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的准确位置与功效,如何才能养胃?
春季养胃护胃应少酸多甘、早睡早起
春季是养胃的黄金时节。据了解,春天,万物生长出现了新的变化,阳气生发,随着外界气候的渐暖,人体内阴阳消长也随之变化。人们常说春季是养肝护肝的好时机,其实春季也是护胃养胃的好时候。那么,春季养胃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为您盘点总结。
1、早睡早起
春天阴阳发生转换,昼夜发生偏移,春季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让胃进行早上深呼吸,并配合晨起锻练,有利于胃的排空和舒张。应避免精神紧张,加班熬夜,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部不适。
2、少吃凉东西
一般来说,胃是喜暖不喜凉,凉东西吃多了会容易引起胃部痉挛,破坏消化功能,造成积食,若长期食用凉食,还容易患上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3、调节情绪
情绪不好不仅伤肝,同时伤胃。很多人生气了喜欢吃东西来发泄,遭罪的就是胃。郁气淤结,胃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会引起打嗝等症状,严重的会两肋胀痛,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即使不吃东西,胃也能感受到坏情绪的威力,会出现气胀等不适感。
4、饮食规律
胃病大多饮食不当造成,所以用食疗方法养胃尤为重要。胃病病人应戒烟戒酒,忌食生冷、肥甘及粗糙、过硬、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失调或饮食不规律。
5、少酸多甘
春季是发散的季节,而酸性食物有收敛的功能,如果继续多食酸,则不利于身体的吐故纳新,会有损脾胃。在春季建议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6、注意胃部保暖
春节后天气乍暖还寒,因此要注意胃部保暖,以免受到寒邪侵袭加重肠胃不适。“十个胃病九个寒”,胃的脾性喜燥恶寒。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
7、放慢吃饭速度
多项研究发现,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负担,减缓肠道蠕动速度。慢慢吃饭,能够让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不至于停留在肠道中造成堵塞。
中字可以组哪些词语?
答中字可以组的词有:中秋中期,中枪,中期,中区,中桥,中青,中签,中旗,中裙,中气,中侨,中企,中强,中圈,中泉,中汽,中庆,中切,其中,七中,全中,群中,侨中,期中,琼中,中午,中文,中卫,中外,中网,中晚,中尉,中五,中沃,中旺,中脘,中维,中位,中威,中温,中弯,中微,,中人,中日,中瓦,中瑞中融中润中燃中通中途中天中铁中推中筒中塔中团中听
人体有哪些重要的穴位?
中医的针灸、推拿、点按等这些都离不开穴位,人身上一共有五个地方被称为黄金穴位,中医专家指出,常揉这五个地方可以抗衰老。
这五大黄金穴位分别是:百会穴、涌泉穴、关元穴、印堂穴、膻(dàn)中穴。下面依次为大家介绍常揉这五个穴位的好处,大家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多揉揉。
1、百会穴百会穴位于我们大脑顶部的正中心,说的严谨一点,就是头顶到后脑勺的0.618处。百会穴位于人的头顶,也就是人体最高的地方,因此这里交会了各路经脉的阳气。常揉百会穴可以顺通经络,提升督脉的阳气,保持心情舒畅。按摩百会穴的办法有三种:
第一种: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百会穴,每次按照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天大概两到三次。
第二种:用右空心掌轻轻的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
第三种:悬灸、雀啄灸百会穴,这种一般持续15-20分钟左右。
2、涌泉穴脚是热人体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人类的行动少不了他,而且在人的脚下存在着很多的穴位,涌泉穴就是重要穴位之一。涌泉穴的位置在脚心,脚后跟到脚趾的0.618处。《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就是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涌泉穴在人体养生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常揉涌泉穴可以使老人保持精力旺盛、体质增强,免疫力也会增强,常揉涌泉穴的办法如下:取自然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用自己双脚作相互交替的对搓动作,可也用脚心蹬搓床头或其他器械。
3、关元穴关元穴在肚脐下面四横指处,也就是脚顶到头顶的0.618处。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一般会集聚在此,而且要从这个穴位传送至皮部,说通俗一点就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常揉关元穴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长斑、长痘痘的状况,如果女生有痛经的情况,常揉此穴也很有效果,可以多揉揉。
4、印堂穴这个穴位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哪里吧,经常听那些算命的先生说,什么印堂发黑,最近诸事不顺。印堂穴在两个眉毛连线的中点,从下巴算起,位于头部0.618处。中医认为这个穴位的功用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还可以预防鼻出血、鼻炎和感冒等疾病。
方法如下:
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揪印堂穴,并作轻柔和缓的揉动,以局部感觉发麻、发胀为宜。一般揪揉2分钟。
5、膻中穴这个穴位在我们可能听得比较少,它是人体的中间部分,位于两乳头连线中间,躯干的0.618处。因为是人体的中心,所以这里是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还是很多经络的交会穴,可以宽胸理气,常揉这个穴位可以调节神经功能,对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很有帮助。如果是由乳腺的人,建议经常按揉此处。
办法:每天按揉100下,时间大约在2到3分钟,如果你有什么想不开的或者是闷气,这样一揉就会好很多,人也会变得安宁和舒心。
中医看胃肠病人看哪些地方?
