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分为哪三类,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古代,白术与苍术统称为“朮”,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未对二者做详细的分类,那时候可能存在通用现象,本经中记载“朮,主风寒湿痹……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所谓风寒湿痹是人体受到外环境的风,寒,湿等邪气郁闭经络,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白术与苍术味道均是甘中泛苦,气味清香苦燥均具有除湿散邪的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的配伍。痉病是指肌肉痉挛抽搐,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热盛伤津,血虚风动,发病基础是津液不足,无法濡养肌肉经脉,导致经脉拘挛抽搐,白术可健脾胃,输送津液水分的分布,针对痉病属津液不足证;从气味来看,苍术味道胜过白术,具有辛辣香燥的特点,可发散风寒在表,迅速燥解脾胃湿滞,退除风寒感冒之发热,散出湿邪困脾,本经说到的除热作用以苍术见长。从味道来看,白术味甘而苦,炒后焦香,香气入脾,甘能补益,能健脾胃,促进食欲,消食健脾方面白术略胜一筹。综上所述,白术与苍术均入脾胃,可燥湿健脾,我将从脾虚与湿滞两个方面入手,谈谈二者的主要使用区别。★脾虚与湿滞互为因果脾胃位于脏腑的中部,按照五行分类,中部属土,所以中医常说脾土,土要均有一定的湿度和热量才能生长草木,孕育万物。这个过程就好比人吃下去的饮食,需要脾胃运化消化,吸收,再变化为气血供人体日常生理活动所需。脾胃运化饮食的前提是脾具有泌津液的作用,将水分津液供养给胃,以平衡胃的燥热。同时,胃内的热量输送于脾,防止脾过于燥热。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脾喜燥恶湿和胃喜润恶燥”。有些时候,因饮食不规律,过多的食用生冷食物,或情绪不畅,气滞于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饮入的水液停滞,不能输送到人体的脏腑组织,就会形成湿滞。这属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内生湿邪。生活环境过于潮湿,或在夏季湿气较重的环境,湿邪从外部侵犯人体,就会形成外源性湿邪。内生湿邪或外感湿邪,均会引起脾胃运化失调的表现。内生湿邪源于脾胃虚弱,多是慢性长期的发病过程,以腹胀便溏,饭后加重,四肢乏力,形体浮肿肥胖,舌淡苔白腻,脉弱为主。外感湿滞多为急性发作性病证,以感受湿邪后,脾胃受到湿阻,升降失调,表现突发的恶心呕吐,周身疼痛困倦,头脑不清,腹泻,湿邪在表可出现发热无汗,舌淡苔白腻,脉浮滑。
因于湿,头如裹——《黄帝内经》
内生湿邪应该采取健脾和燥湿的治法,而且要以健脾为治疗根本。外感湿滞,应该以燥湿,化湿为主,湿去脾胃的功能自然会恢复正常。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清《本草崇原》
赵尹好食生米而生虫,憔悴萎黄,不思饮食,用苍术米泔水浸一夜,锉焙末,蒸饼丸米汤下而愈——《冷炉医话》
★总结区别白术与苍术,均可健脾燥湿。白术偏于补脾,通过强壮脾胃来发挥燥湿作用,而且白术以补益作用见长,单纯的外感湿邪阻滞脾胃就不适合使用它,如果过量的使用,还会出现腹胀加重的不良反应。苍术以燥湿为主,内湿与外湿均可使用,尤其是适合外感湿滞与脾胃,肌肉等,燥湿力量强,包括水湿不化严重到水饮停留都可配伍使用,如朱大夫遇到严重水湿不化,出现的腹部如囊裹水,哗哗作响,苍术可实现湿邪水饮散去,脾胃功能恢复的目的。不过,水湿内停伴有津液不足时,就要慎重的使用苍术,燥性过强,容易加重津液的不足。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五苓散组方为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方中泽泻甘淡渗湿,入肾、膀胱经,功善利水渗湿消肿,重用为君药。茯苓、猪苓甘淡渗湿,健脾利湿,通利小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效,共为臣药。白术味苦性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肉桂味辛性热,补火助阳,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全方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五苓散用于阳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腹胀不适,呕逆泄泻,渴不思饮,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因外感表证未尽,病邪随经入里,影晌膀胱气化功能所致的蓄水,症见发汗后,微热,口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脉浮,尿潴留见上述证候者;水湿内蓄于下,挟气上攻所致的痰饮,症见脐下悸动,头眩,吐涎沫,短气而咳,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脾胃湿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的泄泻,症见泄泻如水或稀薄,呕吐,身重,体倦,或兼烦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此外,还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水肿。
