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点,中医心病虚证之辨证情况如何?
心虚症临床多表现为惊悸,怔忡,健忘,失眠,虚烦,多梦易惊,自汗,盗汗,掌心热,脉细弱,舌质淡红,偏心血虚,舌干红绛为心阴虚。脉结代,心中空虚。心阴虚及心血虚:包括各种虚弱症、神经官能症、贫血等有心阴虚及心血虚证候者。
〔证侯〕心阴(血)不足,心阳偏亢,故心跳、心烦,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多梦、脉细数,如兼有低热,口干,颧红,多汗,舌尖干红者为心阴虚,舌质淡,面唇苍白者为心血虚。
〔治法〕养心阴、补心血、镇心神。
〔药物〕补血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紫河车。
补阴药:生地、麦冬、百合。
〔处方〕当归、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适用于补心阴)。
〔加减〕补心血加川芎、黄芪、熟地,去生地、麦冬、五味子;盗汗加浮小麦、麻黄根;低热加银柴胡、鳖甲;心跳烦加栀子、磁石;失眠多梦加远志、夜交藤。
麻黄根别名?
【别名】苦椿菜,龙沙根,卑相根,狗骨根,色道麻根,结力根,麻黄草根,草麻黄根,中麻黄根,木贼麻黄根,山麻黄根,川麻黄根,田麻黄根,华麻黄根,木麻黄根,西麻黄根,朱芯麻根。
多汗症难治吗?
您好,临床多汗症患者较为多见,找对病因,对症治疗,其实并不难治。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中医辩证①自汗(时时汗出,活动更甚)
营卫不和型:常自汗出,汗出畏风,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白芍、草、生姜、大枣,水煎服。服后须喝热米粥半碗,以助药力,才能奏效。 卫表不固型:汗出,极易感冒,不耐风寒,身倦,脉虚,舌胖大苔白。治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水煎服。 热蒸于内型:汗出如蒸,口渴喜冷饮,烦躁,面红潮热。治宜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粳米(可用芦根代)、甘草,水煎服。②盗汗(睡后出汗,醒来即止)
阴虚火旺型:睡着汗出,醒来即止,五心烦热,或每天傍晚低热(称为潮热),多梦不寐,或瘦倦,妇女多经闭。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熟地、黄芩(炒)、黄连(炒)、黄柏(炒)、生黄芪,或加地骨皮,水煎服。 心血(阴)不足型:睡后汗出,心慌气短乏力。治宜养心补血。方用养心汤:柏子仁、当归、酸枣仁、川芎、人参、生黄芪、炙甘草、远志、茯苓、五味子、半夏、肉桂,或加浮小麦,水煎服③脱汗(大汗不止,汗出如油,肢冷,呼吸微弱)
脱汗为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黏如油,萎靡无力,呼吸短促,四肢厥冷而病危。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红参、制附子,可加五味子、山茱萸,水煎服。
④战汗(先有畏寒战栗而后出汗)
战汗为怕冷战栗,高热汗出,口渴烦躁。治宜扶正祛邪,方用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竹叶、生石膏、炙甘草、浮小麦,水煎服。
⑤黄汗(汗色发黄而染衣)
黄汗为汗出色黄染衣,发热烦躁,口中黏苦或口渴不欲饮,饮食差,胁痛,浮肿尿黄。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泽泻、猪苓、茯苓、白术、赤小豆、连翘,水煎服
常用中药黄芪。性温,味甘,为补气要药,可补肺、脾之气。常用于气虚所致的多汗症。白术。性温,味苦,专补脾胃之气,且性温燥湿。常与黄芪同用于气虚所致的多汗症。知母。性寒,味甘、苦,清热泻火,又滋阴润燥。常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多汗症。酸枣仁。性平,味甘、酸,为敛汗养心安神的要药。常用于心虚失养所致的多汗症。五味子。性温,味甘、酸,收敛固涩,补气生津。常用于治疗气津两伤的多汗症。麻黄根。性平,味甘、微涩,是一味止汗专药。《名医别录》:“止汗,夏月杂粉扑之”。针对汗症的对症治疗的药物。西医认为: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多见于手足和腋窝。可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
西医病因原发性多汗症诊断:
腋窝、手、足或头面部持续6个月以上过度出汗。 无其他全身疾病。 包括以下的2条或3条:①双侧或对称的:②夜间一般不发生;③每周至少1次;④初始发病年龄<25岁;⑤有家族史;⑥日常生活受影响。继发性多汗症原因:
更年期、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肺结核、心内膜炎等疾病。服用抗抑郁药、降糖药,曲坦类药物、解热镇痛药、胆碱能药物等。日常护理注意饮食:禁吃辛辣刺激食品,例如:生姜、生葱、生蒜等,。应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米皮、海带、鱼、骨头汤及绿叶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注意卫生:保持身体清洁,抑制细菌生长。清爽衣物:穿着通爽、宽松、薄身的衣服。木麻黄种植时间?