看肚脐和腹部情况,肚脐是凸起还是凹陷,肚脐向那个方向偏移,腹部是松弛还是结紧,腹部充盈还是空虚,初步可以判断虚实,腹部是冰冷还是发热,有没有肿块,淤血等
●腹诊具有客观性与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诊、脉诊之不足。
●张仲景对腹证非常重视,在判断病位、阐述病因、分辨病机,以及确定治疗原则上多有对腹证的应用。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还应包括胸部。
●掌握腹诊的部位、手法、患者体位等对经方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
腹诊是切诊法的一种,为切按诊察患者胸腹部一定部位所表现出的某些病理性反应征,即“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正如清末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所谓:“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
参照腹诊经方辨证才准确
秦汉以前医生临证时必诊腹部,就像现在医生临证必诊脉一样。而后世的医生受封建习俗的束缚,临证切诊只诊脉而不切腹,对于腹证只是问问而已,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样就影响了临证诊断的准确度。
日本的汉方医学习《伤寒论》很重视腹诊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内伤杂病及慢性疑难重证中尤为依赖腹诊。日本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中曾提到,日本汉方学家吉益东洞氏说:“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焉,故诊病必先诊,外证次之,脉又次之。”矢数道明力倡外感证从脉诊为主,内伤病以腹诊为主。日本对腹诊研究的系统、深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腹诊有客观性、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诊、脉诊之不足。不少病证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腹诊较为直接、迅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在辨别证候,分析病机和指导治疗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不少经方的准确辨证应用,应当参照相应的腹诊才能完备。
张仲景有关腹证的论述
《伤寒论》397 条中,论及腹证的就有114条;《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中,有80多首方剂提到腹证,可见医圣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腹证的。
如在判断病位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肝,胁下支满”,就指出了哪一脏有病,就显现出哪一脏的腹证。
在辨别病性上,《伤寒论》第2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就是从腹部按之的痛与不痛来分辨病证的虚实寒热。
在阐述病因上,《伤寒论》125条说:“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第340条中“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等,都是以腹诊所见的腹证来审证求因的。
在分辨病机上,《伤寒论》第135条说:“……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是主要以腹诊按之腹肌高度紧张,甚则坚硬如石,来反映有形之水与热邪结于心下的大陷胸汤证。《伤寒论》第151条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是以按之不痛不硬来判断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等。
在确定治疗原则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确定应用寒下或温下法。
腹部划分及腹诊方法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还应包括胸部。腹诊的部位划分,主要包括胸胁、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等。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两侧的胁部、胁下,为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心下部位,为剑突下的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内含横膈、脾胃、肝胆、肠道。胸下,即心下之部位。大腹部位,为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部位,以脐为其中心,内含脾、胃、大肠、小肠。少腹部位,即小腹部位,为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内含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肾肝冲任诸脉都循行于少腹,各脏腑之气都汇聚于腹部,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的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腹证。
