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的表现,如何理解TA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抑郁症患者自言自语,自己发笑,如何理解TA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作为专科医生,我认为,当抑郁症的患者出现自言自语、自笑,那么他很可能不是抑郁症。
我们都知道,抑郁症的病人情感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开心不起来。与这些情感反应相对性的是患者的自卑,甚至有轻生的想法,我们将这称之为与心境相协调的体验。
反观,本来开心不起来,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人,出现了自笑,还有自言自语,这就是“不协调”的体验,与抑郁症的特点不符。
既然不是抑郁症,那么可能是什么呢?不排除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现实中,很多家属在没有带患者去精神科确诊之前,都会将患者戴上抑郁症的帽子,在他们看来,精神病就只有抑郁症。
患者的自言自语,自笑,可能与患者独特的思维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些存在思维逻辑障碍,这些想法荒谬、离奇,有些想法让患者痛苦,有些让他们感到兴奋。比如:患者认为人是动物进化的,所以人不应该吃猪肉,又想到动物是植物进化的,所以也不能吃蔬菜,这种想法会让患者继续反思到底什么是该吃的。
再比如:患者自己到了结婚的年龄,于是幻想着结婚对象会是某某明星,这种想法持续存在,患者感到信以为真,于是,从内心来讲,她们是幸福的。
除了思维方式奇特,患者还可能存在感知觉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幻听、幻视。举个例子:某某患者幻听耳边有人告诉自己中奖了,要发财了,要娶媳妇了,这些内容当然会让他笑出声音来,甚至还可能与幻听“对话”,这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自言自语。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得了抑郁症的人能结婚生子吗?
很荣兴回答这个问题。
抑郁症患者包括两个类型。一是抑郁性神经症,另一是躁狂抑郁症。两者同属心理疾病范畴,但前者属于神经官能症,后者属于精神病。
1.抑郁性神经症 又称神经性抑郁。
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通常有治疗要求,而无明显的运动性抑郁和精神病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通常称“心境恶劣"。
本病有较重的家族遗传倾向约占30%左右。
2.躁狂抑郁症 属精神病的一种。
精神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破坏,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此病全称是躁狂抑郁症。分两种发作形式,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本病可通过染色体遗传给下一代。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遗传。
综上所述:
①神经性抑郁,可通过治疗和康复达能达到正常人的生活,在疾病缓解期可以结婚生子,并不违反《婚姻法》及《母婴保健法》
②躁狂抑郁症,属于精神病。《婚姻法》明确规定,严重精神病患者不适合结婚生子。
欢迎关注“海晏河清一湾月",阅读更多健康类回答。
微笑型抑郁的症状是什么?
微笑抑郁症属于抑郁症的一种,微笑抑郁症比表现出明显悲伤情绪特征的抑郁症更加可怕,因为它让人难以察觉,甚至连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
微笑抑郁症可能会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把悲伤、痛苦、焦虑等情绪隐藏起来,时刻都表现出微笑,快乐的状态,其实内心痛苦万分。独处的时候便表现出显著的抑郁情绪,甚至是自残或者自杀。
比如,让人不忍提及的韩国明星雪梨自杀事件。不管是在电视节目上还是直播中,基本上没有看到雪梨表达过悲观厌世的情绪,强颜欢笑是她的一种常态,没有人能够察觉她内心的痛苦,甚至是连她最亲的人也一无所知。所有的不良情绪都一个人独自承受,也不通过其他手段疏导,当达到内心承受的极限的时候,便走上了极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微笑抑郁症呢?1、扯掉微笑的面具
长时间戴着微笑的面具,其实是一种过度自卑的表现,太在乎他人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表情都可能影响到他人。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任何人在他人心中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当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感情的时候,突然发现落差特别大,心理便会难以承受。所以,要扯掉自己微笑的面具,要喜怒有常,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开心和不开心,这样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才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2、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支持系统
不管是微信抑郁症,还是显著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很难走出来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完整的心理支持系统。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学习、工作等人际关系,一旦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那么,一个完整的心理支持系统就是非常必要的。当遇到自己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就可以通过这个完整的系统帮助解决。
3、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你会发现比你穷的隔壁邻居突一夜暴富;也会看到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同事一路升迁;或者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毫不费力的考上了好大学,而自己的孩子费尽心血也是枉然。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让周围的一切影响到自己,寻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自己都感觉不到快乐,所有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结束语希望我们在关注别人的感受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也许当你发现的时候,它已经不健康了。人的一生很短暂,为别人活着会让自己更累,只有来自内心真实的感受,并勇敢的表达出来,才会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中度抑郁情绪不好时?
