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治什么病,瓦楞子是什么?
瓦楞子,中药名。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的贝壳。秋、冬至次年春捕捞,洗净,置沸水中略煮,去肉,干燥。毛蚶,生活于浅海泥沙底中,尤其喜在有溪水流入的河口附近。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河北的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泥蚶,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 、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皆有养殖。魁蚶,生活于浅海泥沙底中。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及南海等地区。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症瘕痞块,胃痛泛酸。
【别名】蛤壳(《本草拾遗》),瓦屋子(《岭表录异》),瓦垄子(《丹溪心法》),蜡子壳(《本草蒙筌》),花蚬壳(《浙江中药手册》),瓦垄蛤皮(《中药志》),血蛤皮(《山东中草药手册》),毛蚶皮(《青岛中草药手册》)。原动物①魁蚶又名:魁陆(《尔雅》),魁蛤(《说文》),毛蛤(《山东中药》),大毛蛤(大连),赤贝(山东长岛);②泥蚶又名:灰蛤(《药材学〉,垅蛤(《中国药用动物志》),粒蚶、瓦垄蛤(《我国的海产贝类及其采集》),蚶子(俗称)。
后下有什么意义?
中医在给患者把脉,开处方后,对于一些特殊药品,常常叮嘱患者哪些药应先煎,哪些药应后下,这是中药药性所决定的。《中国药典》对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品种都有明确的规定。中药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先煎、后下等。
一、先煎所谓先煎是指在群药未煎煮前,先煎煮一定时间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传统煎煮方法认为,矿物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以及某些有毒、药性峻烈的药物需先煎。
(1)矿物类与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石决明、龙骨、牡蛎、赭石、瓦楞子、龙齿等。因这些药物质地坚硬,药性难以煎出,若延长煎药时间,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又易遭到破坏。所以这类药物应打碎先煎,即先用水煮沸15-30分钟后,再与其他药物一起煮。
现代研究发现,这类药物在颗粒不变的情况下,延长煎煮时间,其有效成分煎出量增加极小或不增加。但是,煎出量的大小与药物的粉碎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颗粒越小(60目以上),煎出量越大,所以要增加煎出率,打碎先煎很重要。
石膏
龙骨
另外一些传统并不要求先煎的药物,现代研究也有先煎的必要,如石斛的有效成分石斛碱、石斛多糖多在其髓部,久煎可以增加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紫菀,来源于植物的根和根茎,主要有效成分为紫菀酮,煎煮时间越长,汤液中紫菀越多,止咳作用越强;麻黄,仲景有“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之说,即先先煎麻黄,去掉挥发油,再与他药合煎,其次麻黄中含麻黄碱、伪麻黄碱,难溶于水,应久煎[1]。
(2)动物角甲类药物如龟甲、鳖甲、水牛角等。一般认为角甲类的质地与矿物药相近,需要先煎。研究表明,角甲类药物经炮制打碎后,延长煎煮时间有利于药物中动物蛋白、氨基酸、胶质、钙、磷等物质的溶出,故有先煎必要。
鳖甲
水牛角
(3)某些有毒及药性峻烈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生半夏、商陆等,一般应先煎45-60分钟,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可以使药物中的有毒成分分解,破坏,从而降低毒性,如乌头药物(川乌、草乌、附子)大热有毒,其毒性成分为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乌头次碱)遇水加热易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由此可见,经加工炮制、煎煮等环节均可减低其毒性。
附子
制川乌
目前,临床所用为制川乌、制草乌、熟附子,毒性已经很低,但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毒性降低程度亦不同,配方应用时仍会引起中毒。曹晖[2]等通过研究表明乌头炮制品(制川乌、制草乌)在常规水煎煮2.5h后,口服汤剂较为安全,游离有毒性的乌头生物碱未达中毒最低限量0.04%。可见乌头类药材在炮制品质量达到标准时可常规煎煮,否则要先煎15-30分钟。
二、后下后下是指在群药煎煮出锅之前5-10分钟放入,再煮沸5-10分钟。需后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久煎易使有效成分损失,如薄荷,砂仁,豆蔻,木香等。
(2)不属芳香药,但久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如钩藤,番泻叶,徐长卿,大黄等。
有研究表明,采用先浸泡,再后下的煎法,汤液中挥发油含量最高,所以后下药提倡这种方法,避免直接将饮片投入煮沸的药锅中。
综上所述,特殊药物类,由于有效成分毒性大或不易溶于水等原因而要求先煎,而矿石、角甲类用药时应打碎先煎,含挥发性成分或久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应后下。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中医是怎么理解甲亢的?
