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艾灸的作用和禁忌,按摩上瘾刮痧拔罐真的对身体有害吗?
刮痧拔罐需要专业的经验做基础,不要随便找人或自行操作
中医的针灸、刮痧、拔罐、推拿可以说是自然疗法的典范,治疗起来对身体伤害相对小,也是外治疗法的主要方式。其中的刮痧和拔罐由于操作简单易学,治疗效果灵验,深受人们的青睐,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庭必备的保健手段,街边大大小小的各种馆也是生意兴隆。可是,刮痧与拔罐真的就那么容易掌握,不需要任何的中医理论做基础吗?我想等您了解了之后会恍然大悟,再也不敢随便去刮痧拔罐了。
我们先来了解刮痧和拔罐的目的是什么?是疏通经络,黄帝内经里谈到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就像城市的道路,堵了,就要想办法疏通,行人车辆才能正常通行。刮痧是在疏通身体表层的瘀堵,而拔罐则是解决身体更深一层的不通,这些在西医研究领域是没有的。
既然要疏通道路,就应该知道堵在哪里了,拔罐也好、刮痧也罢,找对了位置能赶出外邪、驱散瘀堵。而“广撒网”的治疗方法则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直接损伤到我们的正气,正气流失、气血白白耗损。身体壮实的人还好,即使伤了,出现乏力问题缓缓也就过去了。但是老年人、儿童、阳虚、气血虚弱者则不同,本来身体就虚,刮痧拔罐之后如同雪上加霜,严重的可能会卧床不起。
有事没事就去刮痧拔罐对吗?可以肯定的说,刮痧和拔罐是为了治病,不是用来养生的。有种思想:“既然要刮痧,就一定要出来痧才行,拔罐不拔出暗紫色不罢休”,我们要知道,即使身体有瘀堵,你若身体虚弱是很难刮出痧、也拔不出寒气的,一味地的去追求结果,不分析体质能力实在荒唐。
是不是哪里疼就对哪里进行刮痧拔罐?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但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好的中医治疗师,会根据病人的身体强弱,发病时间长短,起病的原因等合理运用补泻手法进行穴位治疗、在治病的同时尽量不损耗到人体正气,提高疗效。
“刮痧拔罐治壮汉,艾灸补虚人”,是说刮痧拔罐是治疗实火型患者,是用来泻火、松肌的。作为日常养生保健,我们更多的还是适合做艾灸,艾草是温暖有穿透力的一种草,她能深入到身体,温通经络,鼓舞我们的阳气,把阳气调动起来,更适合身体寒凉体质虚弱的人。
艾灸和拔罐的辩证理疗逻辑相同吗?
艾灸和拔罐同为传统中医的民间疗法,都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和确切的效果,但是两者在治疗的逻辑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不能混用。
艾灸是利用艾草的芳香,温热,走窜的特性来达到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固本培元,祛除风湿的目的,艾灸操作的时候将艾条火悬于体表特定的穴位进行熏烤,来达到重新分配气血,改善脏腑机能的作用,从功能上来看,艾灸属于温补疗法,针对虚劳症,湿寒症,这个符合“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
有人认为艾灸不适合发热症,高血压等病症的治疗,这是一个误区,只要明白艾灸的原理,采用正确的辩证思路和正确的穴位,类似于发热,高血压病症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发热,艾灸合谷或者大椎,或者外关,退热的效果就很好。但是对于昏迷,高热谵语,毒疮,妊娠后期,皮肤感染,有化脓倾向,出血症等则不适合艾灸。
拔罐与艾灸治疗的病症有相同的地方,比如虚损病症,肾虚腰酸,在腰部拔罐就能觉得轻松,这就是腰部气血得到了重新分配的缘故,以腰酸为例,肾虚腰酸,相当于气血过不来,拔罐等于把气血引了过来,所以腰酸就能缓解,相同的,疼痛拔罐也能减轻就是这个道理。
拔罐与艾灸的区别在于,艾灸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穴位,因为拔罐属于负压疗法,就是利用火在罐子内燃烧形成真空然后吸附在皮肤上,以达到去除病痛的目的。
拔罐更适合针对一片区域,比如后背酸痛,这是湿寒凝聚的表现,相对于艾灸来说,拔罐的效果更为理想。
要注意的是,艾灸结束后不可以拔罐,拔罐结束后也不可再艾灸,会造成皮肤受损。
为什么清朝宫廷里面禁用艾灸疗法?
据分析其中有二个原因,一是,艾灸疗法来自民间,宫廷认为其出身低贱,不耻使用;其二也是最大的原因,是封建王朝以皇帝都是龙的化身,认为艾灸疗法灼伤其高贵的身体为大不敬,故大大打压了灸法的发展。
反而前几个朝代(战国,三国,晋,唐,宋,明),灸法都是受到很大的重视的。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有人知道吗?
我才发现,原来感冒还能通过艾灸调理。真的,前段时间感冒老不好,老妈拉着我去看医生,然后艾灸。最后我买了一些艾艾贴家的艾灸器,尝试在家做艾灸,也有相同的作用,很方便。
中药对身体有副作用吗?
