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假疣初期图片,和宫颈癌有什么关系?
宫颈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十大癌症之一。
曾几何时,三十岁左右的宫颈癌患者从十年前的罕见变成了常常见到;曾几何时,这个疾病的高发年龄是绝经前后女性,而现在,未生育女孩也加入了这个群体。
这几年宫颈癌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有的20岁不到,甚至18岁得病的都有。我们做过很多思考,努力寻求这一惊人变化的原因,终于锁定了最有可能的原因。
此类年轻患者人生尚未展开,骤然遇此噩耗,大多感到天崩地裂,人生从此掉进深渊,此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会得宫颈癌?“
所以今天我们邀请了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的武欣医生来为大家答疑和科普女性宫颈癌的有关知识。
宫颈也叫子宫颈,上端与子宫相连,下端深入阴道。是横在子宫和阴道间的一道“关卡”,它能阻止病原体进入子宫。但由于月经、分娩等因素的影响,宫颈也经受着各种致病因素的考验,极易诱发疾病。
特别是子宫颈管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差,易发生感染。常见的为宫颈炎,最可怕的疾病是大家闻风丧胆的宫颈癌。
▽▼▽
宫颈癌是目前少数几种病因比较明确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其中,宫颈癌的原位癌高发于30~35岁,浸润癌的高发于45~55岁。但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
绝大多数宫颈癌是可以通过每年的宫颈筛查(包括TCT/LCT细胞学检查和HPV病毒检查)发现细胞病变的蛛丝马迹,从而及早治疗,避免发展到宫颈癌这一质变,也正因如此,越发达的国家,宫颈癌筛查越普遍,宫颈癌的发生率也随之越低。
换句话讲,宫颈癌的发生率高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医疗保健知识的薄弱,医生普及筛查意识的落后,最根本的是,国家的经济状况较低。
所以,世界贫困的国家和地区是宫颈癌高发的地区。每年的定期筛查表现出了个人的保健意识和对自己关爱的意识。
那为何一些年轻女性每年都有筛查却仍然没有躲过宫颈癌的袭击呢?这就要谈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HPV病毒致病能力的异质性。
▽▼▽
研究表明:99.7%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等等,HPV 又是什么鬼?
HPV:人乳头瘤病毒,它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元凶。
HPV感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毒感染,高达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可能感染HPV。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将HPV带到生殖道内,就像感冒一样,这种情况很常见。
大多数女性能通过自身免疫将进入体内的HPV病毒消灭掉,这种感染只是一过性的。所以,HPV感染通常是“一过性”的或者称为“一过性HPV携带状态”,平均感染时间为8个月,多数可以清除,并不会发展为癌前病变。
HPV感染很常见,有性生活的女性很大一部分都可能感染过HPV,但大部分人主要为一过性感染,机体免疫会将感染清除。
感染HPV病毒的女性只有少数免疫系统弱无法靠自身清除HPV,HPV就赖在这类女性的身体中不走了,导致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个过程也需要大约5~12年时间。
所以,宫颈癌的必要条件是: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
(只有HPV持续感染才可能发展为宫颈癌。)
▽▼▽
HPV有很多分型,某些型别感染与宫颈癌密切相关,被称为高危型HPV,比如16/18,70%的宫颈癌由这些病毒感染有关。
也有低危型的比如:6/11/40,与性病尖锐湿疣有关,较少恶变导致癌症发生。
目前常用的HPV病毒检测内容一般分为三类:16、18、其他12型。为何要把16和18单独列为一型呢?
因为它们很特殊!16型是很惊人的一型,患有HPV 16型感染的朋友真的要非常当心了,因为16的特点就是致病性强,速度快,让人猝不及防。
我的数个患者每年都有体检,但1年内就癌变了,所以,尽管目前按照几个权威的国际指南建议,HPV复查的时间最短1年,有的甚至建议2-3年,但我个人建议有HPV16型病毒感染的患者每半年复查1次。
18型的致病特点是发病隐匿,往往藏在宫颈管中,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都有可能漏掉,因此医生在阴道镜以前一定要了解HPV感染的类型,会把探究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颈管内和腺上皮表面。但18型致病就没有16那么凶猛了。
其他12型致病一般会有段过程,每年定期检查绝大多数足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
因此一些朋友问我,是否需要打HPV疫苗?
我的回答是:“当然要打!”