“甲亢”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简称,属于中医的“瘿气”、“气瘿”、“瘿瘤”或“脏燥”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患者体内的甲状腺功能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氧化过程加速、代谢增高及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中医认为瘿气的发生与一个人的情志、体质有一定的关系。
本病常见于20~ 40岁的女性,有些类型的甲亢,例如淡漠型甲亢(又称隐蔽型或症状不典型性甲亢)则以老年妇女居多。如果从病因上分类,大体上有以下6种:甲状腺性甲亢、垂体性甲亢、卵巢性甲亢、异源性促甲状腺素综合征、甲亢证候群以及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并发甲亢等。所以说甲亢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病情多种多样,有的极易被发现,有的则隐匿难辨,而且易出现甲亢性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甚至会出现危象,需要人们认真对待。
一、主要表现
(1)幼年期。因为甲状腺素影响脑发育及骨骼形成,所以幼年期发病者一般都有智力障碍或身材矮小、痴呆、眼距宽、鼻梁塌陷、唇厚、舌大外伸和表情呆滞等体征和症状。
(2)成年期。症状轻微的患者在早期由于垂体代偿性分泌TSH增加,尚能维持甲状腺素的正常值。早期可出现多汗、乏力、怕冷、嗜睡、智力障碍、体重增加、便秘或者腹泻等症状。待病情进一步发展,严重者会出现水肿面容或眼睑浮肿,发音不清,声音嘶哑,毛发稀疏、干脆,睫毛和眉毛外1/3脱落的症状;另外,皮肤呈蜡黄色、粗糙、多鳞屑、少光泽、干而厚等体征,尤其是手、臂和股部最为明显;在神经系统则表现为反应迟钝,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出现视、听、触和嗅觉障碍,且易激惹、抑郁,常常伴有耳鸣或头晕症状。
(3)老年期。老年期甲亢多为淡漠型或隐匿型甲亢,这是甲亢的一种特殊表现,患者约占老年人总数的20%,女性为男性的4~ 10倍。淡漠型甲亢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典型,但仍然是可以发现的,其表现是食欲亢进、甲状腺肿大、神经过敏、兴奋多汗、眼球突出;有时还会表现出怕冷、皮肤干燥、皮下脂肪减少、弹性差、无光泽、肌肉萎缩或明显消瘦,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或骨折;有的病人注意力难以集中,懒得活动,神经兴奋应激性减低,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还有些病人会出现心血管或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气短、心律失常、食欲不振、恶心或顽固性呕吐等。
二、检查验证
(1)检查基础代谢率是否高于正常值,检查甲状腺吸131碘率是否增高。
(2)检查血清总T3、T4是否有不同程度增高,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是否正常或有降低,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兴奋试验时血清TSH是否不升高,血清免疫学检查是否异常。必要时可进行核素甲状腺扫描。
(3)进行胸透、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超声心电图检查。检查验证时应与神经官能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及亚急性和无痛性甲状腺炎相区别。
(4)确诊此症一定要与甲状腺炎相鉴别。其方法是:第一,T3、T4的检测结果要和临床症状结合起来,甲状腺炎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虽有甲亢症状但不典型;第二,进行甲状腺抗体的检测,甲状腺炎患者多为强阳性;第三,做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甲状腺炎患者的表现为T3、T4与吸131碘结果相分离。
三、服药治疗
(一)非处方药选
1.西药
(1)维生素B1 成人每次10~ 20毫克,每日3次。本品具有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之功效。
(2)维生素B6 成人每次10~ 20毫克,每日3次。本品具有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之功效。
2.中成药
(1)天王补心液 成人每次15毫升,日服2次。本品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效,对有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症状的瘿气证(甲亢)患者有治疗作用。糖尿病患者慎服。
(2)六味地黄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浓缩丸:成人每次8丸,日服2次。其他剂型按说明书服用。本品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可用于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的治疗。
