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胰腺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在正常情况下,胰液在其腺体组织中含有无活性的胰酶原。胰液沿胰腺管道不断地经胆总管奥狄氏括约肌流入十二指肠,由于十二指肠内有胆汁存在,加上十二指肠壁黏膜分泌一种肠激酶,在二者的作用下,胰酶原开始转变成活性很强的消化酶。如果流出道受阻,排泄不畅,即可引起胰腺炎。当奥狄氏括约肌痉挛或胆管内压力升高,如结石、肿瘤阻塞,胆汁会反流入胰管并进入胰腺组织,此时,胆汁内所含的卵磷脂被胰液内所含的卵磷脂酶A分解为溶血卵磷脂,可对胰腺产生毒害作用。或者胆道感染时,细菌可释放出激酶将胰酶激活,同样可变成能损害和溶解胰腺组织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将胰液中所含的胰酶原转化成胰蛋白酶,此酶消化活性强,渗透入胰腺组织引起自身消化,亦可引起胰腺炎。1.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消化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胰腺呈水肿、出血及坏死。发病原因多见以下:(1)胆道系统疾病 胆管炎症、结石、寄生虫、水肿、痉挛等病变使壶腹部发生梗阻,胆汁通过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原,从而引起胰腺炎。(2)酗酒和暴饮暴食 酗酒和暴饮暴食使得胰液分泌旺盛,而胰管引流不畅,造成胰液在胰胆管系统的压力增高,致使高浓度的蛋白酶排泄障碍,最后导致胰腺泡破裂而发病。(3)手术与损伤 胃、胆道等腹腔手术挤压到胰腺,或造成胰胆管压力过高。(4)感染 很多传染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症状多不明显。如蛔虫进入胆管或胰管,可带入细菌,能使胰酶激活引起胰腺炎症。(5)高脂血症及高钙血症高脂血症,脂肪栓塞胰腺血管造成局部缺血,毛细血管扩张,损害血管壁,导致胰液排泄困难;结石可阻塞胰管,引起胰腺炎。2.慢性胰腺炎由于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造成的一种胰腺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临床表现1.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多有暴饮暴食或胆道疾病史。急性胰腺炎可分为普通型和出血坏死型。出血坏死型较少见,但病情严重,死亡率高。(1)休克患者常出现休克症状如苍白、冷汗、脉细、血压下降等,引起休克的原因可有多种,如由于胰液外溢,刺激腹膜引起剧烈疼痛;胰腺组织及腹腔内出血;组织坏死,蛋白质分解引起的机体中毒等。休克严重者抢救不及时可以致死。(2)腹痛 腹痛常位于中上腹部,有时向腰背部呈束带状放射,弯腰或前倾坐位可减轻;常突然发作于大量饮酒或饱餐后,程度不一,轻者为钝痛,重者多呈持续性绞痛。(3)恶心、呕吐 多数患者起病即呕吐胃内容物,甚至呕吐胆汁,吐后腹痛并不缓解。(4)发热 多数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5)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频繁呕吐者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胰腺炎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血糖升高、低血钾、低血镁。2.慢性胰腺炎(1)腹痛 多位于上腹部,弥散,可放射至背部、两肋,坐起或前倾有所缓解。(2)胰腺功能不全 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纳差、厌油、消瘦、脂肪泻等;半数患者因为内分泌功能障碍发生糖尿病。(3)体征 轻度慢性胰腺炎很少有阳性体征,部分病例有上腹轻度压痛;晚期慢性胰腺炎因脂肪泻可有营养不良的表现;若急性发作,则可出现中至重度的上腹压痛。并发症轻症急性胰腺炎极少有并发症发生,而重症急性胰腺炎则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脏器功能衰竭,病情中可继发腹腔、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感染扩散可引起败血症。少数可演变为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它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假性囊肿的形成及十二指肠、共同通道的机械性梗阻。胆囊癌的早期征兆是什么?
胆囊癌是原发于胆囊的的恶性肿瘤,可以生长于胆囊的底部、体部、颈部还有胆囊管。胆囊癌的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亚洲人群的胆囊癌发病趋势却明显上升。胆囊癌在所有胆道疾病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但是其恶性程度很高,预后极差,5年的总体生存率不到5%。对比一下,可能大家就会更有概念了,有不少人都听说过胰腺癌,甚至把它称为“癌中之王”,但很多胆胰外科的医生都会告诉你,胆囊癌是比胰腺癌更“糟糕”的疾病!
那么,这么可怕的疾病,大家当然都希望离它远远的。平时,应该怎样注意呢?身体在出现哪些症状或征兆时,应该警惕胆囊癌的风险呢?