很多时候发泄情绪最简单直接方法就是大哭一场,但是对于题主所讲,如果是中度抑郁患者,那哭出来只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抑郁症已不单单是是情绪化问题,它也是一种心理疾病问题,这个我想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常识。
所以,抑郁症患者碰到情绪不好时,已经不是靠哭能解决的了。追究原因,是因为有了抑郁症才会让心理出现情绪化,也正是经常的情绪化心情才导致抑郁症状逐渐加深,这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刺激的。
我想最好办法是接受正规得当的治疗,先把抑郁症这个心理疾病给消除掉,才能解决情绪上的问题。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除了药物上的治疗之外,心情也一定要时刻保持愉快,学会自我调节,可以通过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来协助治疗。
经常的情绪化会加重抑郁症状,所以及时的心理干预治疗和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逐渐恢复好心情。
怎么识别一个人是不是有抑郁症以及抑郁的程度?
不论抑郁的轻重如何,抑郁的必要特征是心情低落,没有心情低落便根本不能成为抑郁,抑郁症作为精神病理状态的一种病症,抑郁的程度也就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否则单独的心情低落也不能够诊断为抑郁症,当然心情低落也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持续两周以上才能够成为一个诊断标准。
列夫·托尔斯泰在《我的忏悔》中这样说:“我的生命突然停止了。我还能够呼吸、吃喝和睡觉。我的确是不由自主的这样做,但是对我来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其实许多所谓的抑郁症患者的诊断标准都会有失误的,比如说一个人描述他自己本来就是在生活圈子很小,和兴趣狭窄的范围内生活的一个人,也就没有什么爱好,如果他的回答是“不感兴趣”,也就是对许多事情他没有爱好和兴趣,那么他这个“不感兴趣”,也就没有什么诊断价值,而是一些平时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儿的,对家庭生活也是兴趣十足,但突然间感到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甚至连自己的爱好或一些享受性的生活都抛弃了,这就是很明显的抑郁症状。也就是兴趣减退,甚至是丧失的表现。
再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前景都感到黯淡,甚至有事情发展到已经无法挽回的程度,而感到严重的绝望,甚至想到厌世和死亡。这就是很明显的对前途的悲观失望情绪,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在这种状态下会越发的严重,轻度抑郁症患者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对一些轻微的初始性的抑郁症患者,有时这种绝望感觉倒不明显,甚至没有。
无助感,也就是抑郁症患者自己对处境毫无办法的的一种感受,对自己的所发生不幸和痛苦,甚至一些冲击性的伤害,感到无能为力,抑郁症患者常常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他人或亲人的帮助,并且可以说在许多方面都给予他支持,但他仍然自己感觉到这些,帮助和支持都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感觉到自己根本就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等于丧失了这种受到他人支持和帮助的感觉,等于自我无助感也就越发的强烈。
患者经常感到精神上的疲倦,似乎自己的精力已经耗尽,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也有想让自己好起来的想法,但是始终无法实施到行动当中,就是做一些事情也无法持久性的坚持下去,自我感觉缺乏动力,似乎就是感觉到别人在后面推他一把,他也不愿意向前走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起来,有些患者抵触别人的帮助和支持,甚至认为别人的帮助都是有目的性的,这是抑郁症患者,一种特征性的表现。
自我评价降低,这是患者最主要的一个特征,也就是患者原来就很自卑,在诊断上价值就不高,如果在原有的自卑感上越发的沉重起来,也就是要比原来更显著的自卑显现才有诊断价值,尤其患者显现出的,在自我评价下降的时候有自责感甚至是罪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是失败的,自己就是个废人,往往会怨天尤人的牢骚满腹,实际上自卑与耻感是密切相关的。
患者如果出现了,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这就会是有自杀掩饰的念头了,而这种自杀的念头甚至会引发自杀的行为体现,这就是感觉到生活和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患者达到这一程度,那就属于极为严重的抑郁程度了,属于重度抑郁程度,这是对患者的干预,也就需要全方位的进行,最好是让患者住院治疗。
其实相对于抑郁症和抑郁症的程度来说,都是一种自我的感觉和一种自我的体验,如果自己被确诊了抑郁症,那么它就必须符合抑郁症所诊断的标准,临床上以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缺乏这三大项为主要特征标准,其次附带2至8附加项的诊断标准也必须符合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具体抑郁的程度,这主要是自我感受,抑郁症状发作时,感觉自己能够应付得了,一般都处在于轻度到中度,如果抑郁发作的时候感觉很难受,难以控制,一般就是中度到重度,如果抑郁发作的时候非常的难受,感觉还不如要死了去,那么你有可能就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尤其出现妄想幻听等精神症状的时候,也就说明你的抑郁症状已经至为严重了,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了,不同的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发作也是不尽相同的,和自身对于抑郁症状的发作应对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