(二)普通处方药选
1.西药
(1)甲巯咪唑(他巴唑) 根据病情,开始时成人每次10~ 30毫克,日服3次。服1个月后逐渐减量。症状消失后改为维持量,每日5~ 10毫克。本品能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主要用药。
(2)甲状腺粉(干甲状腺) 成人每次10~ 40毫克,日服2~ 3次,极量为160毫克/日。适用于散发性甲状腺肿大、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酶缺陷以及单纯补碘无效的患者。服用6~ 12个月可使甲状腺缩小,结节减少,约有半数的人可治愈。
(3)丙硫氧嘧啶 成人每次50~ 100毫克,日服3次。症状控制后改为维持量,即每日25~ 100毫克,用药时间为1~ 2年。此药只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不能对抗已形成的激素。
(4)肌苷(次黄嘌呤核苷) 成人每次0.2~ 0.6克,每日3次。
(5)普萘洛尔(心得安,盐酸普萘洛尔,恩特来) 成人每次3~ 10毫克,每日3次。
(6)地西泮(安定) 用于催眠时成人每次5~ 10毫克,睡前服;用于镇静、抗焦虑时,成人每次2.5~ 5毫克,日服2~ 4次。本品具有催眠、镇静、抗焦虑作用,可改善病人的焦虑、不安及紧张等症状。
(7)131碘剂 服法遵医嘱,一次性治愈率可达91%。此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甲亢的首选药物,适应证广,但禁忌证也多,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是甲状腺功能减退。
2.中成药
(1)夏枯草膏 成人每次1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本品具有清热化痰、清泄肝火、消散郁结、消瘰除瘿之功效,对痰气郁阻、肝经火旺型瘿气证(甲亢)患者有治疗效果。体虚者慎服。
(2)牛黄解毒丸 成人每次1丸(9克),日服2~ 3次。本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抗炎、镇痛抗菌以及抗惊厥之功效,对痰气郁阻、痰结血瘀及肝经火旺等瘿气证(甲亢)患者有治疗作用。不宜与四环素类药同用。孕妇禁服。
(3)昆明山海棠片 成人每次2~ 3片,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本品具有舒筋活络、祛风胜湿、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品不仅可使患者的血沉下降,白细胞上升,还有增加血液活化性、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对瘿气证(甲亢)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中草药处方药选
【药方1】龟板10克,首乌、制香附各12克,鳖甲、党参各15克,生地20克,花粉、夏枯草各30克,黄芪40克。眼球突出明显者,加地骨皮、白芥子各10克,枸杞子15克,白蒺藜20克,瓦楞子30克;心悸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柏子仁各10克,龙齿、珍珠母各30克;急躁易怒者,加丹皮、炒栀子、龙胆草各10克;手指颤抖者,加钩藤10克,白蒺藜20克,石决明30克;多食易饥者,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由脾胃失调引起便溏者,加茯苓15克,白术20克,薏苡仁30克。
【适应证】以痰气郁阻型为主的瘿气证(情志型甲亢)。主要证候是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边缘不清,皮色如常,颈部有胀感但并不疼痛,部分病例因肿胀过大而呈下垂,以致胸闷,或兼有胸胁窜痛,或兼有眼球突出、心悸失眠、多食易饥等。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有关,遇喜则消,遇怒则长。舌苔薄白,脉弦数。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次煎液混匀后分早晚服用,每日1剂。孕妇及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2】陈皮、青木香各10克,海螵蛸、海蛤壳各15克,昆布、海藻各30克。胸闷、胁痛者,加瓜蒌、郁金、香附各适量;咽颈不适者,加桔梗、射干、牛蒡子各适量。
【适应证】痰气郁阻型瘿气证(情志型甲亢)。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药方3】甘草、野菊花、浙贝母、黄药子、银柴胡、炒橘核各10克,海藻、昆布、天葵子各15克,牡蛎粉24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夏枯草60克。
【适应证】痰结血瘀型瘿气证(甲亢)。主要证候是颈项一侧或两侧肿大,经久不消,按之有结节,常觉心慌,烦躁不安,胸闷,纳差,饮食倍增,汗多口渴,或有眼球肿胀,甚至外观明显突出。苔薄白或薄腻,脉弦或涩。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药方4】甘草6克,柴胡、茯苓、生地、天冬、香附各15克,女贞子、生白芍、石决明各20克,黄芪、夏枯草各30克。失眠者,加合欢花、夜交藤各适量;胃肠不适或食欲不振者,加砂仁、神曲各适量;心悸、多汗者,加山萸肉、肉苁蓉各适量。
