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按中脘的神奇功效案例,天天吃面条有什么好处?
据世界卫生组织胃病情况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
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很多人一旦胃不舒服,就想靠吃点什么来把胃养好。
白粥、小米粥、面条、南瓜、山药……然而吃了这么多“养胃”食物,真的养胃吗?
这些食物真的养胃吗?
Q:白粥、小米粥养胃米粥养胃?
不完全正确,得分人
胃不舒服吃什么?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喝粥。
粥通常都煮得稀烂了,易消化,不会增加胃的负担,这样看确实“养胃”。
并不是所有胃不舒服都能喝粥
怎么喝粥也很有讲究
建议:
对于粥的做法,在大火煮开了以后,一定要小火慢慢地熬,这样才能煮出米油来。
米油含有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当米油充分地混到粥里面,才能起到更好的充养作用。
Q面条、面片养胃
清汤、煮软烂才管用
面条、面片一般容易消化,尤其适合胃酸过多的人群。因为面条、面片中的碱可以中和胃酸,缓解胃部不适。
建议:
面条、面片要煮得软烂,最好吃清汤的。
油汤面、拌面或炒面条、炒面片过于油腻,会增加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Q:馒头、面包养胃
馒头片、面包片更合适
把馒头片、面包片烤一烤再吃,有助于养胃。因为烤馒头片、面包片时,高温会促进淀粉充分糊化,变成分子结构更小、更容易快速吸收的糊精。
建议:
烤面包片和馒头片至金黄色即可,不要烤糊。
不要贪多,胃肠不好的人每次吃1~2片即可。
Q:苏打饼干养胃
作为加餐食用就好
苏打饼干能养胃,是因为它添加了苏打粉,可以中和胃部过多的胃酸,缓解胃酸分泌过多而产生的“烧心”等不适症状。
但市面上有些苏打饼干,脂肪含量高,过多摄入会增加胃的负担,还会导致热量超标。苏打饼干中的钠含量也很高,易导致血压升高。
建议:
不能当饭吃,只可以作为加餐吃几块。购买时要看食品成分表,买脂肪和钠含量低的。
吃苏打饼干时,要充分咀嚼、细嚼慢咽,而且要配合一些流质食物一起吃,这样才能起到养胃的作用。
Q:山药养胃
得吃软糯的“面”山药
说山药养胃,是因为山药富含多糖,而多糖对于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只是,通过食物补充的多糖含量,不一定能达到治疗胃病的有效剂量。
建议:
选择多糖丰富的品种,也就是那种口感绵密、软糯的“面”山药。而爽脆口感的,多糖含量较少。
不能多吃。不管拿山药当菜吃还是替代主食吃,因为淀粉含量不算少,不能吃太多。
Q:南瓜养胃
必须彻底做熟烂
南瓜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果胶可以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其含有的膳食纤维非常细软,易吸收,算是对胃有一定好处。
建议:
胃不好的人,无论是蒸南瓜、炒南瓜,一定要把南瓜彻底做熟烂了再吃。
Q:生姜、干姜片养胃
意义不大
生姜、干姜片里的姜辣素,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损伤,也可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对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姜的情况,无外乎是吃姜糖、喝姜汤、姜茶,以及姜丝、姜片作为佐料入菜,量不够、不吃下去,意义都不大。
Q:牛奶养胃
喝牛奶未必一定养胃
牛奶有全脂牛奶和脱脂牛奶之分。
建议:
全脂牛奶:含有比例得当的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适合胃酸过多的人。但乳糖不耐受的人,少喝为妙。
脱脂牛奶:脂肪含量大大降低,甚至不到普通牛奶的1/7,因此不但不能养胃,还容易刺激胃酸分泌。
Q:红茶养胃
只是相对不伤胃
无论绿茶、红茶、花果茶,都没有养胃的作用。
只是红茶属于全发酵茶,茶多酚含量相对要少,对胃的刺激性要小,但没有养胃的作用。
Q:猪肚养胃
以形补形不靠谱
猪肚,就是猪的胃。大家认为它养胃,可能是源于以形补形。
其实,猪肚不仅不养胃,脂肪含量还高,食用要适量。另外,动物内脏嘌呤含量高,高尿酸和痛风患者应完全避免。
提醒: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是在三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在经过全方位的检查确诊之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和养。
消化科医生的8个养胃秘诀
消化不良,没胃口
秘诀1
一日三餐规律吃
早饭最好8点之前,午饭在13点之前,晚饭19点之前。
秘诀2
揉按中脘穴、足三里穴
每天按揉这两个穴位各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坚持1个月,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
反酸、烧心
秘诀3
吃饭七分饱
吃饭七分饱就好。吃太饱容易加重胃的负担,胃内压力升高,食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
秘诀4
吃完饭不要立即躺下
吃饭后胃内压力高,如果即刻平躺,就有可能造成食物反流到食管。
另外,晚餐距睡觉必须在3个小时以上,因为胃消化排空需要3~4小时。
秘诀5
左侧卧,换个睡姿
胃在身体偏左侧,左侧卧胃的位置较低。枕头选15~20厘米高的,这样食管高于胃,防止胃酸反流。
慢性胃炎
秘诀6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早餐营养要丰富均衡,午餐餐量要多一些,晚饭少吃一点,但要清淡饮食。
秘诀7
适当运动
进餐2小时后再运动,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胃溃疡
秘诀8
多吃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如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鸡蛋、豆制品、鱼肉等。
烹饪方式以蒸、炒、炖为主,同时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二陈汤治什么病?