也有朋友纠结于国内大于26岁只能打4价疫苗,想去香港打9价疫苗。
其实不必,因为其实我们最看重的是16和18型,4价足够了,如果要费很大力气、等很多时间才能获得打9价的机会,那么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必要,还是及早打4价。
关于病毒哪里来的,我只能说肯定是传染来的,不是人类自身进化的结果,但是,HPV感染并不是性病。
▽▼▽
做足了思想准备后,我们要步入正题了,年轻的宫颈癌患者该怎么办!
首先,宫颈癌是一个预后不错的肿瘤,因为它暴露在阴道中,可因妇科检查或同房出血早期发现,因此大部分发现时都处于早期(这点和藏在腹腔中的卵巢癌形成鲜明的对比)。
并且随着如今诊疗方法的不断进展,五年生存率(表示基本治愈)可以达到90%,所以不要过度悲伤,人生还有诗和远方。
其次,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治愈呢?
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进行“广泛全子宫切除”。
何为“广泛全子宫切除”呢?“全子宫切除”比较好理解,在阴道和宫颈交界处切下子宫(当然其中有很多精细而讲究的手术步骤就不向你们描述了哈),那么“广泛全子宫切除”就是要在宫颈周围切除宽度3cm的组织,阴道也要切除3cm。这3cm可就造成了很多问题,需要更多精细而讲究的手术步骤就不多提了,需要拨开紧紧贴着宫颈的膀胱、输尿管、肠管并且很容易造成这三个器官也不提了。
更重要的是,会切断细若发丝很难辨认的支配膀胱和直肠的神经,造成术后小便费力,还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尿失禁和大便费力。结果就是,癌症治好了,小便总有点不得劲要伴随终身。
这种术式建立至今已130年了,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Clark教授开创了这一术式,到现在仍被认为是宫颈癌的最佳解决术式。然而巨创和后遗症是治愈癌症的不可回避之代价。
1921年日本的Okabayashi教授开创了保留神经的术式,希望手术切除时留下支配膀胱的神经。这是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思路,然而神经的细若发丝和每个人极大的差异使得支配膀胱的那些神经扑朔迷离,极难确定,而且在手术过程中需尽量避免电凝止血,否则,细弱的神经可能直接就烫死了,也因此,保留神经手术的效果并不确切。
在2018年的第二届欧洲腔镜协会亚太区会议GESEA妇科腔镜手术大赛上,我用保留神经的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术夺得了全国的冠军,最主要也是通过超过日本医生现有的更清晰的精细解剖赢得了欧洲和中国评委的赞赏。
但是,并非每个患者都能够做到最佳的手术效果:肿块大的不能做,整块直接切掉会更加有利于手术的彻底性;太胖的患者不能做,神经血管都被脂肪包绕,可想而知如果被超多的脂肪包裹,神经和血管的精细分解是难以做到的;血管和其他组织弹性不好不能做,血管一拉一拨间就断了,就得电凝止血,精细解剖是万万不可能的了。
那么问题就又来了,怎样才能拥有适合做精细手术的好体质呢?
首先,不能太胖,适中及偏瘦都是可以接受的,平时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至少每天散步是要有的;其次,组织质量怎样才能好呢?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要吃优质的蛋白质,喜吃肉的患者组织质量更好,但爱吃肉又不能吃胖是个技术活。
吃素的患者组织比较脆,我有遇到吃素的病人整个子宫像卤水点的豆腐一样,线缝的时候稍一用力组织就切割断了,血管也轻轻一牵拉就断,所以整个手术过程那叫一个困难,要想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是不大可能的了。想想其实道理也很容易理解,每天吃进去的东西都没有组织和血管强韧所需的原料,它们又怎么长得健康有活力呢?