【适应证】肝经火旺型瘿气证(老年性淡漠型甲亢)。主要证候是颈前肿大,按之震颤,心悸,房颤,失眠,多汗,急躁易怒,手指颤抖,或眼球突出,多食易饥,日见消瘦,浑身乏力,口干口苦,女性月经量少或闭经,男性阳痿。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 3次,每日1剂。
【药方5】丹皮、甘草、五味子各6克,香附、玄参、山萸肉各10克,麦冬、知母各15克,生地、山药、太子参、生牡蛎、生石膏各30克。
【适应证】肝经火旺型瘿气证(老年性淡漠型甲亢)。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服用。
【药方6】栀子、甘草、当归、柴胡、丹皮、牛蒡子各6克,白芷、川芎、茯苓各20克。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15克,夏枯草15克,黄芪20克;手颤者,加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各20克。
【适应证】以肝经火旺型为主的瘿气证(老年性淡漠型甲亢)。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药用钩藤,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7】黄连3克,大黄、甘草各6克,黄柏、香附各9克,玉竹、花粉、连翘、党参、夏枯草各12克,生地24克。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瘿气证(甲亢)。主要证候是颈前肿大,双眼突出,双手颤抖,头晕眼花,耳鸣,烦躁易怒,体重减轻,多食易饥,口苦唇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药方8】麻仁、炙甘草各10克,阿胶、生地、麦冬、白芍、龟板、鳖甲各15克,牡蛎30克。治疗时可酌加牛膝、黄药子或夏枯草。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瘿气证(甲亢)。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药方9】天麻、甘草各6克,党参、黄芪、阿胶(烊化)、鳖甲、凤凰壳各9克,熟地、白芍、钩藤各18克。
【适应证】瘿气证(甲亢术后低钙性抽搐患者)。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10】远志、炙甘草各1.5克,麦冬、柏子仁、五味子、熟枣仁各9克,玄参、党参、丹参各15克,生地黄30克。多食易饥、体重下降、大便次数增多者,去玄参,加黄连5克,炒淮山12克,白术15克;多汗者,加生牡蛎30克;心悸、失眠、气促者,加浮小麦、石菖蒲各12克,煅龙齿30克;性情急躁、两手发颤者,加龙胆草5克,钩藤12克,石决明30克。
【适应证】瘿气证(甲亢)。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药方11】甘草6克,柴胡、当归各 9克,茯苓、黄芩、牛膝、玄参、龙胆草各10克,泽泻12克,川芎、夏枯草各15克,白芍、香附、石决明各20克,黄芪30克。心慌气短者,加五味子6克,麦冬10克,太子参20克;怕热、手颤抖者,加知母10克,钩藤15克。
【适应证】瘿气证(甲亢)。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在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服药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心胸开阔,避免忧郁焦虑。服用2~ 3个疗程后病情如有好转,再加服2个疗程。孕妇忌服;药用钩藤,肾病患者慎服。
四、其他治疗
1.手术疗法
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激光疗法
用激光照射扶突穴5~ 7分钟,照射晴明或耳门穴3~ 5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刮痧疗法
先刮风池、肾俞、风门和夹人迎等穴位,再点揉天突、手三里、太冲、神门和内关等穴,继而刮阴陵和三阴交两穴,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4.埋线疗法
此疗法为传统中医治疗瘿气的一种方法,就是在喉结与天突穴连线的上1/3处,按常规埋植2号线以下的肠衣线2~ 3根,深约0.5厘米,长4~ 5厘米,每两个月1次。
5.电针疗法
此疗法是选用直流电脉冲治疗仪,以电极代替针刺,将高频和低频的两端置于肿大的甲状腺外侧,进行弱、中、强等不同程度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所选穴位一般有阿是、内关、太阳、太冲、神门、上天柱(天柱穴上0.5寸)、间使、攒竹、四白、瞳子、三阴交、足三里等。电针频率一般在1~ 2Hz,成人每次20分钟,隔日或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另外,还有冷针法、推拿法、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法等。
五、饮食宜忌
(1)因甲亢多属肝火偏旺或阴虚火旺,所以此类病人除了服用药物外,还要配合饮食调整食疗,一般宜采用清补或平补的方法,多吃清淡、高热、高维生素、高蛋白食品,忌吃高脂肪及温热性和刺激性食物,忌吃熏炸炒烤和干燥伤阴之物。具体说来,宜食用豆类、芹菜、枸杞头、马兰头、荷叶、金针菜、菊花脑、白菊花、苋菜、空心菜、青菜、绿豆芽、大白菜、茼蒿、莼菜、萝卜、西红柿、丝瓜、冬瓜、生菜瓜、山药、芦根、何首乌、黄瓜、枸杞子、无花果、苹果、梨、鲜藕、橘子、香蕉、牛奶、猪瘦肉、甲鱼、鲫鱼、黑鱼、鳊鱼、蚌肉、鸭肉、鸭蛋及一般粮类。食盐应选用无碘盐。