要了解二陈汤能治什么病?首先,我们要了解二陈汤的药方,二陈汤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新、枳实、大枣。
因药方中的半夏、橘红,这两味药材只有选用陈放很久的药材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所以药方就名为“二陈”汤。
二陈汤是从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出自宋代陈师文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这样说到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
二陈汤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疾。所以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
痰可随气升降,无处木到,变证百出,如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
多种因痰引起的疾病,按实际加减使用二陈汤,均有一定的效果。简单的说可以总结如下:
【传统应用】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现代应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癲痫等等。
你觉得中医穴位对你有帮助吗?
我是一名中医医生,我坚信中医穴位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医医生,我经常使用中医经络理论和穴位疗法来治疗疾病。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些特定点位,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合谷、大椎等等。足三里穴位在膝盖外侧凹陷处,常用于治疗肠胃问题和疲劳乏力。太冲穴位在脚背部的第一跖骨之间,常用于治疗失眠和焦虑。合谷穴位在手背上,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常用于治疗头痛和月经不调。大椎穴位在颈椎第七椎体上,常用于治疗颈肩痛和头晕。除了以上这些常用的穴位外,中医还有很多其他的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穴位治疗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和经验,不当使用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因此不建议自行尝试。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医穴位疗法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和尝试中医疗法,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我是大潘,部分资料来源自我的公众号:大潘中医,如果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可以关注我。
夏天胃痛反复发作?
个人感觉老胃病可不是喝3款汤就能治愈的。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属阴,胃在腑属阳,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系相对的平衡,以行消运之能事;如湿盛伤脾阳,燥盛伤胃阴,均可以破坏这相对平衡而罹病。故施治胃病常依辨证而肝胃同治或脾胃同治,以冀肝疏、脾运、胃和,则胃病自除。
胃病证型复杂,常虚实互见,寒热相兼,施治时务求把握主证,辨证求因,审因施治。根据临床辨证,结合罹病的相关脏腑,总结出十种常用治法。一、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之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痛胀,引及胁肋,胸闷嗳气,每因气恼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或枳壳),苏梗,木香,砂仁,川楝子,延胡索,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半夏。
病例:张xx,女,42岁。素有胃病,近因气恼而胃脘胀痛引胁,胸脘满闷,喜太息,嗳气频作,纳差,泛酸,舌苔薄白,脉小弦。乃肝胃不和。予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柴胡,白芍,枳壳,苏梗,木香,砂仁(后下),川楝子,延胡索,煅瓦楞子,甘草等。服药一帖痛减,三帖痛除。
二、理气和胃法:
适用于中焦气滞,胃失和降。
证见脘腹胀痛,脘梗塞,嗳气频,矢气觉舒,苔白腻,脉滑或细缓。
可用香砂二陈汤加味:木香、砂仁、白蔻仁、陈皮、半夏、茯苓、藿梗、苏梗、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煅蛤壳;恶心呕吐,加生姜。