腹诊时,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臂顺沿两胁伸展或在胸前交叉,体态自然,袒露胸腹,腹肌放松。医生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手指腹或手掌,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地开始触、摸、按诊。从胸部开始,先按胸部、两侧的胁部、胁下,随即很轻柔地向下再抚按整个腹部。腹诊手法宜轻柔徐缓,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为探寻疾病的位置亦可用大指的指腹部,或轻或重地按压于各重要部位进行仔细触诊,了解热、凉、痞、胀满、软硬度、肿块、拘急、压痛、硬痛、动悸等情况,以作为应用经方的辨证依据。如大柴胡汤的腹证为按压心下、脐上的腹部或胁下部位,有压痛感和满硬感,即所谓“按之心下满痛”,“心下痞硬”。桃核承气汤的腹证为按压脐下偏左有肌拘挛疼痛感,有时延及左腹股沟处等。
还有哪些食物不能吃?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新发胃癌,约一半发生在我国。
调查显示,约每1分钟就有1人确诊胃癌,不到2分钟就有1人因胃癌离世。
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的高发,与抽烟、喝酒、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保护胃病,减少癌变,下面这些食物,要少吃。
食物1、咸菜
高盐饮食、长期吃腌制品,是两个诱发胃癌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经常吃腌制品的人,其患胃癌的风险会增加4-5倍。
高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而腌制品中含有硝酸盐,会在胃内产生强致癌物亚硝胺,强致癌物亚硝胺+损伤的胃黏膜=增加胃癌几率。
因此,咸菜虽然下饭,但却不宜长期食用,切记。
食物2、烂水果
很多水果腐烂后,其所含的亚硝酸盐喝多种毒素,都具有强致癌性。
有些水果,即使把腐烂部分剜掉,剩余部分,也容易收到毒素的污染。
长期食用这样的水果,会造成胃肠功能微乱,对细胞造成损伤,严重可致癌,甚至加速胃癌的发生。
食物3、烧烤类食物
食物在烧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含有苯并芘等强致癌物质,可渗透至整个食品,导致胃癌或其他癌变。
另外,在烧烤过程中,蛋白质在高温下,尤其在烤焦时,也会分解产生致癌的成分。
食物4,烫口食物
人体的消化道黏膜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黏膜就会被烫伤。
一旦反复烫伤、修复,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癌症。
食物5,油炸食物
食物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类,最有名的当属“苯并芘”,它有强烈的接触致癌性,会增加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癌症的危险。
而重复多次使用的油,在反复高温之下也会产生毒性较强的聚合物,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
一旦身体出现4种异常,及时查一下胃镜,切莫拖延
异常1,饭后异常腹胀,及时食物吃的很少,饭后也感到异常的饱,需警惕胃癌。
异常2,经常性、长时间的打嗝,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异常3,腹痛严重、烧心,恶心。
异常4,突然间出现黑便,需引起高度重视,往往提示肿瘤已是中晚期。
养护胃部,多喝二水
1、温开水
35℃~40℃的温开水,对胃最好,所以,胃不好的人,要多喝温开水。
尤其是,早起后,喝一杯温水,温胃养胃,效果尤佳。
2、茶水
多饮茶,可调理胃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温和持久,保护胃部健康。
用一些养胃杀菌小植物,泡水喝,暖胃止痛,是不错的选择。
黄花郎红皮茶,泡水喝,可消炎杀菌,养胃止痛,改善胃溃疡等。
中医认为,黄花郎,入肝、胃二经,擅长清胃热,治胃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花郎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临床上的抗生素,对慢性胃炎、胃溃疡有不错的疗效。
还有研究证实,黄花郎可杀灭、抑制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面愈合,减少疼痛。
红皮,收藏三年以上的陈旧果皮,入脾肺二经,可理气健脾,调中和胃,擅长治疗脾胃气滞证。
红皮所含的挥发油,可刺激胃肠道平滑肌,促进消化,排肠道积气,增强食欲。
二者配搭在一起,泡水喝,养胃杀菌,消炎止痛,健脾和胃,效果尤佳。
养护胃部,常揉三处
1、揉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早饭后,按揉足三里,可打通胃经,促进消化,延年益寿。
2、揉天枢穴
仰卧,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即为天枢穴。
经常按,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
3、揉中脘穴
在腹部肚脐上方,大约4个手指的位置,便是中脘穴。
经常按揉中脘穴,有助于理气止痛,和胃止呕,用点揉的方式即可。
最后,送你一套“养胃经”,好记又实用,养胃更健康!
吃早餐,养脾胃
多吃黄,胃喜爱
喝茶饮,选草药
莫喝酒,少刺激
戒宵夜,不贪嘴
八分饱,多咀嚼
好睡眠,促修复
心舒畅,减压力
敲敲腿,通胃经
常揉腹,促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