胆囊癌与其他常见的一些胆道疾病(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等)相比,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征的临床表现或体征。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于:胆绞痛、右上腹的不适、食欲下降、黄疸等。但是,这些症状往往在胆道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等疾病中也会出现,所以,很难仅仅通过症状就去怀疑胆囊癌。并且,胆囊癌在早期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症状,而等到症状已经出现时,一般都已进入中晚期,这时候,预后已经不会太好了。
因此,想仅仅依靠临床症状来识别早期的胆囊癌,这个是比较困难的!
识别并管理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或有助于预防和早期识别胆囊癌并没有特征性的症状,但是,临床观察却总结出了不少引起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如果能够及时的识别并且处理这些危险因素,一方面有可能降低胆囊癌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起高危人群对胆囊癌的警惕和早期筛查。
胆囊癌确定的几项危险因素:
胆囊结石:根据统计,胆囊癌的患者超过80%既往存在胆囊结石的问题。胆囊结石的大小和数量都与胆囊癌的风险呈正相关;而在结石成分上,胆固醇结石以及混合型结石的胆囊癌发生风险更高;胆囊息肉:根据临床经验,直径超过1cm的胆囊息肉、生长速度快的胆囊息肉、同时合并胆结石或胆囊炎的胆囊息肉、腺瘤样胆囊息肉,这些都是高恶变风险的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尤其是长期的炎症,导致胆囊出现胆囊壁钙化改变的,癌变风险增高;曾进行过“取石保胆”手术,但结石形成风险或胆囊炎尚未消除的人群,患癌的风险也高。除了上面这些确定的胆囊癌危险因素,还有一些是有可能增加胆囊癌风险的因素,比如,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囊腺肌症、胆道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肥胖与糖尿病、吸烟以及遗传等。
上述的这些危险因素越多,表现越明显,往往应该警惕胆囊癌的患病风险!对于很多危险因素,其实可以通过及早的治疗和医疗干预,来降低甚至避免胆囊癌的发生。
高危人群,医学筛查手段对于存在胆囊癌风险的高危人群,除了干预风险因素以外,定期进行体检筛查是早期发现胆囊癌征象的有效手段:
一般来说,胆囊超声检查是最基本的筛查以及定期随访的手段,对于存在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的人群,都应该定期做胆囊超声;肿瘤标志物方面,与胆囊癌相关的,主要看CA19-9以及癌胚抗原;CT与磁共振是比超声更进一步的检查方式,尤其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胰胆管解剖关系,显示胆管梗阻的情况。一般,为了更清楚地评估胆囊病变,CT或磁共振都建议做增强检查;PET/CT或PET/MR:PET检查被证明可以发现胆囊癌的早期病变,能够识别出直径1cm以内的转移病灶和淋巴结。总结一下,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通过症状和体征想早期识别胆囊癌,不太现实。只有通过及早识别并管理胆囊癌的风险因素,并定期开展体检筛查,才能够帮助预防或早期识别胆囊癌。
好的,关注“家有好医赵博士”,请把这些医学小知识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
胆囊癌早期症状?
胆囊癌早期症状
胆囊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早期诊断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差等,晚期可有腹部肿块和进行性黄疸、消瘦等。
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和胆囊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大多为右上腹隐痛,并且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胆囊炎并存。由于早期症状常不明显,故应重视胆囊出现的不适症状,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有胆囊结石、胆囊炎、息肉者,如果常有胆囊区不适或疼痛,应及时进行定期超声检查,及早发现胆囊癌变。手术切除是胆囊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无法切除时应考虑姑息治疗,通常胆囊癌的放、化疗效果有限。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李晓林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急性胆囊炎什么症状?
急性胆囊炎多数考虑是里面有一些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刺激以后引起的,所以容易出现一些右上腹部疼痛剧烈或者有恶心呕吐等各种症状,跟吃了一些油腻的食物也有比较大的关系。最好是要到医院注意复查,目前也可以服用消炎利胆的药物,具体用药请遵医嘱,而且饮食方面要尽量忌口。
胆囊炎能自愈吗?
有些到过医院去就诊的朋友肯定会发现医生在病历本上写到的体格检查情况,医生的书写方法不一,整齐也好,潦草越好,但是有一点你仔细看,就会看到,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写到M氏症。
这个M氏症是什么呢?
