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穴位打通全身气血,凤凰戏水的决穴处?
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并不存在凤凰戏水的所谓“决穴处”。凤凰戏水是一种古代舞蹈,以凤凰戏水为名,舞蹈动作有模拟凤凰游泳之意,而并非有所谓的“决穴处”。舞蹈中有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提高舞者的舞蹈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比如说舞者的身体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表情的生动性等等。对于想要学习凤凰戏水舞蹈的人来说,这些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是需要掌握的。同时学习舞蹈还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提高,才能真正掌握舞蹈的精髓并在表演中展现出来。
能治百病的万能穴位?
能治百病的万能穴位,是真的吗
没有能治百病的万能穴位。穴位即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可通过针灸、推拿、点按、艾灸等方式刺激相应的经络点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长按揉穴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通经络、防病保健的作用。
但并不存在能治百病的万能穴位,在中医里,每个穴位都有各自的功能,根据症状或疾病的不同,所对应的穴位也不同。需要结合证候辨证施治,并不是单一的刺激某一穴位就能治疗疾病的。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切勿自行针灸治疗。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穴位到底是什么?
朝鲜曾经有一名研究人员声称找到经络穴位,导致日本派出二十多人前去寻找答案,最后这名研究员迫于压力死了也没给出答案,中国曾提出研究,但十二人的小组中有十一人反对,但最后还是拔出1500万经费由上海复旦大学一名教授牵头研究,他们通过CT对活人和死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当針刺穴位时在活人其他地方似网状,而所刺穴位地方会产生向支流一样的沟,而死人没有,这条沟把相邻穴位进行联通。同时还发现,如针刺足三里,在胃里面会迅速发生抑制胃酸的化学反应。这个现象基本说明了经穴的存在和作用。
推拿常见的手法有哪些?
推拿常见的手法包括揉、捏、按、推、拍、摇等。
其中揉是指用手指或掌根对肌肉进行轮转式的摩擦;捏是用手指或指关节对肌肉进行摳拉式的操作;按则是指手掌或手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持续而有节奏的压力;推是指用手掌、掌根或手指对肌肉进行推法,常用于肩颈部位;拍则是用手掌或手指快速而有力地拍打身体表面;摇则是用双手对身体进行左右或前后轻轻摇晃的方式。
推拿按摩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滚法、擦法、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摇法、搓法、抹法、捏法、捻法、点法、拍法、击法、拨法、抖法、振法、拔伸法。
1.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着力,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力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2.㨰法:以手背部小指侧着力,通过前臂的旋转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使着力部在治疗部位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3.擦法:用指、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做较快速的往返直线运动,使之摩擦生热。
4.推法:以指、掌、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做单方向直线运动。
5.拿法:以拇指和其余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
6.按法:以指或掌着力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
7.摩法:用指或掌在患者体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轻抚摩动。
8.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罗纹面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体表治疗部位上,带动皮肤、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和缓的环旋动作。
9.摇法: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
10.搓法:以双手夹持肢体或以单手、双手着力于治疗部位,做快速地交替运动或往返运动。
11.抹法:用拇指罗纹面或掌面在治疗部位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曲线的移动。
12.捏法: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相对性挤压。
13.捻法:用拇指、示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往返有节律搓揉的手法。
14.点法:医师以指端或关节突起部点按治疗部位。
具有抵御外邪灌注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的穴位有哪些?
