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是什么症状表现,肾炎的症状吃什么药效果好?
肾炎分好多种。任何的药物都不可能对所有肾炎患者都有效。所以肾炎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自己的体质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建议病人要到正规的医院,请专业的医生检查之后根据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饮食注意要低盐低脂饮食。
肾炎的症状表现有什么?
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万一肾脏出现问题,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患上肾炎的患者人数也在逐渐增多。所以,肾炎的症状表现有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肾炎通常会有5个主要症状
1、伴有高血压
肾炎患者中,近三分之一甚至大部分会有高血压症状,一般表现为头晕、乏力以及睡眠质量差等症状,这将长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一旦出现这种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以便及时发现并尽快治疗肾炎。
2、体内出现水肿
肾炎患者的另一个常见症状是身体水肿。最常见的水肿部位是面部、下肢、胸部以及腹部。同时,患者还会遭受疲劳、头晕以及腰疼等症状。尿液中可能混有血液,尿液颜色异常。这些可能是早期肾炎的症状。一旦这些症状出现,女性朋友必须注意并尽快进行检查与治疗。
3、伴有贫血
假如肾炎发展到中等程度,还会出现贫血症状,并经常出现头晕、疲劳和面色不好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检查以促进对症治疗。
4、不同程度的感染
肾炎的发病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感染密切相关,如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等。当这些感染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以消除肾炎的可能性。
5、异常尿量
有些肾炎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尿量异常或排尿次数增多或减少等症状,特别是夜间排尿次数超过3次时,应注意在医院及时采样,以了解肾脏是否有病变。
肌酐高有哪些症状?
血肌酐是检测肾功能的常用指标,也是健康体检的必检项目。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不易受饮食影响。肌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吸收,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所以临床上血肌酐监测常用来了解肾功能的情况。
各个医院对于血肌酐的正常范围的衡量标准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μmol/L,血肌酐降低一般没有什么临床意义,但是血肌酐升高往往意味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血肌酐升高身体会有什么不适呢?
1. 水肿
常以眼睑开始,有部分患者水肿先从下肢开始,严重的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水及腹水。这是由于肾脏的水分代谢功能下降所致。
2.血压升高
血肌酐出现升高,说明肾脏已经损伤比较严重,肾脏受损后,排水功能受到影响,钠水就会储留在身体内,引起血压升高,另一方面,肾脏内分泌功能也会紊乱,肾素水平增高,引起肾素性高血压,并且这种高血压往往比较顽固。
3.夜尿增多
血肌酐升高可能存在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间质损伤同时发生,滤过功能下降导致白天排尿减少,重吸收过程拉长,所以导致夜晚排尿增多,睡不了整觉。
4. 尿中泡沫多
尿中泡沫多可能是尿蛋白增多的表现,可以去医院进行尿蛋白阳性化验,这是检测尿蛋白增高的最可靠的证据。
当血肌酐升高的时候患者会有症状表现,只不过常常被人被人们忽略,所以当身体出现以上症状或者在检查时发现肌酐升高时,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或治疗,在疾病早期,经过治疗血肌酐是可以恢复正常水平的,如果发展到中晚期、肾功能衰竭的程度,想要在恢复正常就非常困难了。
小儿肾炎有什么症状?
说起儿童肾炎应该很多朋友都不是特别了解,儿童肾炎通常多发于3-9岁的儿童身上,因此,身边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平时一定要重视观察孩子,积极的做好儿童肾炎的预防工作。
小儿肾炎有5大典型症状
1、浮肿是儿童肾病最明显症状:浮肿早期多始于颜面眼睑,逐渐发展到全身、单纯性肾病多高度浮肿,指压皮肤呈凹陷性,重者累及浆膜腔,出现胸水、阴囊水肿、腹水以及鞘膜积液等,会导致呼吸困难、腹泻以及呕吐。浮肿反复发生,偶可自行消退。肾炎性肾病水肿不如单纯性肾病显著,也可极轻,甚至不易察觉。
2、血尿,发现患儿的尿液呈红色或是浓茶样的颜色;
3、偶尔出现尿里面有泡泡,检查尿液里可能有蛋白;
4、有些小孩会有头痛症状,此时测血压值可能会偏高;
5、低白蛋白血症造成营养不良与发育落后,表现为毛发不荣,皮肤干燥,易生间擦疹与溃疡,指、趾苍白,反应淡漠,面色不华,唇淡苔白,孩子疲乏少动,易发生感染。
预防小儿肾炎的两大措施
家长朋友们想要预防孩子患小儿肾炎,一定要避免受到A型β溶血性链球菌以及其他病菌和病毒的感染,日常生活中具体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措施一、饮食调理:
做好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饮食调节,要为孩子准备均衡营养的饮食,为孩子的生长发育及免疫系统的完善提供营养基础;
措施二、积极锻炼身体:
平时多带孩子到户外做运动,这样既可以增强孩子自身的体质,也可以增强孩子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升孩子身体免疫力。
怎么判断自己患了肾病?