病例:胡x x,女,52岁。前诊胃脘小胀而痛,苔白腻,舌质淡,脉细弱,用黄芪建中汤以致脾壅,胃失和降。脘腹胀满疼痛,中脘似有物梗塞,嗳气,纳呆,口粘,泛恶,苔白厚腻,脉细滑。此乃湿困中焦,气机阻滞,胃失通降。改用理气化湿,和胃降逆法:木香,砂蔻仁(后下),陈皮,半夏,茯苓,藿苏梗各,甘草。服药三帖,脘腹胀痛除、梗塞消,腻苔化,纳谷馨。守方继进而愈。
三、消食和中法:
适用于食停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胃脘胀痛拒按,呕恶厌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腻,脉滑。
可用保和丸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藿香,佩兰,厚朴,白蔻仁,神曲,山楂,莱菔子,白芍。积蕴化热,加黄芩;大便滞下,加槟榔。
病例:王××,男,25岁。过用酒食,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酸败之物,肠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恶臭,肛门作坠,口酸厌食,苔黄腻,脉弦滑偏数。乃食积内停,脾胃气滞,内蕴湿热。予消食导滞,清化和中法:陈皮,半夏,茯苓,厚朴,白蔻仁(后下),神曲,山楂,莱菔子,黄芩,白芍,槟榔等。服药一帖畅泻两次,又一帖即愈。
四、温散寒法:
适用于寒凝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受凉则胃痛,喜温熨,热饮觉舒,肢冷形寒,泛吐清涎,肠鸣腹胀,苔薄白,脉沉迟。
可用良附丸加味:良姜,香附,吴萸,甘松,桂枝,白芍,甘草,神曲,煅瓦楞子。
病例:王×,女,48岁。胃病数年,受凉则“心口痛”,近因吃生山芋致胃痛三天,温熨痛减,按之较舒,肢冷形寒,腹胀肠鸣,泛吐冷涎,苔白滑,脉沉紧。乃寒邪客胃,寒凝气滞,胃失和降。予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良姜,香附,吴萸,甘松,桂枝,白芍,炙甘草,煅瓦楞,神曲等,服药二帖胃痛明显减轻,四肢回暖,已不吐涎。再进二帖,痛除纳增。据云,每作胃痛即服上方迅愈。
五、清化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阻中,脾胃不和。
证见脘腹胀痛,便溏不爽,口苦,纳差,嘈杂吐酸,肠鸣矢气,苔黄腻,脉滑数。
可用香砂平胃丸合香连丸加味:木香,砂仁,苍术,陈皮,厚朴,黄连,蒲公英,甘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嘈杂吐酸,加煅瓦楞子。
病例:郁××,男48岁。脘腹胀痛,食后更甚,嗳气,纳呆,泛恶,肠鸣矢气,便溏滞下,口苦,嘈杂,苔黄腻。乃湿热内阻,脾失健运,胃失降和。予清化湿热,理脾和胃法:木香,砂仁,苍术,陈皮,厚朴,黄连,蒲公英,半夏,竹茹,煅瓦楞子,甘草等。服药三帖,脘腹胀痛明显好转,纳谷知味,苔薄黄微腻。脾胃渐和,湿热余邪未尽。守原方继服五帖而愈。
六、疏肝清胃滋胃合用法:
适用于肝郁化热,热邪犯胃之肝胃不和;或郁火劫阴,胃失滋濡之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灼热疼痛,胸膈痞闷,心烦易怒,嗳气,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或口渴欲饮,大便燥结,苔黄或黄腻,舌质红少津。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川楝子,延胡,吴萸,黄连,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热邪伤阴,加玉竹、石斛。偏于阴虚者,亦可用一贯煎加味治之。
病例:付××,男51岁。胃病30年,先后因剧烈胃痛伴胃大出血晕倒三次,曾在上海纺织医院及我院住院,三次胃肠摄片均诊断为“慢性胃炎”。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窦炎”。长治鲜效,胃痛时轻时重。胃剧痛,引及少腹,胸脘痞闷,口苦,心烦,口干思饮,嗳气、漾恶,嘈杂,泛酸。有时胃脘灼热如焚,大便艰行,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乃肝郁化热;热邪犯胃伤阴,予疏肝理气,清胃、滋胃合用法:柴胡,白芍,枳壳、川楝子,延胡,吴萸,黄连,蒲公英,煅瓦楞,白芨,甘草,玉竹,石斛等。五帖。
二诊:除口苦、嘈杂外,诸症均减。上方去黄连(因缺)、吴萸。加黄芩,等。服20帖。六诊:口苦好转,嘈杂依然,又觉脘胀,余证悉除。守上方去川楝子,延胡,加木香,砂仁。五帖。七诊:诸症渐减乃至消失。原方又服二十帖。嘱停药观察。随访逾二年,一切正常。
七、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久病入络”。
证见胃脘痛重胀轻,痛如针刺,痛位不移,拒按,嘈杂,泛酸,或呕血,黑便,或脘痛彻背,或脘痛引胁,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
用自拟消瘀汤(炒蒲黄,炒灵脂,川楝子,制延胡,炙刺猬皮,煅瓦楞子,白芨,九香虫,甘草·制乳没各,蒲公英),常获显效。急性出血,予清胃泻火止血,可用安胃止血粉(白芨、大黄等量研粉),一日三次。