所以,饮食要多样,动物植物都吃会比较好。
最后,肿块怎样不长得太大呢?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如有性生活,每年要检查宫颈,而且普通的防癌涂片准确率太低, 最好是TCT或LCT,同时配合HPV的检查;如有HPV的感染,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做该做的检查,这样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该做的都做了,就放宽心,不要终日忧虑,每天百度,忧思过重会降低免疫力,免疫力低也会使肿瘤更容易趁虚而入,所以,放宽心对有HPV感染的患者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年轻就患有宫颈癌的患者,其实医生也扼腕叹息,始终在努力寻求更好的治疗策略。
活下去是第一步目标,活下去还最好没有小便费力等后遗症,没有后遗症最好还有生孩子的机会。所以,医生始终在为病人竭尽全力地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经过我们多年的精雕细琢,我们可供迫切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选择的方案有:
1. 宫颈癌的保留子宫的保守术式。
仅扩大切除宫颈部,保留子宫体,留下孕育胎儿的机会,此后结合我院强大的辅助生育技术,获得当妈妈的机会。这个术式要做得干净漂亮不容易,比正常的宫颈癌手术还要难一些。条件是肿瘤不能太大,如果在切缘有残留,最后还是要把子宫切掉;
2. 质子重离子精准放疗。
质子重离子是粒子放疗,不同于普通的光子放疗,优点是可以很精准,对周围器官的损伤很小,但是对肿瘤的杀伤威力很大,也因此我们用于保留子宫的特殊治疗。使用这样一个局部放疗,更重要的是术前做好评估,排除转移,术后密切监测肿瘤的死亡,保护卵巢和子宫内膜的生长,结合辅助生育技术助孕,全孕期的呵护和产程的特殊处理。
总体来讲,质子重离子放疗只是整个环节的一小部分,要达到这一非凡的目的,需要肿瘤专家、放疗专家、宫颈及宫腔镜专家、试管婴儿专家和产科专家的通力合作和系统治疗才能够达到。
写在最后:
我们深知生育能力对一个女性一生的重要性,所以愿意殚精竭虑地接力一样地为一个患者做好一件事情,
但同时也要患者思路清晰、意志坚定,否则,医生们的努力都会半途而废,患者自然最后回归普通结果。不过,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质子重离子和辅助生育(可白话为“试管婴儿”)都比较贵,前者大概三十多万,后者十万左右可能是需要的。
综上,宫颈癌不可怕,治疗还是要好好规划,未来还有无穷的美好,胜利总是属于有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理解能力、拥有和医生携手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积极心态的患者。
大阴唇长了几个小米粒是怎么回事?
大阴唇长了几个小米粒是怎么回事
大阴唇长了几个小米粒可能是皮脂腺异位症、假性湿疣、尖锐湿疣等。
皮脂腺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表现为淡黄色的、针头大小、孤立或群集的小丘疹。常见于唇、口腔黏膜和外阴的异位性皮脂腺组织。 假性湿疣是一种良性乳头瘤,发病机制不清,多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异。常发生在女性小阴唇内侧及阴道前庭,为群集白色或淡红色鱼子大小的光滑丘疹,无自觉症状。3.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鳞状上皮疣状增生的病变。主要经性接触传播,病变开始为散在或呈簇状增生的粉色或白色小乳头状疣,细而柔软呈指样突起。病变多发生在性交易受损部位,如阴唇后联合、小阴唇内侧、阴道前庭、尿道口,也可累及阴道和子宫颈等部位。
大阴唇长了几个小米粒应及时就诊,请医生明确诊断。
本内容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 韩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什么是食用菌地碗菌病?
地碗菌,又称圆木耳病、假木耳等,其病原菌是疣孢褐地碗菌,属子囊菌类病害。
发生规律:中温、潮湿条件下,该病菌几乎可危害所有食用菌,但以覆土栽培品种为重。其病菌可长期存活于土壤及有机物上,其孢子可随覆土材料、原料及气流等进人菇棚,温度稳定在15°C以上、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尤其菇床边角发生后不予处理,其弹射的孢子可继续形成危害,从而危害生产。
怎样识别毒蘑菇?
雨后草地野菇生 当心有毒莫贪吃
近日,南沙蕉门河畔发现疑似铅绿褶菇。广报全媒体记者 周洁莹 通讯员 戴秋菊 卢兆强 摄假褐云斑鹅膏具有急性肾衰竭毒性。日本红菇具有胃肠炎毒性。
“夏季防毒指南”之毒蘑菇篇夏季雨后,广州不少草地上出现了一种白色的蘑菇,看起来与食用的蘑菇很像,因而成为一些市民的“美食”。然而腹泻接踵而来。事实上,这可能是广东最常见的毒蘑菇——铅绿褶菇。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00~2017年广东毒蘑菇中毒人数442人,其中铅绿褶菇引起中毒事件就多达139起,149人因此中毒。
进入夏季,毒蘑菇也进入生长高峰期,除草地上发现的铅绿褶菇外,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邓旺秋团队近期还在白云山上发现了拟灰花纹鹅膏、异味鹅膏等毒蘑菇,今年广州也已出现因误食蘑菇中毒事件。
古巴光盖伞具有神经毒性。
铅绿褶菇: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蘑菇随着越来越多公园设立“毒蘑菇”警示牌,广州误食毒蘑菇的事件已大大减少,但仍有误食中毒事件的发生。
“前一段时间,又有市民在白云山采食野蘑菇中毒,误食的蘑菇没有样品送检,我们估计是一种毒鹅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告诉记者,经医院救治后,该病人病情已明显好转。经李泰辉、邓旺秋团队统计,广州去年发生了11宗蘑菇中毒事件,主要是由铅绿褶菇和有毒的牛肝菌、近江粉褶蕈引起。
随着夏季的到来,广东的毒蘑菇也进入生长季节。邓旺秋团队今年多次走访白云山,发现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毒蘑菇为拟灰花纹鹅膏和异味鹅膏,而市民平时在公园草地上见得最多的则是铅绿褶菇。
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就是铅绿褶菇。据团队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17年,广东毒蘑菇中毒的442人中有139起共149人因食用铅绿褶菇中毒,所幸无人死亡。
白毒伞菇:广东致人死亡最多的剧毒蘑菇相比“臭名昭著”的致命白毒伞,误食铅绿褶菇的后果没有那么可怕,但发病却非常快,最短仅需几分钟。“误食铅绿褶菇后短则数分钟发病,多数在10分钟到两三小时内发病,个别可能延后至6小时发病。发病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反复排水样便,呕吐胃内容物,并可出现头晕、乏力,重者因严重脱水出现尿少、皮肤干燥、精神疲乏,面色苍白,甚至虚脱,严重者血压下降、意识不清。”邓旺秋说。而这正是人们印象中大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铅绿褶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会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