祖国中医学及中药学发展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我国古代医学家经过深入实践和不断总结,推广应用的中草药有两千余种。中草药多来自于天然植物或动物,含有较为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则。在中药的各种成分中,有的成分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并能对疾病起到治疗或限制作用,临床上又将这种成分称为有效成分,如中药中含有的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或氨基酸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广告也往往片面宣传,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中药安全性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不仅可在使用单味中药时发生,还可在复方中药煎剂及中成药等各种剂型中发生。随着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其已成为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而中药注射剂又在其中占绝对多数。
广大公众一定要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的现象。要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不辨证使用中药、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
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中药品种复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仅是贯众植物的数量就高达27种之多,当超量使用绵马贯众时,会产生失明、昏厥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同样,根据史书记载,木通类植物原本无毒,但是如今的关木通却有毒,超量使用会亚重损害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地区依旧在使用。同时,由于中药品种的复杂性,其搭配需要尤其谨慎,中药配伍不当就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例如山楂、五味子、酸梅等共同服用就可能引发血尿。
中药的炮制方法不正确大部分的中药在使用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但是如果其炮制方法不正确,中药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大黄,一般适用于体内淤积、体虚疲劳等,其在食用前需要用炭火充分翻炒,以削弱其下泻作用,增强其吸附性,以更好地治疗腹泻。但是大黄如果炮制不正确,则其止泻功能会大大削弱,反而增强了其通肠下气的功能,其反而会大大加深病人的病情。还有乌头、斑蝥等中药若炮制不当也会导致中毒。
中药食用超量由于中药使用的剂量不正确而导致的毒副作用是在中药中毒事件中最频繁发生的。中药可以主要分为无毒、小毒以及大毒三种类型,对于具有毒性的中药应该谨慎使用,例如在六神丸中就具有一些含毒性的原料,如果使用的剂量不正确,甚至会给幼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儿童应该禁止使用该类药物。目前,人们普遍存在对于中药服用的误区,大部分群众认为中药无毒、天然、有病治病、没病健身,但实际上,部分中药短期服用没有毒副作用,若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人们的健康。
自身的身体因素不适合由于不同地域与种族遗传的差异性,因此,人们的身体素质等对于中药的使用反应是不同的。例如附子,一般其使用量主要为了至15克,但是有的人仅食用了9克就产生了毒副作用,而有人即使食用了13克也无不良作用。与此同时,病人的年龄、身体素质的因素都会对中药服用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幼儿与中老年人极其容易发生中药中毒,该类人的肝肾功能不完全,因此,使用部分中药极其容易导致中毒,所以,医生在面对该类患者时,中药搭配应该严格谨慎。
常见的中药副作用中药对肝脏和肾脏的伤害
中药对人体脏器的伤害主要指对肝脏和肾脏的伤害,由于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长期使用的话就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极大的损害。
中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损害
神经系统:主要是引起头昏或头晕,如洋金花、番木鳖等;其次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大风子)、昏迷(洋金花、乌头类等)、痴呆(天南星、朱砂等)、烦躁不安(曼陀罗、洋金花、人参等)、软弱无力(毒芹)、头面及四肢麻木(川乌、草乌等)、膈神经麻痹(朱砂)等等。
呼吸系统:常见的有呼吸困难(川乌、草乌、闹羊花、曼陀罗等)、呼吸衰竭(苍耳子等)、肺水肿(白果等)。
消化系统:常见的引起恶心(决明子、大戟等)、腹泻(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等)、流涎(草乌、半夏、天南星等)。
循环系统:常见的有心肌损害(砒霜、雷公藤等)、血压升高(麻黄等)、心悸(川乌、草乌、蟾蜍等)、心律不齐(曼陀罗、乌头类等)。
使用中药过程中引起的过敏反应和中毒反应
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腹泻(瓦楞子、牡蛎、石决明等)、猩红热样药疹(两面针、虎杖等)、荨麻疹样药疹(白芍、五味子、当归等)。
中毒反应: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中药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生物碱及毒素有关。例雷公藤。
中药毒副作用的防范合理辨证施治
中药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如果辨证不当则会使药症不符,进一步加重病情。在中药配制过程中,严格药物合理配伍可增加药效,提高治疗效果。反之药物配合不当或相互作用,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几率。
准确掌握剂量
一些特殊中药其活性与用法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准确掌握药物剂量,擅自增大药剂会增加不良反应,但剂量不足或会减低药效,无法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此外,某些中药正常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但过敏体质的人则者可能出现过敏或中毒现象,因此,对老年或幼儿以及体弱患者要适当减低剂量,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严格炮制加工
中药通过炮制除了增加疗效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科学炮制中药,遵照医嘱进行煎服。中药必须进行加工、炮制以减低毒性后方可应用。特别是斑蝥、雄黄本身有毒,未经炮制则容易发生中毒,因此服用前一定严格辨别,避免误服误用,发生危险。
掌握饮食禁忌
某些中药在服用时,应严格禁食某些食物,如服用何首乌和地黄禁忌食用葱蒜和萝卜等;服用茯苓禁忌食醋。同时,服用中药时还应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保证药品质量
中药包括特殊的药用植物,植物类中药的采摘、贮藏、炮制、调剂等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应严格控制中药生产和制做过程,严格规范药物的应用种类、产地、生产、药用部位的等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药物质量。
避免多药同服
医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为了提高疗效,会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起到起效快,作用迅速的效果。但由于有些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服用品种越多,中毒的几率就越大,甚至发生毒副作用。因此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药物,尽量避免多药同时服用,以防止出现配伍禁忌。
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素质
医生要树立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具备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要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对中药的毒副作用作认真分析研究和总结,善于发现未认识到的毒副作用及其应对措施。
加强使用者中药认识
要加强使用者对中药的认识,尤其是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在未对自身病症有明确了解前避免自行配药。比如关注小编,关注养气百草屋,适当学习中药养生知识才不会病急乱投医对自身也算有个较好的交代。
总结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国人越来越重视中医,更乐意使用中药治病、养生。但在中药的前处理要依法炮制,医药人员要严谨配伍、合理使用剂量,使用者对症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药的毒副作用。这不仅能确保药效,更能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我们切不可忽视,但是也不可慌张,应该正确对待。小编主要根据中药毒副作用产生的关于中药品种复杂、中药炮制方法不正确、中药食用超量以及自身身体因素不适合等四大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