(2)此类病人慎吃韭菜、芥菜、香椿头、大葱、大蒜、生姜、洋葱、胡椒、丁香、茴香、桂皮、花椒、砂仁、荜拨、芥末、胡荽、紫菜、大枣、荔枝、龙眼、海参、黄鱼、淡菜、蚕蛹、公鸡肉、麻雀肉、猪油、肥猪肉、猪头肉、牛肉、羊肉、狗肉、鹅肉、人参、紫河车、黄芪、冬虫夏草、肉苁蓉、党参等,戒烟忌酒(包括药酒)。加了碘的食品和药物也不应使用,其中包括加碘盐。
六、专家提醒
(1)因为甲亢的症状极易与甲状腺炎相混淆,所以要注意将二者区别开来。甲状腺炎在病程早期,甲状腺细胞受到抗体的破坏,储存在细胞内的大量甲状腺素会释放到血液当中,导致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并由此而引起与甲亢相类似的一系列症状。当释放的激素消耗完毕后,病情会因炎症的破坏而减轻并且很快由甲亢转为甲减。此时若大量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正是雪上加霜。
特别是老年期甲亢病人由于症状不典型,有些病人仅仅表现为消瘦或排便次数稍有增加而已,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老年患者对此要特别加以注意。
(2)病人应适当休息,不要过度兴奋,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多参加文娱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还要定期检查血象、肝功能和甲状腺素水平。
(3)普通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应以服用他巴唑为首选,其副作用较小,疗效明显,价格便宜。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选取131碘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与外科、内科、中医等治疗方法相比,除了有较高的治愈率这一优势之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治疗方法非常简单,病人只需服用一次药物。
(4)民间一些老中医,习惯于按照传统文献资料单纯使用昆布、海藻等治疗本病,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这种治疗法应当废止。这是因为,含碘食物或药物对由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有治疗效果,但对甲亢却毫无裨益,而且还有可能使甲亢病情加重,或给诊治带来麻烦。大量的碘虽然在短期内可暂时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但碘毕竟是制造甲状腺素的原料,持续性地较多地摄入,会引起甲状腺素的增加,进而还会促成甲亢症状的恶化。
(5)甲亢病人要慎食易致甲状腺肿大的药物,如酚妥拉明、对氨水杨酸、妥拉唑林、磺胺类、保泰松、巴比妥类药物。哺乳期妇女应禁用甲亢平,慎用丙基硫氧嘧啶和他巴唑。
五味子一起煮水喝有什么功效作用?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特别像是一个有糖尿病的人,在网上搜了哪些中药能够降血糖,然后将这些药物拼到一块,但又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心里怕怕的,然后咨询这些药物一起喝有啥功效。有可能是我想多了,我们重新回到这个话题,黄芪,黄精,麦冬,北沙参,五味子一起煮水喝有什么功效作用?因为这个只是简单组合,没有比例,所以我们先按单味中药功效来分析,再来分析这个组合的功效。
黄芪,味甘,微温,补气药,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当然从这个组合来说,可以暂时简单的理解为补气升阳的作用,用于气虚出现的疲劳、乏力、气短、容易出汗,感冒等比较合适。
黄精,味甘,平,补阴药,具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肺阴不足出现的干咳,脾胃虚弱出席那的食欲不振,精神倦怠,以及肾精亏虚出现的腰膝酸软等病证。
麦冬,味甘、微苦、微寒,补阴药,具有养阴润燥、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适用于肺阴不足、胃阴不足或者心阴不足等出现虚热、心烦失眠、干咳、口渴咽干、大便干燥等病证。
北沙参,味甘、微苦、微寒,补阴药,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作用。适应症和麦冬比较像,也用于肺阴不足或者胃阴不足出现的干咳少痰、声音嘶哑、咽干口燥、胃里嘈杂、干呕等病证。
五味子,味酸、甘、温,收涩药,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肺虚久咳,口干舌燥、心烦、失眠、汗多、或者久泻不止等病证。
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个组合是一个补气养阴生津的配方组合。对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的消渴证)比较对证,但是需要具体辨证才能使用,消渴的证型也是多样的。所以如果是因为有糖尿病想喝的话,建议在中医的中医辨证指导下服用。如果只是日常作为茶饮来喝的话,有几种搭配:
一是黄芪补气的药物多一些,黄精、麦冬、五味子、北沙参这几味少一些,这样能起到比较好的补气养阴的功效,对于平时气虚明显,略有阴虚的人比较合适。
