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记住这4条,七绝寒露意思?
寒露,是一首表达秋季中第五个节气情况的七言绝句诗,作者左河水。该诗表达了在寒露节气里,天高气爽,晚风送凉,梧桐落黄,秋菊飘香;农民们在播种着冬小麦,城乡居民在饮食方面讲究养生健体的情形。作品发表后有人民网等网站的文章引用。寒露的文化内涵和养生意义有哪些?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观察积累逐渐形成的一套指导人们生活和劳动的规律。
每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已到深秋。此时天气温差大,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应注意增减衣物,以防感冒。
秋天怎么养生最科学?
秋季,始于农历立秋,止于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气温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的,从“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的过程中、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意即秋天三个月是万物成熟的收获季节,金风渐入劲急,暑湿已去,天气开始转凉,人们应当早起早睡,像鸡一样天亮就起身,天黑就睡觉,使志意保持安逸宁静,借以缓和秋天萧杀之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要收敛神气,避免秋天萧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使肺气得到调整、这就是调养秋收之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损伤肺气,到了冬天会发生消化不良的泄泻病。这就是说,秋季收养的基础薄弱,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就差了。
一、深秋旧疾易复发、老幼妇孺需谨慎
1、秋季,天气日趋凉爽,气温开始下降,从寒露到霜降的这个深秋季节、气温骤降,人们容易一时不能适应而感受风寒,引起疾病。尤其是、那些划地为王旁若无人无休无止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和总爱逆行目光凝视着路人遛街闲转的大叔们,这些老年人的代谢能力较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剧烈变化的气候往往难以适应,病邪极易侵入机体,从而导致咳嗽、气喘,胸痛等疾病。平素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老人,这时容易旧病复发。此外,像风湿病、胃病、心血管病等疾病,也极易在这个季节诱发,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做好秋季的有保健工作,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疾病侵袭的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和幼童,还包含我们中青年人。
2、现在正处寒露进入霜降节气的阶段,气温渐降,秋风萧瑟而急劲,易使人的情绪不大稳定,心情烦躁,也易产生悲愁忧伤之感。尤其草枯花落,花木凋零的深秋,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幕之感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悲忧最易伤肺,故宋代养生家陈直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神,则忘其秋思。“因此,秋季要安宁平静,如果过度兴奋激动,会使阳气浮动,从而可能引起疾病。秋季要培养乐观情绪,以平素兴趣所好、尽情玩乐宁志,自释精神负担,陶冶情操,稳定情绪,提高机体的防燥能力和免疫能力。
3、秋季虽会给人以萧瑟之感,但也是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人们可以辩证地看待自然界的季节交替,静思其收获的喜悦培养乐观情结,不要悲伤忧思,以收神敛气,为冬令阳气潜藏作准备。
秋季要使人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降低兴奋程度,减少活动,守护元气,使秋气和平,不让情志外驰,使肺气清静。秋季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的大好时光此时可到公园、邻野、山间花木繁茂、宁静幽雅之地,做闭目养神的气功,可收到养精蓄锐之奇效。所以说秋季的精神养生,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疾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秋季养生早着手、深秋疾病绕道走
秋天从进入寒露节气后、气候开始转凉,早晚温差逐渐加大,经过几次凄瑟风雨,即当进入严寒的冬季。
一般寒露之后,气温会骤然下降,人们在突然感受风寒后,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发生,其中最为见的为呼吸道疾病。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最为敏感,骤然降温会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人,侵肺而致病,引起外感咳嗽。所以秋季预防凉燥很重要。
三、深秋之季常开窗、通风换气更健康
深秋时节、气候寒冷不宜终日闭户,熬夜或蒙头睡觉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夜间入睡后,腹部要盖上毛巾被,以防受凉。紧闭门窗不利于空气流通,科学家发现,11种有毒化学物质的室内浓度高于室外,建筑材料、家具和地毯等均可散发甲醛、氡、石棉,这些物质不仅刺眼睛、鼻、呼吸道和皮肤,而且可致癌。调查表明每年因患肺癌而死亡的美国人中至少有2万人与氡污染有关。室内污染可造成上呼吸道疾患以及头痛、头晕、鼻窦不适、畏光、流涕、恶心和胸闷等症状,如果一家人中出现相同症状,或户外活动后可使症状减轻,应考虑是否有居室污染的可能。因此,天凉了也要保持居室经常通风,当室内外温度相差10℃时,15分钟即可将室内空气交换一遍。坚持早起早睡的习惯。不要在居室内吸烟,以减少污染。厨房最好安装换气扇,使炉灶污染和油烟排出室外。
四、一场秋雨一场寒、深秋季节多煅练
