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禁忌,湛江是否大量种植木麻黄?
本人有以前写的关于与"木麻黄"等的有关资科现发与大家分享。下图第一张是刋發於1960年《人民畫報》共中一期封面照片,攝自廣東茂名市電白;第二張是中國著名國畫家、嶺南畫派第二代宗師關山月於1974年為"人民大會堂"廣東廳而創作的著名國畫《綠色長城》,所取材自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綠色長城所指的是由上世絕50年代在廣東沿海(包括現北海、欽州、防城)海岸線種植的木麻黃防風(臺風)林帶。
自19世紀未福建、廣東(含現廣西沿海、海南島)從國外引進的喬木主要有:
①由華僑從南美巴西引進的木麻黃,因枝葉如馬尾且如松葉故北海人稱之為"馬尾松",為多年生長喬木,根直而深耐旱、耐鹹、耐鹼,適於沿海灘塗固灘防風,大材可用於造船。有一定經濟價值;
②從南洋引進橡膠樹廣植於雲南、海南島、廣東粵西(含北海)。上世界50年代大量種植,使我國從不產橡膠而成為橡膠生產國打破了西方的封鎖,為當時國家經濟建築作出了大的貢獻。但北海市因晝夜溫差小產量低,到上世紀80年代砍伐而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③桉樹原生於澳大利亞有大葉桉(70年代用其葉煮湯食用防治流行性腦膜炎、大材可用造船)、細葉桉(用葉提煉按油、建築另零用材)、搏皮桉、幼加利、千層皮、黑骨桉等。速生桉由上世紀6~70年代大量引進,廣植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省。因其生長快、產量高、經濟價值高,主要作為定形板建材(三合板、纖維板)及造紙用材,但其對環境的破壞也是致命的。
④引進於上世紀70年代未80年代初的"美國濕地松"也是以速生經濟林的方式引進的,其生長也需要大量的水份故多植於山塘及山坳中,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取松香、生活一般用材)。在北海的長青路,雲南路的帶狀公園有種值。
北海市木麻黃防風林毀於上世界90年代和沿海的灘塗養殖(魚塘、蝦塘),保留較完整的在鐵山港區營盤青山頭。
木麻黄苗的移栽注意事项?
1/5
土壤
草麻黄具有很强的麻黄适应性,对土壤不严格。 砂质土壤和砂质土壤都生长良好。 请不要种在保水性强的粘土上,容易发生根腐病。 栽种时使用的土壤的pH在8左右是最合适的。
2/5
温度
草麻黄适宜在北方地区种植,最佳温度为15―22℃。 非常耐寒,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在室外度过冬天。
3/5
浇水
草麻黄在幼苗期浇水时不浇水,使土壤湿润,使苗容易长出来。 苗期为7~15天左右,期间土壤中不能有积水。
4/5
湿度
经常向植株和周围地面喷水。这是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方法。每天可喷2~3次,形成高湿度的小环境。
5/5
施肥
长到5枝叶左右,加入一定量尿素促进生长。 8月中旬以后,通过施用少量的磷肥促进了木质化,保证了苗木的安全越冬。
注意事项
1/2
修剪
早春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及时剪除患病的校、叶、芽等集中销毁,减少病菌来源。
2/2
病虫害预防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或者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与浇水,注意通风透光,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炙甘草的功效是什么?
甘草,顾名思义,具有甜味的一种草。古人制作糖的工艺较差,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甜味的东西。因此,糖在古代是非常硬的通货,世界上因为糖发生的战争不在少数。古人发现了甘草,一定相当吃惊,这种草的根茎带有甜味,而且甜度较大,从此中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药九草”,就是对甘草最大的认可。在很多药方中,都会使用甘草。为什么甘草的出现频率会如此之高。
“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味甘入脾,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金石,一千二百种草木,有调摄之功,故名国老。”国老是一个国家德高望重的前辈,经历丰富,才智卓绝,调和上下,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一定影响,而不是大家所谓的“和事佬”,是能够起安内作用的重要人员。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带有甜味的药物往往可以补虚,给人体提供能量,因此甘草可以长肌肉、使人更加有力量。甘草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解毒,不仅可以减轻其它药物的毒性反应,而且可以缓解人体的一些“毒”性反应。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甘草应用得更是淋漓尽致,有用甘草一味单独使用的;有甘草和桔梗、桂枝、大黄等药物一起,两种组合的;有三味药、四味药、五味药、六味药、七味药组方的,使用非常广泛。
我们可以从甘草最简单的搭配,窥探出张仲景使用甘草的经验。一味甘草治疗咽痛,甘草和桔梗搭配治疗咽痛、化脓,和桂枝搭配治疗心悸,和大黄搭配治疗呕吐,和麻黄搭配治疗水肿,和芍药搭配治疗痉挛等等。
根据这些组合,我们很容易看出,甘草可以和很多药物搭配,单独使用能够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和其它药物搭配则有补虚缓急的作用,补虚为补充人体本身的虚羸,缓急则有两方面的功效,一是缓解症状急迫,二是缓解药物作用过于剧烈。
黄芪党参和浮小麦可以一起煎水喝吗?