1、木麻黄的采种
木麻黄主要用种子繁殖。4-5月开花,9-10月大量果熟,应及时采种。但有的地区木麻黄1年开花2次:3-4月开花,8-9月果熟;6-—8月开花,11-12月果熟。以第1次花果最多。当果实呈青黄色,鳞片坚硬刺手,顶端微有裂口即可采集。种子每公斤约有70万粒,发芽率为15-20%。

2、木麻黄的育苗
圃地应选背风、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幼苗抗寒力弱,宜开春回暖后播种。撒播或条播,每亩播种量为4-5公斤。播后7-10天即发芽,2个月左右,苗高15厘米时,即可分床,或移植入营养杯或营养篮育苗。营养土为沙土混合畜粪、草木灰、火烧土、磷肥等拌成营养篮用竹篾编成,高20厘米,直径12-15厘米;营养杯高15厘米,直径10厘米大小。苗期注意水肥管理。当年秋季苗高50—70厘米,或翌年春季或雨期,苗高1-1.5米时即可造林。

3、木麻黄的造林
粤西和海南岛一般在秋雨季节定植,而福建沿海沙地则多在夏初雨季造林,也有春雨期栽植的。海南东方县群众采用“大苗深栽,冒雨定植”,效果良好。广东阳江等地用营养杯或营养篮育苗于8-9月造林,成活率达97%,枯梢率仅18%而同期用裸根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仅52%,枯梢率达90%。造林密度,如在海岸前沿沙地营造防护林带,宽约20-30米,每亩宜栽植667株,株行距为1×1米。在林带后面造林,以生产木材和树皮为主,株行距离宜1.5-2米。用裸根苗定植时,如在半流动沙地上,其植穴内应放碎块的海泥、塘泥或较肥沃的细土,拌细沙均匀后定植。如在冲风流动较大的沙地造林,起苗时每株要带宿土1-1.5公斤栽植。

4、木麻黄的抚育
木麻黄栽后未成活前如遇连续晴天,要浇水,保持表土湿润。在杂草较多的地区,适当除草松土。大风或台风之后应进行海岸沙地的幼林检査,将吹斜植祩扶正,用土把裸露树根覆盖好。木麻黄栽植后不要打枝,幼林郁闭后可适当整枝间伐。人工整枝高度为树高的30-50%。若生产坑木为目的,以10年左右为轮伐期较适宜,这期间可疏伐1、2次,每亩主伐前保留65-100株。若生产枕木和桥梁用材等,采伐期20-25年为宜,疏伐2、3次,每亩最后仍保留45株左右。疏伐的产品还可作小径材及燃料材。

5、木麻黄的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吹绵介壳虫、潜叶蛾、木蠹蛾等。吹绵介壳虫为害很大,自从引进澳洲瓢虫进行生物防治,效果显着。病害主要有青枯病,该病菌猖獗活动,可使大面积木麻黄枯死。如有此病发生应及时清理病枯木。最好彻底清除病树、病桩、病根,翻晒土壤,利用日光灭菌,以控制病害蔓延。
苍耳子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先看一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两句是其中的精髓。
人非生而知之,知识的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从他人言语中听来的---难免产生歧义,以致以讹传讹;从书本上学来的---难免错误理解,或书本上记录的内容本身就是错误的;经验的积累---难免得出错误的结论;凭空想象出来的---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荒谬的。
《本草纲目》中对苍耳子的记载,苍耳子,还叫:枲耳、胡枲常思、卷耳、爵耳、猪耳、耳珰、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民间还称其为“小刺猬”,还叫“粘头婆”)
每个人读《本草纲目》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有不同的结论,其实读任何书籍都是如此,不可能达到相同的认知。我常想:为什么同一种药物会有那么多名字?都谁给起的名字?到底应该叫什么?为什么李时珍都知道,我怎么不知道?每一味中草药的功效(作用)是谁告诉他的,告诉他的那个人又是怎么知道的?怎么知道病人在被“辨证”后用苍耳会有效?等等诸多问题。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加上慢慢地思考后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其中的奥秘不搞清楚,非常多的医学问题是云山雾绕的。