病例:朱×,男,16岁。诉素有胃痛,因饮酒过度招致呕血盈碗,色鲜红夹紫块,大便如酱,(匿血试验++++),胃脘刺痛,嘈杂如焚,舌暗红、苔黄,舌上有瘀斑。证为瘀热在胃。予“安胃止血粉”,一日三次,服二天,出血渐止,胃仍小痛。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续予安胃止血粉6克,一日三次,一周后诉无不适,遂停药观察。
一年后,复因饮酒过量而致吐血,胃脘灼热引胁刺痛,拒按,嗳气,嘈杂,泛酸,口苦,大便溏黑,舌苔黄腻,舌质紫暗有瘀点。辨证为湿热夹瘀。遂住我院。复做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炎。经治好转出院。
1977年4月7日诊:诉出院不久复作胃痛,辨证与以往雷同,予消瘀汤加紫花地丁,服药五帖,自觉胃脘灼热刺痛,嗳气,泛酸,口苦,均明显好转。续予上方,并加痢特灵,一日三次,服三天因恶心呕吐,患者自停痢特灵。上方共服25帖,除腹胀,纳差外,余证悉除。
随访三年。正常参加体力劳动,胃痛一直未发。
八、温补建中法:
适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振。
证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日久,喜温喜按,饿时痛增,得食痛减,泛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党参、白术、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大枣。腹中漉漉有声;苔白滑者,加茯苓、半夏、陈皮;气不摄血而呕血、黑便伴气短、乏力、脉细弱者,重用黄芪、党参,去桂枝、干姜,加炮姜、白芨、乌贼骨。
病例:何××,男22岁。胃病二年。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如上述,予温补建中法。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党参,炒白术,桂枝,白芍,炙甘草,干姜,红枣,煅瓦楞子等,服药五帖,诸证均见好转。守原方十帖,并合用痢特灵,一日四次,共服十天,诸证悉除。
九、健脾理气法:
适用于脾虚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脘腹胀痛,嗳气,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苏梗、甘草。嘈杂、泛酸,加煅瓦楞子。纳差,加消导药。舌苔白厚腻,加藿香、佩兰。
病例:吴××,女,48岁。胃病5年,脘腹胀痛,食后,更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先硬后溏,嗳气泛酸,有黑便史,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胃肠X光摄片诊断为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脾虚气滞,湿浊内阻,胃失降和。予健脾理气,化湿和中法: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后下),苏梗,甘草,煅瓦楞,蒲公英等。二诊:服药五帖,纳馨胀除,大便转实,泛酸显减,胃痛好转,守原方加白芨。嗣后,以上方出入共服药四十余帖,诸证逐渐消失。
十、养阴滋胃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胃失滋养。
证见胃中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或渴欲饮水,或手足心热,头昏乏力,舌质红干,或舌苔中剥,脉细数。
可用自拟滋胃饮:北沙参,麦冬,石斛,制首乌,白芍,陈皮,蒲公英,白芨,甘草。嗳气,加苏梗;胃胀,加木香;嘈杂泛酸,加瓦楞子。
病例:任××,男,31岁。诉胃痛13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窦炎”,胃脘灼热隐隐胀痛,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嗳气泛酸,掌热心烦,头昏乏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中有小剥区,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治以滋阴养胃,理气和胃。用滋胃饮加味:北沙参,麦冬,石斛,制首乌,陈皮,苏梗,白芍,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甘草等。以此方化裁共服四十余帖,诸证悉除。随访三年,仅小痛两次。
讨论和体会
一、胃病属肝胃不和者,大体有肝郁气滞犯胃,肝郁化火灼胃,郁火劫耗胃阴三种证型。肝郁气滞又可招致血瘀、湿阻。故肝郁是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取疏肝理气法时,当洞察有无郁热,阴伤,血瘀,湿阻等证征,尽早兼图,可阻抑病情发展,利于疾病向愈。肝郁气滞多可影响脾胃的消运,取疏肝理气时,宜兼理中焦气滞,鉴于气行则脾运,气降则胃和,脾运胃和又利于肝气疏泄,故可起协同作用而增效。