黄芪和浮小麦,黄芪和党参都是常见的对药,都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黄芪和浮小麦是常用于止汗的对药,黄芪和党参是常用于补气的对药。因此三药合用对气虚自汗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黄芪和浮小麦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浮小麦止汗。黄芪甘温补中,升阳补气,实腠理,固表止汗,先将汗出的道路把控好。出汗是由于“热”,浮小麦甘凉益气,清热除烦,养心退热,止汗,退却体内的“柴火”,祛除汗出的重要内因。二药伍用,表里结合,内外兼顾,在里益气清热,在外固表实腠理,相得益彰,共同发挥止汗功效。
黄芪和党参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其性善走而不守,走于分肉腠理之间,故可实表而固卫气,在外“巡逻”周身之腠理,防止在表阳气之散失。党参补益中气,益气生血,其性善守而不走,守于中焦脾胃之中,故可壮后天之本而益中气,在内“鼓舞”气血之化生,增加机体阳气的生化。二药合用,动静相合,阴阳为伍,表里同补,增强补气之效果。
黄芪、党参和浮小麦三药中,黄芪偏于肌肉腠理主于外,党参、浮小麦偏于中气、里热主于内,且浮小麦得党参相助,增强了其益气之功。气虚自汗,多是由于气虚不能统摄津液和气虚阳浮而热所致。黄芪、党参、浮小麦一则从源头补气,增强津液的统摄;二则清热,避免津液过多蒸耗。因此三药合用常用于气虚自汗,补气、清热、敛汗。
会不会上火?虽说浮小麦有清热的功效,但黄芪党参可补气升阳助火,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应多注意三药的配比关系,若在自汗症状改善之前出现上火症状可增加浮小麦用量,减少黄芪、党参用量。若改善效果不明显,则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适合大众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常用量:
黄芪 10~15g
党参 10~15g
浮小麦 10~30g
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硕士研究生李钰昕/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
六味子有什么功效?
没有六味子,是五味子。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主产辽宁、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山西等地。以成熟果实入药。【性味、归经】酸、温。归肺、心、肾经。【功效、应用】:1.敛肺补肾:本品酸温质润,补中寓涩,能温敛肺气、降逆止嗽、滋补肾阴、纳气固精、补养骨髓、益气固脱。用于:①久咳:肺气耗散而致久咳不已者,用此敛肺益气止咳,与人参、冬花、罂粟壳配伍。②虚咳气喘: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而致咳嗽气喘者,用此纳气平喘、敛肺止咳,多与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相伍。③虚劳:肺肾亏虚、肾阳不足而致短气羸瘦、骨肉烦痛、腰背酸痛、遗精阳痿者,用此补肾纳气,与续断、地黄、鹿茸、附子同用,共奏温肾助阳,补血益精之功。④白浊证:肾虚而致白浊、白淫、腰背疼痛者,用此补肾固精。2.涩精止泻:本品甘酸而涩,补益肺肾,能敛肺纳肾、益气固精、涩肠止泻。用于:①遗精:肾虚不固而致遗精滑泄者,用之固精涩肠,与桑螵蛸、熟附子、煅龙骨同用。②泄泻:脾肾虚寒而致五更泄泻者,用此收敛固涩,与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合用。3.敛汗生津:本品甘酸、收敛,质润而滋,能敛肺益气固表、生汗生津。用于:①虚脱:元气受伤,气虚欲脱而致气短口渴,汗出不止者,用此益气固脱,与人参、白术、煅牡蛎、麻黄根、柏子仁配伍。②消渴:气阴亏虚、阴津耗伤而致口渴引饮者,用之益阴生津,与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山药配伍。此外,本品还可用于阴亏血少,心神失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证,与枣仁、生地、丹参配伍;亦可用于风寒咳嗽,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用法、用量】生用,或醋蒸后用。内服:3~9克,大剂量可用至15克。【使用注意】1.酸涩收敛,凡外有表邪束闭,内有实熟结聚,均当慎用。2.五味子有南北两种,北产者称北五味子,质好效优;南产者称五味子质次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