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中医基础诊断包括哪些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 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养生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中医养生最简单的方法是食疗养生
人在达到一定年龄时,因生活条件差别较大,也有的环境不好,等,导致身体过早衰退,因而需要食疗来保养
一般食物都是食疗的好素材,且一年四季各种食物丰富,略加药物,便是及好食疗,也是美味
只是能做到的人𣎴多,那得有较高深的中医才能做到[流泪]
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自己的养生?
谢邀!现代人开始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人还缺乏如何养生的健康理念和知识,因此,做法上不知所措,例如知道运动,如何运动法合适自己?又例如,营养饮食,哪些是适合自己的营养食品?我碰到的很多人还是认为养生是有钱人的事。其实不然,养生不一定要花很多钱,而在于你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过去的几十年,人们不注意养生,生活随心所欲。如今中国庞大的中老年群体正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随之而来的中风、痛风、炎症、心血管疾病,其他问题包括癌症,老年失智,骨质酥松症等。疾病治疗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几乎耗尽一个人一生积蓄,还要东借西凑。因此,下一代如果我们现在不保养身体,30年后我们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和挑战,也许更艰难。试问,你准备好了巨大的资金来支付医疗费用了吗?
如何养生?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最省钱的方法。预防和减轻各种中老年疾病的发生。就要从小从年轻时做起。
心血管保健 如果说大脑是身体的指挥部,那么心脏便是运营中心,因此身体健康的关键是心脏健康。如何避免心脏的问题,你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这里有心脏疾病预防的7种措施:
1)个人习惯:不抽烟,吸烟是发展心脏疾病的一个最显著风险因素。 烟草化学品可以损坏心脏和血管,导致斑块积聚(动脉粥样硬化)缩小动脉血管通道。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 在香烟烟雾里的一氧化碳取代了在你血液里的一些氧气,使你的心脏提供足够氧气更加艰难,从而提高血压和心率。 而且,烟雾也增加了血液凝块的风险,吸烟越多风险越大。无烟烟草,低焦油和低尼古丁香烟,和二手烟也是有危险的。尤其在酒吧和餐厅,与朋友 一起喝酒,心脏疾病风险大增。如果你已经习惯抽烟,那么为了健康,戒烟是你的唯一选择。
2)生活方式:常运动,约30分钟以上,一星期至少5次,形成常规,每日运动可以降低心脏疾病风险,帮助您控制体重和降低心脏其他问题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 一般情况下,你可以选择中等程度运动如快步走或其他有氧活动。有目的地做些强度训练如爬坡等来加速提供心脏运行血流,促进心率功能运行良好。只要持之以恒,定能有收益。
3)饮食习惯:吃健康饮食,吃健康的饮食可以降低你的心脏疾病风险。以下是一些需补充,需吃和需避免的食品:
需补充:健康的脂肪。多不饱和、单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脂肪酸(包括EPA和DHA),深海鱼和脂肪鱼,牛油果、坚果、橄榄和橄榄油等都富含这些脂肪酸。这些健康脂肪酸帮助你的心脏降低坏类型的胆固醇,保护血管健康。
需吃:丰富的水果,蔬菜,五谷杂粮,豆子,低脂或无脂乳制品,瘦肉,鱼。吃许多水果和蔬菜不仅可以帮助预防心脏病,也可能会帮助改善您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并改善糖尿病。一星期吃两份以上的某种鱼,如鲑鱼和金枪鱼,会降低你的心脏疾病风险。
需避免:过多的盐、糖、胆固醇、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饱和脂肪主要来源包括:红肉、全脂乳制品、椰子和棕榈油。反式脂肪包括:油炸快餐,某些面包店产品、包装快餐食品、人造黄油饼干、点心、饼干。如果营养标签有术语“部分氢化”或“氢化,”这意味着,产品包含反式脂肪。 此外,有人说少量酒精可能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然而太多酒精可以危害健康。心脏病酒后发作也是常例。
4)保持健康的体重。超重 - 增加你心脏疾病的风险。 多余的重量可以导致你心脏疾病的机会 - 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 高胆固醇,高血压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只要降低重量3〜5%就可以帮助降低你的甘油三酸酯和血糖(葡萄糖),并降低你的糖尿病风险。 去除更多的重量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和血胆固醇水平。
5)足够的睡眠。获得足够的质量睡眠非常重要。睡眠是身体修复的关键。剥夺可以伤害你的健康。 没有足够的睡眠是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发作,糖尿病和抑郁症的起源。成人每晚需要7-9个小时的睡眠。设置睡眠时间表,保持每一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并坚持下来,保持卧室黑暗和安静的良好环境。就能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6.良好的心态。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压力和不顺心,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情感管理,有益于身心健康。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抱怨、暴跳如雷、暴饮暴食、饮酒或吸烟。代之以其他方法如体育活动,深呼吸放松心情,或转移注意力做些其他高兴的事情,这样可以大大帮助你改善你的健康。
7)定期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检查胆固醇、血糖指标,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计划健康保养方案。并按计划的健康生活方式保养身体,就可以更大限度的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风险。
养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计划,保证自己的每日所需营养,包括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因为这些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同汽车保养需要机油一样道理,否则机器会磨损。
中医对健康是如何下定义的?
