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偏方,治疗痔疮有哪些秘方推荐?
在前面我们讲过,大部分痔疮不需要手术治疗,经过保守治疗,就可以获得缓解。今天曾医生来讲讲,痔疮应该如何保守治疗。
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并且大量的饮水,可以软化大便,规律的软便,可以减少排便用力,这样可以减轻痔疮的症状,而且需要长期坚持,完全起作用可能要6周以上。找中医治能治好吗?
目前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是有较为成熟的研究,并且有帮助的,尤其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借鉴中医的手法来调理。但是,千万不要想着把中医和西医分隔开来,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更适合用来治疗糖尿病。比如有一盆花快要枯死了,西医则是给它注射某种营养剂,可以直接针对它的枯萎,让它重新盛开;中医则是通过给它松土、驱虫、浇水,或者换到更适宜它生长的地方,让它自己通过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开花。那你说哪一种方法更好?那自然是让它生长的条件有所提升,并且给它一点营养剂,让它更快速恢复,更健康地生长。
但对于一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更不能依靠中医来治疗。一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某些因素(比如病毒破损胰岛细胞、先天的胰岛不足等),导致自身的胰岛细胞大面积损坏,无法分泌或者分泌足量的胰岛素,它们的血糖波动非常剧烈,是非常必要依靠体外补充胰岛素的方式来平稳血糖的。
中医本身的理念类似于“激励、辅助、唤醒”。但是如果说这个人的胰岛已经几乎不能分泌胰岛素了,本来的东西已经回天乏术了,我们再怎么鼓励它,再怎么辅助它,也不可能把它唤醒了。或者说,中医需求的疗程太长太长,或者效果甚微,病人是经不起等待和折磨的,比如持续地暴瘦、血糖无法快速控制身体出现嗜咬的疼痛,或许还没有恢复过来,人就已经倒下了。虽然中医手法可以改善一些病人在饥饿、口渴、多尿等问题上的情况,并且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中医对于血糖的控制能力并不明显,血糖无法控制好,患者就无法更好地获取葡萄糖,身体就会每况愈下,还会产生危及生命的酮症酸中毒。而西医通过胰岛素的输入,能够代替体内胰岛素功能,让血糖快速保持平稳,不仅能更好地减轻症状,也会避免一些危险情况的发生。当然,你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确如此,胰岛素的注射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当下的血糖状态,但至少它是可以确切保证患者不发生危险情况的方式。中医对付一些“缓症”是更好的手段,但糖尿病却有缓急两种情况。
而二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是由于肥胖、生活方式不当、饮食方式欠佳引起。它们的胰岛素无法更好地作用于靶细胞,导致能力、效率较低。但是他们的胰岛细胞是存在或大部分存在能工作的,他们自身的胰岛还有希望,还能抢救,“鼓励鼓励,刺激刺激”,它们是有希望重新恢复过来的,这个时候用中医、西医一起来治疗是非常好的方式,中医尝试去治本,西医来改善当下症状来治标,岂不如虎添翼。
有很多临床病例都发现,在二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上,中医有很大的辅助效果,比如患者出现低血糖、头晕乏力、出汗过多、失眠心悸、五心烦热等症状,这些运用中医都有不错的改善效果,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在中医上是一种“脾瘅”症,也就是脾几乎丧失了它的运化能力,无法把葡萄糖送至全身细胞。脾中有热,津液停留往上泛溢,人就会口中发甜转为消渴症,因为饮食过多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所致。中医就会从脾入手,辅助它鼓励它重新强大起来,从肾入手,让它不要受到脾瘅的影响,从胃入手,激励它运作起来,重新更好地消化食物。所以,中医上改善二型糖尿病是颇有学问的。
有几类糖尿病患者很适合中医手法配合治疗:
尤其是糖尿病蜜月期(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轻中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重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也存在大面积破坏情况,血糖难以保持稳定,还是需要注射胰岛素)血糖情况较为稳定,但糖尿病症状不能明显缓解的患者吃中药降糖效果较好,有助减少西药用量的患者不过,切记在什么情况下用中药,什么情况下用西药,什么情况两者结合,什么情况下停用西药改用重要,都应当由专科医生决定,我们也无法自己买到中药,必须有糖尿病中医科的医生才能给我们下处方,通过处方来买到药。
糖尿病初期吃什么能快速降血糖?