二、鉴于胃属腑为阳,喜润恶燥,若嗜食辛炙厚味,嗜酒过度,或施燥药过度,或肝郁化火,湿蕴化热,热病阳盛,或过劳身心、虚火内扰,或频繁呕吐,过汗,过下,均可损耗胃阴。大凡胃阴不足,火毒内炽,湿热内扰,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阴虚、胃热之胃病,临床屡见不鲜,不能忽视。笔者近数年来,发现胃窦炎属胃热阴虚者居多,施治当注意清胃、滋胃。清胃可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滋胃可用玉竹、石斛等,并配以白芨、煅瓦楞子消肿生肌、收敛制酸,以保护病灶,促进病灶的修复,常可获得显著、稳定的疗效。
三、血瘀证虽可单独存在,然多依附于其他证型,故宜注意兼治。如专事活血化瘀,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徒伤正气,也不一定达到益损、祛瘀、愈病的目的。
如何驱赶体内的胃寒呢?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胃病的含义笼统浮泛,按照现代医学的疾病分类来看,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都可统称为胃病,所谓十个胃病九个寒是指多数人的胃部疾病症状符合中医学“胃寒证”的病理表现。例如前几天我接诊的一位慢性胃炎的女性患者,她的胃炎症状就是胃部怕冷,吃一点凉东西或者胃部被冷风吹到就会出现胃痛,反复发作,伴有打嗝干呕,上腹部鼓包,用暖宝温暖一下腹部,疼痛就会得到缓解,她的胃镜检查诊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就是胃寒证引发的胃部疾病。★胃寒证的发生机理和临床表现脾胃位于脏腑中部,中医讲脾胃定为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消化饮食和运化水液代谢,《内经》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是因为胃负责受纳饮食,参与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为五脏六腑提供能量,食物在胃内弥漫的状态类似江海,所以叫脏腑之海,气血之源。胃内具有相当高的热量,没有热量怎么能消化饮食呢,实际上,胃肠内的热量都比较高,在人体测温时,肛肠的温度是高于腋温的,胃内的热量中医成为“胃阳”,胃的阳气充足消化力就会变强,由于胃是六腑之一,也被传统的中医称为“阳明胃腑”,阳明是阳光热量极为强大的意思。感受寒邪,出现胃的阳气受损热量不足可直接引起胃寒的表现,胃寒发生后多引起胃部冷痛胀满。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无论是上焦的心肺或者是中焦脾胃,以及下焦肝肾等脏腑引起的疼痛表现,多数是由寒邪引发,因为寒性收引可导致胃肠肌肉痉挛,凝滞气血可导致气血不通引起疼痛。《景岳全书》中说到“盖三焦痛证,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唯一二,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因饮食生冷或者外部受寒,寒冷的气损伤到胃的阳气,形成寒邪客胃的病理改变,发生胃实寒证,所谓“实寒”就是突发的胃部受寒引起的症状,例如有的人胃部受凉突发的胃痉挛,表现为平时身体健康,突然受凉后出现剧烈胃痛胃冷,遇热缓解,伴有呕吐,面色苍白,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可以诊断为胃痉挛症,这就是胃实寒的病证。正如《内经•举痛论》中所提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与之相对的是胃虚寒证。和实寒不同的是虚寒是寒从内生,主要是胃的阳气不足,温暖的热量减退,使得胃的机能下降,发生寒性症状。多见于长期的饮食不节,反复的寒冷刺激,或者劳累过度,年老体衰,自身的阳气不足,出现的胃部虚寒证。表现为反复的胃痛胃胀,喜欢揉按,口水较多,便溏腹泻,遇冷加重,得到温暖就会缓解,整体伴有乏力气短,没有精神等虚弱性表现。★胃寒证的中医调护既然我们明确了胃寒的发生机理,调治方面就要注意实寒和虚寒的区别对待,实寒以排除寒邪为主,例如胃部突发的受凉疼痛,腹胀,很多人温暖一下腹部(如暖宝,喝点热水,艾灸)打嗝排气后多可缓解,严重的胃寒痉挛应寻求正规就医,加以治疗。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到“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宜参,姜”。崇阳补火的意思是利用温热药物来改善虚寒,虚寒是胃的阳气不足,应当以提升胃的阳气和热量为主要解决方法。中医理论中多遵循“辛甘化阳法”,用辛辣药物振奋胃部阳气,提升热量,用甘甜补益药物强壮胃气,以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例如理中类,建中类。运动可以增加全身的热能,也可以改善胃寒的状态,规律适当的慢跑运动,可强壮体质改善虚寒表现。给上腹部增加一份保暖的腹带未尝不是养护脾胃的好方法。饮食方面应当选择清淡柔软的食物,不可过食生冷的食品,包括冷饮,凉啤,冷饭冷菜等。总结胃病多寒的说法确实符合临床实际,防寒保暖是非常关键的调护原则,慢性胃部虚寒常反复发作,应当去医院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以免延误病情。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