说起“肾病”,我对去年会诊过的一个疾病,还记忆犹新!我还记得,那是消化科的一个男性患者,这个患者有五十多岁,当时这个患者因为半年来一直没有胃口,而且体重还不断下降伴随疲劳乏力,所以在消化科做了胃镜,发现就是轻微“胃炎”。
于是这个患者,看到报告后,也就没把事情放在心上,只是简单买了一些改善胃肠动力和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来吃。但是情况不但没改善,而且开始出现了恶心呕吐伴随腰痛的症状,这个时候消化科医生在了解了病史之后,赶紧叫了泌尿外科和肾内科的医生会诊,我作为泌尿外科医生参与了会诊。
在我排除泌尿系肿瘤和结石疾病的同时,经过肾内科医生的建议,赶紧给患者查了肝肾功能,结果显示这位患者的血肌酐已经达到了1500 umol/L(男性正常值不超过133umol/L),最后经过肾病科医生的检查诊断,患者已经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需要及时转入肾病科进行血液透析。
通过这个病例我想告诉大家,肾脏病有时候发病隐匿,病情早期症状不典型,患者和医生都容易忽略,所以说起肾脏病,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是比较惧怕,如果一开始没有发现疾病的“端倪”,等到症状明显了,往往已经到了肾脏功能受损比较严重的时期了。就比如上面这个病例,一些患者发现自己患有肾病的时候,肾脏的结构和单元都受到严重破坏,已经是到了尿毒症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所以,如何尽早的预判并发现肾脏病,然后及时的进行检查和相应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我给大家阐述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症状:
如果反复出现“疲劳乏力”和“恶心呕吐”的症状,就要考虑肾脏病的问题。这个症状和文章开头,我给大家分享的这个病例类似。也就是说有一些肾脏病,会有反复疲劳乏力和恶心呕吐的情况,这个时候患者可能以为是自己太累了或者肠胃出了问题,就跑到消化科看病。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给患者检查肾功能,就很容易漏诊。
那为什么肾病会出现疲劳乏力和恶心呕吐呢?这是因为当身体患有肾脏病的时候,肾脏的“过滤系统”出现损坏,不能及时的把身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又无法把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有益物质”留下,这种代谢失衡会造成“有害物质”积累在体内,“有益物质”过度流失,产生低蛋白血症和免疫球蛋白低下,进而出现疲劳乏力和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而这些“有害物质”积累在体内,还会产生胃肠道症状,诸如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情况。
如果排除过多饮水和肥胖等因素,晨起眼睑水肿和双下肢水肿,就要考虑肾脏病的问题。水肿是一个大家比较了解的肾病信号。这是因为肾病出现后,肾脏的“滤过系统”功能损坏,“排水”功能已经失常,多余的水分会“蓄积”在体内、皮肤组织下,形成水肿。同时,血液内“有益物质”像蛋白质等会大量流失,这就会产生“低蛋白血症”,从而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的液体就会在组织间隙积聚,造成水肿。
有部分肾病典型的就是晨起眼睑水肿和双下肢的凹陷性水肿。严重的时候会产生阴部水肿、胸腔积液甚至是腹水。所以如果出现了水肿,排除一过性、过多饮水和肥胖等因素后,就要考虑肾病的信号。
如果发现尿液中持续性的泡沫尿,静置后泡沫不消失,就要考虑肾脏病的可能。上面给大家分析了,肾脏病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流失,造成尿液中原本只含有尿酸、水分等小分子物质,却“混合”了蛋白质这种大分子物质。最终结果是尿液表面的张力增高,产生泡沫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泡沫尿都是肾脏病,有些严重的糖尿病,尿液中会排出较多的糖分,尿液表面张力增高,也会有泡沫尿。还有一些严重的肝胆疾病,尿液中含有胆红素太多,也会出现泡沫尿。
如果发现血尿,也要警惕肾脏病的可能。上面给大家分析了,肾脏病导致肾脏的“滤过系统”发生损坏,原本血液中的大分子有益物质不能被“滤过系统”重吸收留在体内,会流失到尿液中。除了上面说到的蛋白质和糖等等,还有可能是血细胞,比如红细胞,它也属于大分子物质。
当然,如果尿中的红细胞少,就只能被显微镜发现。如果红细胞多就会形成肉眼可见得血尿。当然除了肾病外,泌尿系感染或者泌尿系结石也有可能出现血中带红细胞,所以一定要小心加以鉴别和排除。
如果发现尿量、排尿次数过多或者过少,并伴随恶心呕吐、水肿等情况,就要警惕肾病的可能。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日尿量为1500-2000毫升,白天排尿次数在4-6次左右,夜间排尿小于2次。但如果出现了排尿过少并伴随水肿等情况,很有可能已经是患上了肾病。上面也给大家分析过了,肾病导致肾脏不能正常滤过水分,导致多余的水分“蓄积”在皮肤组织下,这个时候尿就少了,皮肤也就水肿了。比如说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晚期就会出现少尿、无尿的情况。
但是也有些肾病,会导致尿液、排尿次数增多,这个也要警惕,比如说高血压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疾病,这类是肾间质损伤的疾病。也属于肾病范畴,治疗也要及时的从肾病科入手。
如果发现有水肿、恶心呕吐,并伴有贫血,那么就要警惕肾脏病的可能。前面给大家分析了,肾脏的“滤过系统”能够排出血液中的垃圾。但其实,肾脏还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肾脏本身能够分泌一种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物质,如果肾脏出现问题,那么“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这会相应的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从而出现贫血的情况。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因为贫血产生相应的症状后,就会到血液科进行就诊,但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肾病“作祟”,及时的配合尿检和肾病的排筛,既不要忽视血液病的可能,也不要忽略肾病的可能。
总结以上,我从亲身经历的“肾病”案例开始,向大家阐述肾病不但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还很容易和其他身体疾病产生混淆。同时,我也给大家分析了肾脏和各种疾病、症状之间的关联,以及出现各种症状、关联的原因。
这些内容告诉我们,如果认真观察,肾病的信号也是比较清晰的,还有一些症状可以让我们去判断,然后越早的干预治疗,能够有一个更好的预后。所以在这边也要提醒大家,一旦日常生活中,发现上诉这些症状并排除了其他病理因素,那最好及时的到肾内科检查就诊,通过及时的治疗,大都有一个良好的预后和康复,祝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