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心梗什么症状?
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的严重的心脏病,它的主要表现是胸部剧烈的疼痛,针刺伤的感觉,以及胸闷,气短上不来气。并伴有面色苍白,心悸等,需要积极抢救,争分夺秒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一定要高度重视。建议去医院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平时也要控制好血压 。定期做个身体的检查。
什么是冠心病及症状冠心病是什么病?
一、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症状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下颌、手臂、后背及上腹部。发作的其他症状可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休克等而死亡。
二、冠心病分型和临床症状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缺血却没有心绞痛发作。
2.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感,闷胀感,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 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
3.心肌梗塞型: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4.缺血性心肌病型:即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
这种分法已经比较老了,现在新的分型方法就是:稳定型的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症两种。目前来医院就诊的病人,多数都是急性冠脉综合症,也就是原来我们说的:不稳定型的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这两种类型。
三、哪些人易患冠心病?
1.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的猝死发病与年龄成正比。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但绝经后的女性以及年过六十的妇女,其危险就几乎与男性相等了,甚至大于男性。但是,由于现代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大的生活工作压力相关。冠心病已经悄然向年轻人转移,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2.吸烟者罹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大2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在三十五到四十五岁的年龄层中,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的人数,是不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人数的5倍以上。
3.饮食:常进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
4.如果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将增加患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5.冠心病具有家族遗传性,若家族中有人患上冠心病,就更容易有心脏病发作。
6.体重超重,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比体重正常的人要大。体重超重多过20%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体重健康的人高三倍。
7.体力活动少、脑力劳动多、经常有紧迫感的职业,发生冠状动脉硬化的比率较高。
8.高血脂: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高
9.其他,如精神压力等。
以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包括年龄、性别,这些因素我们没法去控制的。另外一些因素是可控的,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包括肥胖、抽烟,这些因素都是可控的。这些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心源性心脏病早期症状?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常见的症状就是有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主要要经过卧床休息,心源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本身的血管病变、心肌的病变引起的。首先需要明确病因,然后再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冠心病患者吃什么食物好?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中堆积了斑块,使其变狭窄、被堵塞引起的,饮食中需要多加入一些有助于降低血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减少氧化应激的食物。下面,问上医为您详细介绍四种有保护心脏作用的食物。
1.富含植物甾醇的食物,如杏仁杏仁中的植物甾醇在肠道中能“挤占”胆固醇的位置,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有效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而杏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纤维也有助于降血脂,这都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
一天一小把杏仁即可。
凉拌、炒菜或做成糕点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搭配蔬菜、鱼和鸡肉来吃。
除了杏仁,一些人造黄油、豆奶和橙汁中也含有甾醇或甾醇添加物。
2.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如浆果浆果大多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种抗氧化剂有保护血管的作用,从而降低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富含花青素的果子主要有樱桃、蓝莓等,吃新鲜的浆果,或将其榨汁、做成果酱都是很好的吃法。
3.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富脂鱼Ω-3脂肪酸是公认的有益心脏的健康脂肪,能降低甘油三酯(血脂)、血压和抑制炎症
还有助于降低心律紊乱的风险。美国心脏协会就建议一周吃2次富脂鱼。
比如三文鱼、金枪鱼、鲭鱼、鲱鱼、鲑鱼、沙丁鱼和凤尾鱼。除了富脂鱼,核桃、橄榄油也富含健康脂肪。
4.豆,如黑豆黑豆温和且味道醇厚,富含有助于降血压的叶酸、抗氧化剂和镁。而所含的纤维有助于控制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减少三高对心脏的不利影响。
醋浸黑豆、煮黑豆、炖黑豆汤或者打黑豆豆浆都好。另外豆类中的毛豆富含大豆蛋白和纤维,也能促进心脏健康。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整编,想了解更多权威有趣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症状?
这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很多网友私信我,好担心“中签”啊。我们来聊聊新冠肺癌感染了有哪些症状?我们结合第5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和2月9日钟南山院士领衔发表最新研究论文进行科普。钟老领街的文章对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下文中详细数据主要来源于此篇论文。
1.潜伏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症状,但有传染性。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中位数3天,最长24天。人群普遍易感,意思是所有人都可以感染,报道有2名新生儿感染,最小的才出生30小时,幸好病情好转已回到妈妈身边。
2.传播途径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气溶胶也可以传播,警惕胃肠道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已经耳熟能详了,不赘述。气溶胶传播指病毒与空气物质混合悬浮于空气中,被吸入后可引起感染,预防措施与飞沫传播差不多,无非是注意通风和戴口罩。钟老在文章中描述,在一些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胃肠道、唾液、尿液、食道侵蚀出血部位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警惕我们消化道传播的可能。给我们最大提示是食物一定要煮熟,吃东西前一定要说洗手。
3.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1099例患者中,发热发生率87.9%,但在发病看医生时,发热的发生率为43.8%。意味着发病早期不一定发热。咳嗽发生率67.7%,发热与咳嗽是最主要表现。乏力也是常见症状,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症状合并出现。
4.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少见。在1099例病人中,腹泻发生率3.7%,呕吐发生率5.0%,鼻塞等其他症状暂时未查阅到权威信息。
5.胸部影像学检查多有肺炎表现。在入院时接受肺部CT检查的840名患者中,有76.4%表现为肺炎。典型的表现是毛玻璃阴影和双侧斑片影。
6.血液检查常见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1099例病人中,82.1%的患者淋巴细胞减少,33.7%患者白细胞减少,36.2%患者血小板减少。
小结:新冠肺炎感染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但这些表现是很多病原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共有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肺部CT、血液检查、有无新冠肺炎病人接触史等综合考虑,最关键的是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确诊。总而言之,有可疑症状赶快就诊,避免病情恶化,检查结果判断交给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