这一次我讲座的内容将不单单是向大家宣传中医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识,还要向大家,众位先生们汇报我个人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我矢志不渝地运用中医药知识服务病人的体会。
一、中医是与西医相对而产生的概念。
1、中医医师:
一个中医医师一般地应当具备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的能力、具备中国传统科学所特有的思维认知模式,具备了以上条件又合法从事医疗活动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渐丰富知识内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医疗能力及医疗水平,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叫中医医师。
2、中医学
相对西医学的一个概念。是具有独特的对人体功能结构认识的中国传统医学,有独特的经典医学理论的支撑,有着众多的流派,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自然学、社会科学的思维认知模式。
中医基本上包括这两个子概念。比如中医可以指一个医生,也可以指一个医学类别。
3、中药
中药是与中医分不开的,这点同西药与西医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中药在具体物质上多是生物药、矿类,这一点不容质疑。但不能因此就说中药的研究、开发、使用不须中医知识的指导。邓铁涛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指出: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这些生物药矿类才叫中药,否则,不叫中药。
邓老的说法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但遭到了当时《中国中医药报》署名王强的人激烈的抨击。他认为邓老是在说“瞎话”,说明明是中药,经不经什么理论指导没什么关系。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是不面对现实情况,光空口论道,是不负责任的。现实情况是:许多中成药被西用、滥用、乱用。而当时争论的焦点是“龙胆泻肝丸致肾衰事件”,邓老的意思就是由此而针对许多中成药被西用、滥用、乱用导致严重不良后果而论的,正确而具有针对性,就目前来看仍具有重要意义。而认为“无论什么理论指导没关系”则很明显犯了根本性错误。举个例子:一个人耳朵流脓应用龙胆泻肝丸,好了。他介绍给其他人用,其他人能不能好且不说,一旦因为使用不当造成事故,怪谁?怪龙胆泻肝丸?
如果这是介绍给了其他没有中医基本思维的某个医生,那为祸更重,他会接二连三地开这种处方,如果造成事故,他第一反应是这个药怎么样怎么样,殊不知,药还是那个药,他用错了,他不知道中医是讲辨证的,不是这个证,用了这个药,就等于误诊加误治。但这种情况很容易就被他及他的服务对象错误地播散,造成“龙胆泻肝丸事件”。不光中国,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基本上也与这个类似。为什么会有中药这样,西药不这样呢?都是无知惹的祸,因为西药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中药的副作用大家却很少了解,中药有没有副作用?老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中药是有毒副作用的,尤其是成药。
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是辨证论治,什么叫辨证论治,就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地治疗,这个,中成药就可以明显看出缺点在哪里了。辨证论治或者叫辨证处方,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毒副作用,甚至没有。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中药的特性,偏听偏信什么什么“无毒副作用”才大量的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多见;这正说明什么呢?这正说明中药的使用必须要有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中药西用或乱用、滥用产生的严重后果,不是中药的问题而是指导思想有问题。西药也有毒副作用却没有人跳出来要取缔他,是大家知道他本身就有毒副作用的,所以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中药是有毒副作用的,而且如不按中医理论辨证治疗,还有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为听从药商诱劝或虚假宣传的蒙骗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是不能归咎于中药而迁怒于中医的。