对苍耳子的实践和体会在大学期间,尽管学的是西医临床,但是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中医知识,并不断地进行应用。因为从小就认识苍耳子,也知道是一味中药,就是不知道功效,当读《中药学》知道其有“发散风寒、祛风止痒、通鼻窍”等功效后。在大学某年的秋冬季,突然出现身体瘙痒,难以忍受,自行决定 到操场边上捡一些落地的苍耳子,约100克,洗净后用盆子煮水,当时喝了有200ml的样子,静静地等着感觉到身体的痒慢慢消失。结果,痒没有消失,出现了口干舌燥,周身发热,心烦,皮肤干燥,自己在那里想:这可能是苍耳子的副作用,也是其正作用之一,也可能是“小毒”的毒性,自己决定:不用怕:小毒而已,以毒攻毒,病症就好了。等那些副作用消失后,皮肤瘙痒没有消失,就认为:这也没有“祛风止痒”作用啊!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其中的祛风,是祛什么样的风,止痒,止什么原因引起的痒。古医书的记载里从来没有写明是什么样的风,看链接里我写的关于“风”的文章:学医从学字开始系列之-----风。当然,每一个人的实践经验都会有所不同的
#真相来了##行业揭秘达人##辟谣#
苍耳子的作用有多少?关于苍耳子的治疗治疗作用,叙说最多的是治疗“鼻炎”,不论是过敏性鼻炎,还是风热感冒,还是鼻渊,有很多方法,很多版本,这里不赘述。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书本上记录的内容都不详实,不具体。
比如说治疗鼻炎,没有说治疗什么原因引起的鼻炎,所以那些具体的治愈鼻炎的例子都是个例,是片面经验,其实古中医书记载的案例都是片面经验总结而已,治疗者和被治愈者都不知道被治愈者的鼻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这个例子也能说明,文字不能表达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引起每一个人鼻炎的原因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所以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药物治愈,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慢性鼻炎病人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通过自己的实践才发现,自己觉得把书上的内容读“明白”了,其实根本没有明白。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背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实践经验,根本不知道用苍耳子治疗哪个病人的哪种原因引起的“鼻炎”效果好。如果有亲身经验了,就“如鱼得水”了,一见到那样的“鼻炎”的病人,就知道用哪个药物/方剂效果好。这也是中医里说的: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道理所在。其实每一种病和每一个人一样,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性,即,所有的病症都是“”似是而非的。千万不要认为,一被诊断为“鼻炎”或“过敏性鼻炎”了就都是一样的,就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都能治愈。
我的经验是:如果能知道此病人的鼻炎是“产黄色色素的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效果就会好,但是不能绝对。
如果用棉棒沾苍耳子水/油涂鼻腔就能治愈的鼻炎,能说明两点:一是引起“鼻炎”的菌,或微生物,对苍耳子敏感;二是,病灶局限于鼻前庭,棉签能够到的地方。如果在鼻窦里,或后鼻道,怎么涂抹也徒劳。如果单纯处于鼻腔内,没有波及鼻窦,用喷鼻或洗鼻法应该能够治愈。如果在鼻窦内,只有通过内服或手术刮除/清洗后才可能根治。如果是单纯鼻腔内因感染引起的鼻炎,服药效果也会非常好。
所以,不论哪位专家,哪位网红,哪位头条的大V,不加限定条件地说治疗某种病症的“(小)妙方”,都是胡扯!比如:退烧妙方,治感冒妙方,治胃病妙招/方,治肩周炎妙招,治哮喘妙招,治过敏性鼻炎的妙招,等等。理由就是:不知道引起某病人某病症的原因的治疗就是瞎治/shái治/试治。
有人发现其还有治疗某些肿瘤的作用,治疗骨质增生,治疗腰腿疼,治疗白癜风等等作用, 其实苍耳子本身有非常多的功效并不为人所知,有待于后来者不断地去寻找,开发、利用,造福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