白毒伞是致命的剧毒蘑菇。
如果误食拟灰花纹鹅膏和异味鹅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拟灰花纹鹅膏,剧毒,肝脏损害型,毒性类似致命白毒伞。”邓旺秋表示,异味鹅膏则会引发急性肾衰竭。毒性类似致命白毒伞意味着什么?李泰辉、邓旺秋团队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广东仅致命白毒伞就引起中毒98人,死亡42人,其死亡人数占广东毒菇中毒总死亡人数的66%,是广东毒蘑菇种类中致人死亡最多的剧毒蘑菇。
拟灰花纹鹅膏有剧毒,易造成肝脏受损。异味鹅膏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误食毒蘑菇不仅因为贪吃 还有盲目自信为何多年宣传毒蘑菇的危害,仍有人误食毒蘑菇?省微生物研究所编印的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中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的种类以及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专家要借助显微镜等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很容易误食。近年来在广东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的患者中,大多数都说曾吃过“同样”的蘑菇没有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
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引起后两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种: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食用者一次食用过多,肠胃不适应;野生菌没有熟透易引发不适,部分野生菌未熟透时会带有一定的毒性,而在吃火锅时较容易出现未熟透的情况。
另外,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毒菌和食用菌也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广东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据调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说他们认为“毒蘑菇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蘑菇,结果还是中毒了。
究竟如何辨识毒蘑菇?“不吃鹅膏菌就能减少10~30%的蘑菇中毒事件和90%以上的致死事件。要做到不吃不认识的、不确定的、混杂的、‘像我老家那种的’、不吃当地人不吃的蘑菇,基本上就能达到零风险。此外,最好不要食用混杂的野生菌。”李泰辉称。
毒蘑菇一定是花花绿绿的?有误解!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真相: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
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真相: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真相: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4.“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真相: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真相: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有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粉褶蕈就很毒。
铅绿褶菇担子果大,白色。菌盖直径5~25 cm,半球形、扁半球形,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后期近平展。它于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长,在广州及广东其他较高温多草的地方出现。
铅绿褶菇
中毒怎么办?配合医生治疗提防“假愈期”误食了毒蘑菇怎么办?李泰辉团队建议: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无论哪一类型的毒蘑菇中毒,都应及早处理,同时尽快与有关医院与卫生防疫部门(如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事发当地医院等)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治疗。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样本,送有关部门 (如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订合适治疗方案。
蘑菇中毒的机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体质,医生常常要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患者应耐心听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大意,特别不要把“假愈期”误认为痊愈而中断治疗。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 秦松
疣最简单的去除方法有哪些?
疣最简单的去除方法有哪些
疣最简单的去除方法是由医生明确诊断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疣包括扁平疣、寻常疣、老年疣、尖锐湿疣、假性尖锐湿疣等,扁平疣、寻常疣、老年疣、等主要生长于面部,尖锐湿疣、假性尖锐湿疣生长于外生殖器和肛周,其治疗方式有所不同。
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等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导致的良性赘生物,治疗方法比较相近,包括外用药物、电灼、激光、冷冻、微波切除等治疗。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软膏、5-氟尿嘧啶软膏、水杨酸等。具体的治疗方式需要医生根据病情选择。
老年疣一般无需治疗,如有需求可通过激光、冷冻治疗;如果有瘙痒或炎症,则要手术切除并进行活检。
假性尖锐湿疣多无需治疗。
疣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付兰芹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