1、秋季,冷暖两大气团交锋会有一段秋雨,因为冷空气势力较强,天气显得干燥爽快。大多数人都喜欢秋季,可是对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来说,刚刚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冷空气来临,常常一时不能适应,便会发生一些疾病,最突出的便是哮喘病人发作,秋季也是一些植物的开花季节,会有秋季花粉症。风湿病的发生则以秋季为多。而一些传染病如伤寒、菌病、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并未减少,所以秋天天气虽好,人们还是要注意养生保健,入秋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绝大多数冷空气在南下时有一次降水过程,因此,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转凉时既要逐渐增加衣服,也要适度经受寒冷锻炼。
2、“春捂秋冻”对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有利,对人体适应气候变化也有帮助。当然,“冻”也要适度,秋天早晨、夜间凉意甚浓,要注意保暖,龙其是腹部,白露以后,阴气渐重,大气明显转凉。“自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先后进入凉爽的秋季。秋分时节,秋雨期已基本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下旬平均降水量约20多毫米,比中旬减少了甚至2/3。在秋季中往往是下一场雨,气温要下降几度。此外,秋季的日平均温差也要比其他月份为显著,在山区,中一早一晚的寒凉温差则更为明显。
五、秋季饮食养生宜忌
1、秋季三月,炎暑渐消,金风送爽,是自然界开花结果的收获季节,人体也是处于收获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充营养。秋天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容易伤及人的肺脏燥邪会导致人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唇裂、鼻干出血、便干难解、秋天食补要以补肺润燥为原则。因为秋燥也容易伤阴,导致阴虚因此还必须注意滋阴。
2、补肺润燥,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水份,以防止口唇开裂等气候干燥对人所产生的直接的伤害;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防止因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到燥邪的影响,产生疾病。这样从内外两个方面来防止燥邪对人体的伤害。甘润的食物,除了能濡润肺脏、补养肺阴以外,还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同时也是养生抗衰的重要内容。秋高气爽,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使人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补时应注意的因素。
3、施补的原则:“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等。秋天进补应选择甘润养肺类补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总之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
具有甘润生津养肺润燥作用的补品有梨、柿子、甘蔗、百合、菠萝、香蕉、银耳、阿胶。食物进补取材方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食的米面、大豆、禽蛋、肉、鱼及水果、蔬菜和葱、生姜、大蒜等食物。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大众化食物,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有的却被人们作为废弃物丢弃,如冬瓜皮、冬瓜子、橘皮、梨皮等等。
一些疾病初起,症状较轻,原本抵抗力较强的人,利用食补往往可以很快收到效果。食物虽有四气五性,但毕竟作用力相对较弱,食用时只要对症选用,不仅效果较为明显,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适。
六、秋季休闲养生
1、体闲可以舒心畅怀,怡性乐神,使生活充满乐趣,让人更加热爱生活,能潇洒地活着。秋季,气候干燥,风燥侵人,口干唇裂,皮肤干燥瘙痒而皲裂,令人烦躁沉闷。特别是现在正处于寒露与霜降节气的深秋季节、自然界是一片萧条景象,容易引起人们不快,尤其老人见景易生垂幕之感,令人寡欢忧郁。人的心情不舒畅,就容易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瘀滞,导致人体生病。秋季休闲养生是为了解除人们心中烦闷,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使身体健康。有益的休闲能娱悦精神,锻炼大脑细胞,使人摆脱烦恼,增加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高尚情操。
2、孔子在200多年前就曾说过“游于艺”游,就是玩,把艺术拿来玩,这比玩什么都好,譬如,玩古董、玩字画、玩盆景、玩音乐、玩山水…。真正善于休闲的人,是很会玩的人。玩得不伤人,玩得不一定费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休闲养生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心境良好,现代生活节奏是紧张有余而松弛不足,休闲的目的是要有一会儿彻底放松的时间。人到中老年是多事之秋,更应注意劳逸结合以调节身音乐与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感情以及举止行为方面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音乐对于人就是通过人体的共振、共鸣、协调、感染、感化等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健康。秋天,音乐能使人忘掉秋燥对人的侵扰,随着音乐的节拍、旋律、节奏作用于机体,同人的呼吸、脉搏的节奏产生和谐共振,有助于调整人体神经系统的不平衡变得谐调,这对肺的肃降机能维持正常大有益处。
24节气吃啥?