它是Murphy's征的简写,也称墨菲氏征,临床上常用这个体征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疼痛明显,慢性胆囊炎疼痛轻一些,也可能完全不疼。
简单了解胆囊炎胆囊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在肝脏的下缘,是一个囊状结构,可以储存和浓缩胆汁,当进食时,就会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当急性胆囊炎发作的时候,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发烧、恶心、黄疸等症状。胆囊炎的疼痛部位一般是右上腹,右侧肋骨下缘,有时疼痛会向右侧肩背部放射。
检查方法是患者平卧床上,医生站在患者右侧,将左手拇指放在胆囊部位,其余四肢放在右胸前下方,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动作,吸气时肝脏下移,发炎的胆囊与拇指接触,患者如果感觉疼痛就会突然屏气,就可以说明墨菲氏征阳性,这是诊断胆囊炎时必须进行的一个查体动作。
胆囊炎出现的原因胆囊结石是最容易导致急性胆囊炎的一个原因,通常是由于胆结石突然出现梗阻或者嵌顿到胆囊管上出现的剧烈疼痛,在以前寄生虫病流行的时候,寄生虫及其代谢物也可能出现梗阻的症状,胆囊管扭转、肿瘤、细菌感染也是胆囊炎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近年由于肥胖人群的增加,血脂升高,也是胆结石多发的一个因素。
我的一个朋友的亲戚,280多斤的体重,每年都要犯几次胆囊炎,每次发病都是在餐后,当找我的电话响起来的时候,我看看时间就可以判断他找我是不是因为胆囊炎又犯了。
每次发病他都会问我,我这胆囊炎能治好吗?
其实他已经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了,每次发作的时候长短不一,轻重不等,有时忍忍就好了,忍不了的就要到医院输几天液,挨几天饿,疼的时候下决心减肥好做手术,把石头取出来,不疼的时候又随便吃喝,眼看着体重逐渐升高。
他这种情况,胆囊炎肯定是不能自愈的。
胆囊炎的症状和治疗情况胆囊炎分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病变时会疼痛特别剧烈,出现发烧、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这些起病比较急,进展比较快,属于急腹症范畴,那种疼痛为刀绞样痛,一般是很难耐受的,需要尽快到医院来处理。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相对比较轻微,有时会出现疼痛的情况,但有些人会单纯表现为腹胀,进食后不舒服,食欲不好、恶心等症状。在查体中心,有时会看到有些查体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也会发现一些慢性胆囊炎的表现,但是他们却没有任何症状。
可以自愈的胆囊炎存在吗?这些人群可能就是自己认为我胆囊炎已经自愈的情况。这时只是症状轻微,但是胆囊的形态基本已经发现了异常,可以表现为多发的胆结石,胆囊壁增厚等炎性表现。
这些症状轻微的慢性胆囊炎,在患者看来,可能认为没有症状就是治愈,但是对于医生来说,还是会劝你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因为存在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如果暴饮暴食,油腻的食物进食过多等因素就会诱发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成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这种症状和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危及情况是一样的,非常危险,甚至出现急性胆囊穿孔,诱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而危及生命。
慢性胆囊炎如何才能自愈对于慢性胆囊炎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预防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我存在慢性胆囊炎,但是我没有任何症状,就不需要特殊注意,那么你可能就会离急性发作不远了。
慢性胆囊炎的患者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减肥、低脂饮食、不要抽烟、饮酒,坚持锻炼,减重,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
胆结石形成原因
因为胆囊结石是胆囊炎的主要的发病因素,而胆囊结石的成分根据成分分析认为胆固醇结晶更为多见。
缺乏运动:有些人运动和体力劳动少,胆囊肌肉的收缩能力也会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形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就容易形成胆结石。
不吃早餐: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出现胆囊炎。坚持吃早餐,胆汁流出,就可以降低一夜储存胆汁的粘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风险。
高脂、高糖饮食:肥胖者爱吃高脂、高糖的饮品或者零食,这些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胆结石,避免胆囊炎的出现
胆结石治疗办法
结石数量不多,患者无疼痛和胆囊炎情况,可以在以上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定期进行胆囊的观察,如果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则要积极治疗,如口服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等进行治疗。
如果经检查存在胆结石数量比较多,胆囊壁增厚比较明显的情况,医生一般都会建议还是要进行积极的治疗来防止急性胆囊炎的出现。
治疗方法一般采取外科手术切除胆囊的治疗。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我们也能够保留胆囊,如果胆囊功能正常。
在肝胆外科的早期,没有进行保胆取石的技术、设备,因此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直接切除胆囊的治疗。但是存在即合理,任何脏器存在总是有它的道理的,胆囊切除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提高肝总管解释的发病率,会造成十二指肠也和胃液的反流,对胃粘膜、消化腺会造成损害。
现在采取的微创保胆手术,体表创伤比较小,内镜下直视进行,能够提高胆囊结石的成功率,基本不伤害人体的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胆囊内结石的残留,减低结石的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胆囊炎不能自愈,需要尽快处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很多急性发作是在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出现的。慢性胆囊炎有自愈或者长期保持的可能。胆结石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导致胆囊炎的原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胆结石的发生。因此预防结石的发生非常重要。如果反复发生急性胆囊炎,可以采取微创保胆手术进行治疗。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有帮助请点赞,有疑问请留言,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