二是黄芪少一些,黄精、麦冬、五味子、北沙参这几味少一些,这样也能起到补气养阴的功效,但以养阴为主,对于阴虚津亏、出汗多、略有疲乏的比较合适。
但也要注意的是,有感冒、发烧的人不能喝,肺热咳痰的人不能喝。总之,这个相对是一个补益的组合,对于有表证、实证的都不太适合,最好在医生辩证指导下服用。
中药对身体有副作用吗?
祖国中医学及中药学发展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我国古代医学家经过深入实践和不断总结,推广应用的中草药有两千余种。中草药多来自于天然植物或动物,含有较为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则。在中药的各种成分中,有的成分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并能对疾病起到治疗或限制作用,临床上又将这种成分称为有效成分,如中药中含有的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或氨基酸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广告也往往片面宣传,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中药安全性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不仅可在使用单味中药时发生,还可在复方中药煎剂及中成药等各种剂型中发生。随着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其已成为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而中药注射剂又在其中占绝对多数。
广大公众一定要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的现象。要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不辨证使用中药、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
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中药品种复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仅是贯众植物的数量就高达27种之多,当超量使用绵马贯众时,会产生失明、昏厥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同样,根据史书记载,木通类植物原本无毒,但是如今的关木通却有毒,超量使用会亚重损害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地区依旧在使用。同时,由于中药品种的复杂性,其搭配需要尤其谨慎,中药配伍不当就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例如山楂、五味子、酸梅等共同服用就可能引发血尿。
中药的炮制方法不正确大部分的中药在使用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但是如果其炮制方法不正确,中药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大黄,一般适用于体内淤积、体虚疲劳等,其在食用前需要用炭火充分翻炒,以削弱其下泻作用,增强其吸附性,以更好地治疗腹泻。但是大黄如果炮制不正确,则其止泻功能会大大削弱,反而增强了其通肠下气的功能,其反而会大大加深病人的病情。还有乌头、斑蝥等中药若炮制不当也会导致中毒。
中药食用超量由于中药使用的剂量不正确而导致的毒副作用是在中药中毒事件中最频繁发生的。中药可以主要分为无毒、小毒以及大毒三种类型,对于具有毒性的中药应该谨慎使用,例如在六神丸中就具有一些含毒性的原料,如果使用的剂量不正确,甚至会给幼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儿童应该禁止使用该类药物。目前,人们普遍存在对于中药服用的误区,大部分群众认为中药无毒、天然、有病治病、没病健身,但实际上,部分中药短期服用没有毒副作用,若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人们的健康。
自身的身体因素不适合由于不同地域与种族遗传的差异性,因此,人们的身体素质等对于中药的使用反应是不同的。例如附子,一般其使用量主要为了至15克,但是有的人仅食用了9克就产生了毒副作用,而有人即使食用了13克也无不良作用。与此同时,病人的年龄、身体素质的因素都会对中药服用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幼儿与中老年人极其容易发生中药中毒,该类人的肝肾功能不完全,因此,使用部分中药极其容易导致中毒,所以,医生在面对该类患者时,中药搭配应该严格谨慎。
常见的中药副作用中药对肝脏和肾脏的伤害
中药对人体脏器的伤害主要指对肝脏和肾脏的伤害,由于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长期使用的话就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极大的损害。
中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损害
神经系统:主要是引起头昏或头晕,如洋金花、番木鳖等;其次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大风子)、昏迷(洋金花、乌头类等)、痴呆(天南星、朱砂等)、烦躁不安(曼陀罗、洋金花、人参等)、软弱无力(毒芹)、头面及四肢麻木(川乌、草乌等)、膈神经麻痹(朱砂)等等。