讲到辨证,我认为这说到了中医诊断的核心。中医诊断辨证即是认识疾病此时此刻的病机。什么叫病机呢?“机”在古汉语中指弓弩的一个部件,相当于扳机。引申起来就是疾病发生、转归的决定因素。因而辨证即是找到疾病发生、转归的关键,这一点同西医没有任何差异,只是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的不同罢了。而且由于中医诊治疾病是拨洋葱皮式的,所以不必非得到葱芯才治疗,运用中医独特的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见微知著的明察秋毫结合中国传统天文学地理学知识、气象学知识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辨证思维模式,可以完全达到在中医理念上的诊断明确。比如一个中年男性得了某病。他的生辰(年月日时都很重要)可以提供给我们他最基本的生命信息,因为人的出生须孕育280天,与周天二十八宿运行十个周期相同,那么他先天之精合和之时与出生的年月日时肯定是有关联的,先天之精的合和即提供了这个人生命的基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相应脏腑的功能的强弱,易患何脏何腑的病。在出生之后后天即开始与先天相互作用。如果他八字当中五行存在严重的偏倚。那么显然根据天文地理气象知识在某年月日时某地或某气象条件下即会发生相应脏腑的疾病,这是肯定的。如果这个医师造诣更高一点,还可以根据其伴侣、子女、同事、伙伴推算出因何发病,因为人和人的禀赋不同,类型不同也存在五行阴阳的生克制化。
二、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
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是以阳虚阴盛为底子。原因简述如下:
1、伤于寒邪的机会增多。空调冰镇冷饮、凉茶等盛行
2、中医西化寒凉药投用太多。抗生素的应用败伤脾胃。脾胃内伤百病丛生。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直接导致脾阳不足,腹泻,便秘;久则及心肾畏冷尿频,喘促。一见高血压就凉肝平肝,殊不知肾中纳以阳气更为重要,摄不及龙雷不归大海必成虚火上炎口舌生疮目赤,血压偏高等。一见感冒发烧就用二花柴胡黄芩,也许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平时过食冷饮呢,如果再有腹泻的毛病呢
3、滥用苦寒牙痛用栀麦片、牛黄解毒丸,咽痛用西瓜霜金嗓子等全不辨证
4、不学中医经典,不辨阴阳。阴阳是辩证纲领的纲领,很多“中医”不辨阴阳只见寒热舍本而逐标。
5、过度劳倦损伤阳气。现代人的很多生活方式是不符合中医养生理念的。熬夜。睡眠颠倒,欲求过高。压力过大
6、房劳伤肾。现代人的这种情况受社会风气、宣传的影响为害甚重。
7、睡眠不足损伤阳气。夜属阴,昼属阳、夜卧以养阳,睡眠不足时倦怠乏力都是伤阳的表现
8、滥用抗生素,激素,前已述及抗生素损伤阳气,激素说到底是损伤人体正气的卫外功能的,自然也是损伤阳气
9、慢性病多发,阳虚者居多。慢性病总体说是损人阳气的,往往虚阳才浮现便被认为有火,其实一个健康人有多少火,没有火,正与邪势不两立,一胜必有一负,既然发病发病是正气不足功能衰减的表现,在理念上必须固护阳气。
三、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措施
从养生角度说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怎么个养法?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从卫护正气的角度讲,春夏之际养生应顺应春生夏长的特点。第一固护脾胃,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枢纽。这是第一重要的。第二顺应节令增减衣物春天乍暖还寒应注意防寒;夏天注意避暑,因暑热最伤人阳气,为什么呢?