所有糖尿病前期的人都可以依靠饮食来逆转高血糖,就看大家能不能把握住。这里为大家推荐四件“降糖利器”。
菊粉研究表明,每天摄食菊粉能使结肠中的有益菌大大增多,同时减少病原菌和腐败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现在很多酸奶里都添加了菊粉,它能使双歧杆菌增殖5~10倍,改善人体菌群分布。换句话说,菊粉是肠道有益菌的粮食,有了它,肠道有益菌的队伍就会变大变强,胰岛素的工作也就能正常运行了。
我们常吃的很多食物里都有菊粉,比如小麦、洋葱、韭菜、桔梗,但它们含量都极少。因此,一般都是将提取出的菊粉冲泡饮用,每天空腹喝10克菊粉,喝完血糖会有明显下降。即使你血糖不高,每天用一点菊粉泡水喝,还能美白皮肤。
β-葡聚糖β-葡聚糖也是有益菌的粮食,而且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激活人体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有害菌进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激活了它,身体对付有害菌的作战能力就会加强。现在美、法等国食药监局强制规定:“一般成人日均摄入食品中的这种物质绝对不能低于3克。
”在国外,人们多从燕麦和大麦里摄取β-葡聚糖,可是含量最高的食物既不是燕麦也不是大麦,而是我国的特产:青稞。青稞里 β-葡聚糖的含量高达10%左右,青稞的食用方法多样,做粥、制饼、蒸馒头皆可。
茯苓茯苓里的一种物质是所有食物中含量最高的,就是膳食纤维。每100克茯苓含膳食纤维80.5克。膳食纤维不仅能改善肠道功能,还能抑制肠道吸收糖分,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爱喝粥的人都担心粥的生糖指数高,放些茯苓进去煮一下,就可以有效降低生糖指数了。
多酚类物质多酚类物质被称作“第七类营养素”,它可以被肠道菌群很好地吸收,使外周血抗氧化力显著升高,还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多酚类物质主要在绿茶、蔬菜、水果、豆类、红酒以及完整的谷类里。
在芝加哥举办的国际内分泌学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的联席会议上,有一项研究显示,在糖尿病前期的成年患者中,有一种新药可以改变胃肠道中微生物种群及它们的环境,这种新药可以在4个星期的治疗后提高了葡萄糖耐量,又不用改变饮食。这种新药的主要成分正是菊粉、β-葡聚糖、膳食纤维和多酚类物质。因此,在少接触那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之外,再搭配富含这4种物质的食物,我们的血糖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一口嚼30次低糖饮食的关键不只是食物的种类,食用方法也有讲究。研究表明,早餐吃同样的东西,咀嚼的次数不同,人体血糖值也不同。现在很多人吃饭都会不自觉地加快速度,时间是节省了,健康却被忽略了,这是很危险的。
当食物一口气进入体内的时候,胰岛素还来不及分泌,血糖值便会急剧上升,而慢慢进食则能够让胰岛素有充足的时间分泌,从而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专家建议大家吃早餐时一口要嚼30下左右,这样血糖会大幅度下降,而且血糖的曲线也会变得平稳,没有了峰值。
先吃菜,后吃饭在食物种类不变的情况下,进食的先后也对血糖有影响。专家建议每顿饭先吃菜,后吃饭,吃菜也以蔬菜为先,肉类为后。别一上来就夹肉吃,先吃几口菜,然后再吃肉,你的血糖就会变得“安分”很多。这是因为吃菜就等于在吃膳食纤维,例如豆豉,可以让之后吃下的糖分附着在膳食纤维上,糖分的吸收就会变得比较慢。
餐后洗澡进食的过程很重要,进食之后的步骤也不能忽略。血糖偏高的人在餐后1个小时内最好消耗一定热量,但此时又不宜进行大剂量运动,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洗澡。晚餐后出去遛个弯,回来洗个澡,就可以带走身体的不少热量,而我们身体首先消耗的热量就是糖分。
3个葫芦熬21天即愈?
是治糖尿病的偏方: _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糖尿病要注意些什么?
得糖尿病12年一直吃着降糖药,却依然被确诊肾衰竭,不得不每天花重金到医院洗肾保命,这是51岁张先生的痛苦经历。而医生在详细了解之后发现,他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希望广大患者能引以为戒。
第一个错:用药不坚持,经常擅自更换药物。
张先生嘴上说一直吃着降糖药,但实际上他不是按照医嘱每天按时按量服用,而是完全凭自己感觉来的。感觉自己血糖不高了就不吃药,感觉血糖升上来就赶紧加服几片。起初医生给她开得是瑞格列奈,但他感觉太贵了,就在药店买便宜的二甲双胍吃,尤其在已经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时候依然在吃。
分析: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药,很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忽高忽低的血糖会损伤包括肾脏在内的器官和组织中的血管和神经。另外,二甲双胍禁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而格列奈类药物可在这类患者中服用。他擅自将格列奈药物换成双胍类药物,这无疑会加重对肾脏的损伤。
第二个错:趁活着多吃点好吃的
张先生在得知自己得糖尿病起初,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但没坚持多久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他感觉啥也不敢吃的日子实在太折磨人了,于是就不再忌口,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锅包肉、红烧肉等食物就肆无忌惮的吃。用他的话说就是趁着还活着,多吃一口赚一口。
分析:张先生在饮食管理方面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首先得了糖尿病,并不是只能每天清汤寡水,而是在总热量不超标的前提下,做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足量且均衡。其次,毫不忌口的饮食会导致摄入的热量过多,引起餐后血糖波动过大,损伤肾脏以及全身的血管和神经。
第三个错: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得不到保证
张先生是一名车间工人,为了多赚钱,他主动申请长期上大夜班,也就是晚上12个小时,形成了完全黑白颠倒的作息习惯。即使下了班,白天休息时因为噪音大、光线太强等原因,也让他睡不好觉。
分析:张先生经常熬夜、睡眠治疗差、睡眠时间不足等不规律的作息会导致其内分泌失调,并通过某种机制导致升糖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糖更加难以控制。
从张先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得了糖尿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用药,坚持按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2、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热量不超标;
3、拒绝熬夜,保证睡眠时间,拥抱满分睡眠。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