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养生知识讲座,可以买哪些入门启蒙的书籍给她看?
推荐《图解中医入门一看就懂》《图解〈黄帝内经〉一看就懂》《图解〈本草纲目〉一看就懂》《漫画中医系列》。
这几本书,都是带图的。中医书,比较枯燥,还大都是文言文,如果没有配图,孩子是很难读进去的。
《图解〈黄帝内经〉一看就懂》使人大致了解一下《黄帝内经》,学中医《黄帝内经》是必须要读的,因为它是中医的理论指针。
《图解〈本草纲目〉一看就懂》可以让孩子了解了解草药的长相和功效,本书彩色印刷,且图文并茂。让孩子从小认识认识草药,对提升孩子对中医的兴趣会有帮助。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孩子到野外实地认识中草药,比如可以采蒲公英,告诉孩子,这看似不起眼的蒲公英,实则是一位相当重要的草药,中医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漫画中医系列》共6册,包含《漫画中医•基础篇》、《漫画中医•体质篇》、《漫画中医•中药篇》、《漫画中医•经络篇》、《漫画中医•方剂篇》、《漫画中医•养生篇》。该书采用漫画形式,直观明了地讲解了中医基本理论,如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
其实,真正学中医,看这样的书是不济事的,这种书的好处就在于有助于人们形象地理解中医理论,适合入门。
我本人也很喜欢中医,买了很多中医书,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一直未能系统地学习。我也曾萌生让孩子将来学医的想法,可是问过孩子,孩子不大感兴趣,所以,我也就放弃这个念头了。其实,我儿子跟中医还是很有缘分的,因为他从三岁起就看中医,哮喘、鼻炎、过敏性紫癜都是中医给治疗的。我想自学中医,直接原因就是为了他的治疗。
我买的中医书,他偶尔也会翻一翻,以上我推荐的那几本,是他能够看进去的。
其实,人生之路,最初是父母代为选择的,因为孩子小时候是不懂的,等他们懂时,再选择,有时就迟了。
我觉得,让孩子学一学中医挺好。即便将来不学医,也能了解一些中国古文化,懂得一点养生知识。
想自学中医养生?
个人觉得自学中医来养生,不必接触多少药理,主要学中医的思想,了解经络穴位的存在和影响,然后找一样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这种锻炼不是跑步等健身类,而是看似慢实则快,看似不动实则调动明显,坚持这样的锻炼,就会有反应,再配合艾灸推拿之类,效果更快,反应也包括有段时间出现病症,是排病反应,一定不要因此放弃,过去这段时间,就感觉身体不同往日,过去的某种疾病不用刻意治疗就可以有所恢复。只要方向对,不给身体添负担帮倒忙,身体可以自我巡检和调整,提升自愈力,抗病能力也会提高!
可以听听曲黎敏老师讲座,通俗易懂,简单有效。
大家对中医知识的获取途径是什么?
想当年,因为流量资费的居高不下,小编也曾年少轻狂,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不管音乐还是视频,都必须下载好了再听再看。
有一次1tb硬盘快拷满了,就网购了一个4 tb的备用。
谁知道这个硬盘一拿到手,发现竟然是用过的。
里面竟然有几百GB的中文古籍电子书,全球各大图书馆应有尽有。
其中自然包括了大量的中医古籍、抄本电子书,什么日藏中医古籍全集,民间抄本,五十年代献方。
曾经给懂中医的朋友拷过一个320GB硬盘——他给的评论是:世界上所有的中文中医书几乎都有了……正常人一辈子也不可能看完。
如何祛除体内的湿气?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
1、喝薏米红小豆粥(用豆浆机做):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了解更多关于健康方面的干货内容,欢迎留言关注咕咚健康小助手!你的点赞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咕咚健康发福利啦~每周免费赠送1000份音频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四位国家级专业营养师倾心打造的减肥课程,7天带你走出减肥误区,教你轻轻松松瘦10斤。关注并私信发送「福利」,即可免费领取课程链接,先到先得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发现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大多数人对于易经和中医有哪些认识?
谢邀!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或者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易经》与中医吃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说有一些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过去一贯地学术原则。社会的主流,对易经与中医持肯定的态态,偏见只能作为支流。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就不能说不好。就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静止的,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易经》为计算机第二进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世界公认的科学。64卦与人类基因有相似的组合。64卦的折叠与黄金切个线相类似。《易经》的科学性早于西方发达国家都几百年以上。怎么能够对易经有偏见呢?中医理论与实践,从巜黄帝内经》到李时珍,华陀,孙思邈等许多古代名医名著,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治病良方。许多疑难杂症,西医治不了的中医都能够治疗。怎么能够贬低中国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功绩呢?有许多所谓的专家或者学者。就是以否定历史,提出一些古怪的奇谈怪论。似乎有了什么独到的见解。以此来博人眼球。在学术上出风头。否定已经被证明了对历史。有些人说《易经》是封建迷信算卦等等,这种人背后脑袋雪个尖去算卦。有些人贬低中医,诸不知他的祖辈辈儿吃着中医的药材繁殖后代才有了他。勿庸置疑,《易经》与中医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就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吸收精华,剔除糟粕,这叫做最传统文化地扬弃,而不是抛弃。继承不是照搬。发展是为了推陈出新。作为中国人,不能否定中华民族5000年地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