在疾病的治疗上时时应注意固护人体正气,在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上着眼,全面辨证地处理问题,不去割裂阴阳的关系,牢固树立中医的思维模式,不受西医思维模式的干扰,整体上把握病人,即不把病人看成坏机器,而是看成一个活的有机体,阴阳同在而共生的活物,在治疗上注意调动这个有机体的积极主动性(中医讲叫振奋阳气)使他能积极地与阴邪抗争,而不是主要用医生的手段去直接杀伤邪气,正济邪自去。治病不是抗菌抗病毒,要知道每个人体内都有一支杀菌消毒的本国军队,我们的方法主要是使这些军队充满斗志,更加强悍所向披靡,而绝不是取而代之直接参战。
预防疾病上中医就归属到养生里面了,上面讲的是一个大的理念性的东西,涉及具体方法上中医养生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光分类就有好多,比如导引、服食、推拿房中术等等,总体一个原则是使情绪与身体和谐,自己与社会和谐,身体与自然和谐,脏腑之间和谐即可,在这里我不便多讲。有感兴趣者可以单独交流。
下面我再就我所从事的专业针对中老年人多发的中风病在预防方面作一举例性介绍。中风的病机主要是在积损正衰的基础突发气血逆乱。中风是中医形象的命名,如同物体受风而倒,且病情凶险变化迅速象风一样善行数变。我们认为风的实质就是气血逆乱,气血逆乱的根由多责之于肝。我们认为人体中风发生主要在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最终使肝阳化风,气机失常。血随气逆,挟痰夹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证。就是头重脚轻仆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等。这些表现一出现大家一般都知道是中风了。得赶快送医院。下面我主要讲讲中医是怎样预防中风的
预防原则:
1、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人体正气的强壮与否对于中风的发病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强壮不是说身高体壮,而是抗应激能力,对抗突发事件的身体素质。
2、调畅情志。咱们过去老讲肝火,我们要求不要肝火太旺,一遇事就脸红脖子粗,那样不好,要学会寻开心。肝火就离风不远了,切记不动肝火。寻开心是使心情平和,不是中彩票五百万大喜过望,过喜则心火盗伐木气,因为肝在五行属木,肝又有事了,又会化风。总之一句话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身体绝对有好处。
3、合理劳动降息(劳逸适度)不要劳累过度,熬夜。强力应努。纵欲恣情,因为肾为作强之官,就是肾管强力劳动的脏器,劳动过度就伤肾,肾虚肝风易动,容易中风;也不能过于懒惰安逸。过逸使气机不畅。脾运乏力,化生痰浊阻滞经隧成为中风。
4、顺应四时变化,防止六淫侵袭。通俗讲就是天冷了出门穿厚点,天热了避暑,冷热刺激都会导致肝风骤起,发为中风。
一般性预防措施:
起居调摄一要顺应四时变化适寒温,二要起居有常、三要劳逸适度。
饮食调摄一要饮食有节、二要饮食洁净、三要适当服食
清淡饮食,肥腻的食物少吃,高盐的少吃,少吃高糖食品。不吸烟。烟毒最能损伤脉络化生痰浊阻滞经隧。不酗酒,酒能化湿生热碍脾,脾在全身的功能是升降清浊。饮食不注意容易影响脾的这个功能。什么叫升降清浊呢?简单说就是该摄入的摄入该扔掉的扔掉,不然都舍不得扔,垃圾就会占满屋子,那好东西也就没处放了。时间长了人就大腹便便,血液粘稠因为油腻的东西没有排出去全进了血管里,堵塞了血管就中风了。肥胖的人容易血管老化,增加心脏的负担,引起血压升高,增加脑溢血的几率。所以不管你胃口好不好,都不要以胖为美,俗话说花钱难买老来瘦嘛,所以要清淡饮食,禁烟不酗酒。适当服用诸如枸杞。女贞子。菊花。等可以起到补肝肾祛风的作用。
舒畅情志包括修身养性
运动导引
导引可以扶助正气防止气虚邪中,就是增强抗应激能力,避免中风。
另外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以采取治疗性预防
1、阵发性偏身麻木
2、阵发性黑蒙眩晕、耳中如有蝉鸣
3、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
4、频发半边脸木麻
5、经常出现咬舌头或咬腮帮子
6、发作性手抖、无力
7、吃饭时漏饭由偶发至频发
8、喝水呛经常出现
9、剧烈头痛伴有肢体不利
10、突发看东西重影
11、走路偏斜
12、突发张口不利说话不清
13、突然变傻、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或两眼发直呆若木鸡。
至于中风后的治疗及康复,由于时间原因在这里不再细讲。
由于各种原因。本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医语言,现在都得用西医的说法大家才能明白这是中医的尴尬。非常感谢组织方给我们这样一个宣传中医的机会,给我们这样一个好的交流机会。
90后都开始养生了?
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家都逐渐认识到,自己拥有一个身体健康是多么重要。养生之道自然也就成了每个人一生必修的课程。现在轻年人心目中养生,还是局限于吃什么或补什么上。真正传统的内气静养法还没有被轻年人接受,当老年人每天用打太极,练气功的方式来延续自己健康的生命,你也许才明白古人讲得气补大于药补与食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