十五络脉为大络,有统属全身浮络、孙络、血络以渗灌血液、营养周身、贯通气血营卫的作用。
《灵枢·本脏》记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循行于经脉中的营卫气血正是通过络脉布散浮络、孙络而温养、濡润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五络脉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脾之大络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络”有散布、联络之意。十二经脉的络穴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任脉的络穴鸠尾穴位于上腹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协部。
络穴共有十五个,具有抵御外邪、渗灌气血、调节营卫、平衡阴阳、联络脏腑、沟通表里的作用。
十五络穴分别有那些穴位,位于什么位置,有什么具体作用。人体有十五个“络穴”,常用于治疗脏腑的慢性疾患,为了方便记忆,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十五络穴歌。
【十五络穴趣味歌诀】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
督脉长强任鸠尾,公孙脾络大包同。
1、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穴
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位于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单取穴:两手虎口相交,食指尖端接触的桡骨桡侧缘的凹陷处,即为此穴。
手太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列缺,起于腕后桡侧的筋骨缝中,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
它的病变,实证为手部腕侧锐骨和掌中发热,虚证为哈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此穴。
列缺穴在距腕一寸半处,别行于手阳明经。
2、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
手厥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内关,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络脉别行手少阳经。
络脉沿着手厥阴心包经本经上系于心包,连络于心系。
它的病变,实证为心痛,虚证为头项强,可取此穴。
3、手太阳小肠经络穴﹣﹣支正
手太阳经的别行络脉,穴名支正,位于腕上五寸处,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
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肩髃穴部。
它的病变,实证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活动,虚证为皮肤上生赘疣、小的像手指上的痂疥,可取此穴。
4、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
手阳明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偏历,距腕三寸,别行于手太阴肺经。
它的别出分支,向上沿臂部,经肩髃穴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齿中,再别出分支,上行入耳中,合于该部所聚的主脉。
它的病变,实证为龋齿、耳聋,虚证为牙齿寒冷酸楚、内闭阻隔,可取此穴。
5、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外关
手少阳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外关,距腕二寸,向外绕行臂部,上行注于胸中,别行合于手厥阴心包经。
它的病变,实证为肘部拘挛,虚证为肘部弛缓不收,可取此穴。
6、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飞扬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行络脉,穴名飞扬,距外踝七寸,别行于足少阴肾经。
它的病变,实证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虚证为鼻中流涕出血,可取此穴。
7、手少阴心经络穴--通里
手少阴心经的别行络脉,穴名通里,距腕一寸,别而上行,沿本经入于心中,系于舌根,会属于目系。
其病变实证为胸中支满阻隔,虚证为不能言语,可取此穴。
按揉通里穴对心悸心痛、目眩头痛有作用。
8、足少阳胆经络穴﹣﹣光明
足少阳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光明,距外踝五寸,别行于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背。
它的病变实证为足胫厥冷,虚证为足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可取此穴治疗。
9、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
足阳明胃经的别行络脉,穴名丰隆,距外踝八寸,别行于足太阴脾经。
它的别出分支,沿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项部,会合各经之气,向下络于咽喉。
它的病变是气上逆就患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
实证为狂癫之疾,虚证为足缓不收,胫部肌肉萎缩,可取此穴。
10、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
足太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别行于足阳明经。
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其气上逆则为霍乱,实证为肠中剧痛,虚证为鼓胀之疾,可取此穴。
11、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
足少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大钟,在内踝后面,绕过足跟而别行于足太阳膀胱经。
它的别出分支,与足少阴本经并行向上而至于心包下,向外贯穿腰脊。
它的病变,气上逆则为烦闷,实证为小便不利,虚证为腰痛。可取此穴。
12、足厥阴肝经络穴﹣-﹣蠡沟
足厥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蠡沟,距内踝五寸,别行于足少阳经。
它的别出分支,经过胫部上至睾丸,终结于阴茎。
其病症,气上逆就睾丸肿大,突患疝气。实证为阴茎挺长,虚证为阴部暴痒,可取此穴。
13、任脉络穴﹣﹣鸠尾
任脉的别行络脉,穴名鸠尾穴,在剑突下面,散布于腹中。
它的病变,实证为腹部皮肤疼痛,虚证为腹部皮肤瘙痒,可取此穴。
14、督脉络穴﹣﹣长强
督脉的别行经脉,穴名长强,依着脊骨上行项部,散布于头上,再向下到两肩胛之间分左右别行于足太阳经,入而贯穿于脊骨中。
其病变,实证为脊柱强直而难于俯仰,虚证为头重难支而从身体的高处摇摆不定,此皆挟脊之脉有病,可取此穴。
15、脾之大络﹣﹣大包
脾的大络,穴名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散布于胸胁部。
其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疼,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此一络脉象网罗样绕络全身,如现血瘀,可取此穴。
注:本文为家庭健康知识参考和科普知识,不作为治疗依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并科学治疗,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声明:文本所用的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和文献,仅作医学知识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