾阴中药做为基础,增加了药性温热温肾的桂,附,用大辛大热的药物蒸腾肾阴,使肾源源不断的产生阳气,实现了微微生火以化肾气的作用。桂附地黄主要体现在增加肾阳的气化,肾阳气化不利,常导致水液代谢出现障碍,如小便频数,面色清白,夜间尿频加重,肾阳不足犹如人体的蒸汽机动力下降,温暖力量减弱,出现腰腹腹冷,膝盖冷痛,下肢浮肿,舌淡苔薄,脉弱。这个组方中去掉了桂枝,加入了与桂枝同科同属的肉桂,肉桂是桂树的根皮,气味浓厚远胜桂枝,《内经》“味厚则泄,气厚则热”,气味厚重药性沉泄于下部再产生热能,所以,桂附地黄除了温肾阳之外,还可以调治因肾阳不足,虚弱的阳气不能潜藏于肾中而上浮于心肺的火不归元证。即病人腰部膝盖冰冷,周身怕冷,尿频却经常出现口腔溃疡,口苦咽痛,牙痛反复发作,面色红等上热下寒证,肉桂主降,桂枝主升,桂附地黄有明显的引火归元的效用。请注意,辨别上热下寒有一定的难度,非专业医学人士很难确定,有时候反复的上火表现不要随便吃去火药,很有可能是肾阳不足下寒而生上热的病证。★右归丸温补肾阳重在补益肾气,兼顾气血右归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立的经典处方,同样是仲景肾气的加减方,去掉了丹,苓,泻等三味通利泄热药物,增加了鹿胶等补益精气,培补气血的药物,使得本方的补益力量加强,单从补益肾气的作用来看,右归胜过桂附地黄。《景岳全书》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句话充满着中医的临证治病的思维,阴阳互根互用,二者互为基础,善于补益阳气的医生,多会在补阴药的基础上增加温阳药,张景岳的理论灵感也是来自《内经》和《金匮要略》肾气丸的构架。肾除了储藏阴津阳气之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气也储藏于肾,肾阳不足日久,肾中精气和气血化源不足亏损,除了腰酸腿软,形体怕冷等阳虚症状之外,还常出现形体消瘦,头晕心悸,孕育障碍,耳鸣,饮食减少等肾脾阳虚,气血不足的表现。右归补益肾阳,兼顾气血,适合肾阳不足气血两虚的人群。总结桂附地黄与右归的区别在于,都可以用于肾阳虚证的普遍症状,如腰酸腿冷,手足不温,尿频尿急,舌淡脉弱。桂附地黄兼顾了引火归元,适合肾阳不足上热下寒的病证,右归兼顾了补气养血,适合形体消瘦,饮食减少,头晕心悸等阳虚伴有气血不足的问题。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分析,复杂情况应当请专业中医师给予判断并指导治疗。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附子理中丸与右归丸能同时吃不?
附子理中丸和右归丸是可以在一起服用的,没有什么冲突,右归丸有利于温肾补阳,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膝腿痛,性功能下降等,附子理中丸可以调理脾胃,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在服用药物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温开水促进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