呼吸系统:常见的有呼吸困难(川乌、草乌、闹羊花、曼陀罗等)、呼吸衰竭(苍耳子等)、肺水肿(白果等)。
消化系统:常见的引起恶心(决明子、大戟等)、腹泻(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等)、流涎(草乌、半夏、天南星等)。
循环系统:常见的有心肌损害(砒霜、雷公藤等)、血压升高(麻黄等)、心悸(川乌、草乌、蟾蜍等)、心律不齐(曼陀罗、乌头类等)。
使用中药过程中引起的过敏反应和中毒反应
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腹泻(瓦楞子、牡蛎、石决明等)、猩红热样药疹(两面针、虎杖等)、荨麻疹样药疹(白芍、五味子、当归等)。
中毒反应: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中药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生物碱及毒素有关。例雷公藤。
中药毒副作用的防范合理辨证施治
中药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如果辨证不当则会使药症不符,进一步加重病情。在中药配制过程中,严格药物合理配伍可增加药效,提高治疗效果。反之药物配合不当或相互作用,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几率。
准确掌握剂量
一些特殊中药其活性与用法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准确掌握药物剂量,擅自增大药剂会增加不良反应,但剂量不足或会减低药效,无法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此外,某些中药正常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但过敏体质的人则者可能出现过敏或中毒现象,因此,对老年或幼儿以及体弱患者要适当减低剂量,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严格炮制加工
中药通过炮制除了增加疗效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科学炮制中药,遵照医嘱进行煎服。中药必须进行加工、炮制以减低毒性后方可应用。特别是斑蝥、雄黄本身有毒,未经炮制则容易发生中毒,因此服用前一定严格辨别,避免误服误用,发生危险。
掌握饮食禁忌
某些中药在服用时,应严格禁食某些食物,如服用何首乌和地黄禁忌食用葱蒜和萝卜等;服用茯苓禁忌食醋。同时,服用中药时还应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保证药品质量
中药包括特殊的药用植物,植物类中药的采摘、贮藏、炮制、调剂等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应严格控制中药生产和制做过程,严格规范药物的应用种类、产地、生产、药用部位的等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药物质量。
避免多药同服
医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为了提高疗效,会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起到起效快,作用迅速的效果。但由于有些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服用品种越多,中毒的几率就越大,甚至发生毒副作用。因此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药物,尽量避免多药同时服用,以防止出现配伍禁忌。
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素质
医生要树立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具备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要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对中药的毒副作用作认真分析研究和总结,善于发现未认识到的毒副作用及其应对措施。
加强使用者中药认识
要加强使用者对中药的认识,尤其是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在未对自身病症有明确了解前避免自行配药。比如关注小编,关注养气百草屋,适当学习中药养生知识才不会病急乱投医对自身也算有个较好的交代。
总结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国人越来越重视中医,更乐意使用中药治病、养生。但在中药的前处理要依法炮制,医药人员要严谨配伍、合理使用剂量,使用者对症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药的毒副作用。这不仅能确保药效,更能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我们切不可忽视,但是也不可慌张,应该正确对待。小编主要根据中药毒副作用产生的关于中药品种复杂、中药炮制方法不正确、中药食用超量以及自身身体因素不适合等四大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