24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1、立春:牛肉、香菜、菠菜、鸡肝。
民间习俗:打春即“打牛”,即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相传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除了打春,这一天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
2、雨水: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3、惊蛰:豌豆、黑米、海蜇、荸荠。
民间习俗:在惊蛰时,一些地区流行着祭白虎、吃梨、打小人、吃烙饼、祭雷神的习俗。
4、春分:红枣、淮山、银耳。
民间习俗:这一天民间会有竖蛋、送春牛图、粘雀嘴、春祭等活动。
5、清明:荠菜、燕麦、茼蒿。
民间习俗:民间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谷雨:土茯苓、豆芽。
民间习俗:禁杀五毒农民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7、立夏:木瓜、鸭肉、山楂。
民间习俗: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8、小满:樱桃、苦菜。
民间习俗:对于小满来说,最主要的饮食习俗是吃“苦菜”,《周书》上曾有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这个时节遍布全国都是苦菜上市的季节,所以苦菜秀成为了小满节气三候的第一候的侯应。
9、芒种:茄子、冬瓜。
民间习俗: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皖南地区会有安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10、夏至:绿豆、苦瓜。
民间习俗: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
11、小暑:丝瓜、黄鳝。
民间习俗:有民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从这一天开始进入伏天。因此,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
12、大暑:生姜、莴笋、猕猴桃。
民间习俗: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13、立秋:柠檬、芝麻。
民间习俗: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14、处暑:海蜇、银耳、百合。
民间习俗: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往往人们会聚在河湖边放河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南方民间会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15、白露:核桃、木耳、蜂蜜。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
16、秋分:银耳、芝麻、核桃、糯米。
民间习俗:煮汤圆吃的习俗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
17、寒露:豆类、海带、紫菜。
民间习俗:因此时包括重阳节,故有登高活动。同时,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18、霜降:柿子、栗子、花生。
民间习俗:吃柿子。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子(鼻涕)。”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19、立冬:豆浆、蛋类、核桃、杏仁。
民间习俗:在古代社会,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民间会有吃饺子的习俗,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0、小雪:牛肉、白菜、栗子。
民间习俗:腌腊肉;吃糍粑(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
21、大雪:鲫鱼、海参、核桃。
民间习俗: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而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22、冬至:猕猴桃、甘蔗、柚子。
民间习俗:馄饨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吃狗肉、羊肉;吃饺子。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南方在这一天人们讲究吃红豆糯米饭。
23、小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
民间习俗:南京讲究吃菜饭;广东吃糯米饭。
24、大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
民间习俗: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其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养猪人开始欢呼雀跃?
这年头,猪站在风口上也能飞!记得去年春节猪肉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吃不起,只好用其它肉类代替,比如鱼、牛肉、鸡肉等等。养猪的人看到了利润,于是大量养猪。结果,物极必反,任何事情,只要做的人多了,就会从巅峰跌落,今年猪肉价格自然下跌。
现在,猪价又开始上涨,养猪人欢呼雀跃,大概是以为又像去年一样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想说的是:猪肉涨价的话,我不吃就是了,不是还有鱼、鸡肉、牛肉吗?再说,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浅色的肉类比如鱼、虾、鸡肉,对身体更有利。
所以,我现在对猪肉价格的涨与跌很淡然,管它这波涨价是真还是假呢!也不去操心11月甚至春节的市场行情!
看看下面的美味佳肴,没有猪肉照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