服用五苓散期间不宜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孕妇慎用,湿热下注,气滞水停,风水泛溢所致的水肿慎用,因痰热犯肺、湿热下注或阴虚津少所致之喘咳、泄泻、小便不利不宜使用。五苓散一次6-9g,一日2次。
五苓散属于祛湿剂中的温化水湿剂,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水种、癃闭,症见浮肿、夜尿多、尿频、尿急、尿少、小便点滴不畅、腰痛、畏寒肢冷。用于现代医学慢性肾炎、尿潴留、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泽泻是常用的渗湿利水药,“生汝南池泽,性能泻水,故称泽泻”,入药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之久,该药性味甘淡寒,归肾、膀胱经。肾主二便,“膀胱不利则癃”,膀胱又为肾之府,寒能清热,所以泽泻能利水道,清湿热。治水湿不化之头眩、脘痞、胀满、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囊湿、淋浊以及相火妄动之梦遗。
泽泻偏于走肾,能增加尿量,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治膀胱蓄水的小便不利,但该药只有利湿泄热之功,而无补益之效,故与茯苓不同。泽泻是六味地黄丸中的“三泻”之一,与丹皮、熟地、山药为伍泻相火而保真阴,应用于肾阴不足之证;猪苓汤中与猪苓、茯苓为伍,育阴利水,应用于水热互结、小便涩痛不利等证;利小便还可与车前、通草配伍;合知母、黄柏可清利湿热;配白术、砂仁以治泄泻;配半夏、茯苓以治停饮。配白术(《金匮要略》之泽泻汤)健脾利湿,治饮邪上冲之头晕。
泽泻性寒、不补,久服易导致伤阴的后果,故肾虚滑精而无湿热者应慎用,确需服用者可与养阴药并用。
白伏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白伏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白茯苓就是中药茯苓,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作用是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脾虚食少,便溏(粪便稀不成形),心神不安,失眠等。
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阴干,切去棕红色或淡红色的白色部分。用法为煎汤或研末作丸散用。
白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健脾的功效。临床如属于脾气虚者,常与党参、黄芪、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药物需要在医师辨证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用药,以免耽误病情。
本内容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王博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三仁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三仁汤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创制,载于《温病条辨》,是芳香化湿的常用方剂。因该方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仁”为主药,故得此名。该方由杏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白蔻仁组成,其中杏仁宣肺化湿,白蔻仁芳香醒脾,半夏、厚朴理气燥湿、薏苡仁健脾渗湿,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全方宣化肠中,清热利湿,主治湿温初起或暑热挟湿,午后身热,头痛身重,胸闷,食欲不振,口不渴,舌苔白腻等。
三仁汤是祛暑的方剂,暑病多由于湿热熏蒸、贪凉露卧、或过食生冷,内伤水湿,外感表邪而诱发。所以方中使用了很多健脾利湿和芳香化湿的药物,辅以清利湿热,故能宣肺气、畅脾胃、利膀胱,适用于湿温初期,湿热互结,而湿重热轻者。如果热偏重者,可加青蒿、黄芩、焦栀子、鲜芦根等以清热;湿较重者,可加苍术、陈皮、茯苓等以祛湿。该方临床常用于感冒、肠伤寒、乙型脑炎,属于湿热外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