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茶饮,什么季节的茶最好?
春鲜、夏涩、秋香各有千秋。
我国的产茶量大,茶区分布广泛,采摘一般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地区所产的茶都有不同的采摘规则。一般来说,按滋味划分品级,春茶最佳,秋冬茶次之,夏茶最末。每个季节茶的滋味香气特点因气候环境各有不同。
开春,经过整个寒冬的酝酿,茶树带着它沉淀已久的养分随着万物一起睁开惺忪睡眼。这个季节萌发的茶叶拥有一年中最蓬勃的生机,尤其是清明前后的头春茶,品上一口,感觉整个春天就在嘴里。
春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鲜爽度、饱满度和协调度都极高。各大茶类的名优茶几乎被整个春天承包了,不论是绿茶、红茶还是普洱都在追求头春。
夏天的季风带来了丰富的雨水,它们是最好的催生剂,茶叶为此疯长。但雨水洗刷掉了茶叶大半的滋味,对比春茶来说,夏茶入口苦涩,所蕴含的滋味不够醇厚,汤水落了下乘。
于是,夏茶便用来制作奶茶、袋泡茶、普通花茶茶坯、劳保茶及消暑茶这些大宗茶。
初秋到中秋被称为“小阳春”。秋日有着和煦的阳光和适量的雨水,茶叶在此时此刻会拼命吸收养分,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茶叶肥厚、漂亮,香气厚重。
一般来说,它的品级会好于夏茶。虽然汤水的细腻度、鲜爽度不及春茶,但香气悠远突出,入口扎实厚重。
也有一些茶叶喜欢遗世而独立,如不染凡尘的隐士一般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每年立冬前后,赶在雪前它们会伸出嫩芽窥探一番。此时采摘下来的被称为“冬片”,但又因为其特殊的地形和环境,“冬片”独有一种高山的冷韵,产量稀少。如台湾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冻顶乌龙,所出产的冬片滋味醇厚。
福州局部40℃?
真正热也热的是穷人,冷也冷的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下基层的干部,高空作业,建筑工地的农民工。
农人防暑降温:哪儿凉快哪儿呆着!高温天气莫往农田农地里跑,想生产防暑两不误,天蒙蒙亮,趁凉快,早起干两三个小时,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天的活,就在太阳未升起时己干完。待到屋外温度增高,躲到大树下,躺在竹床凉椅上呆着,三五群群,谈天说地,讲人生,划宏图。
下午夕阳西下凉风吹,驼着锄头去放水浇地,玩玩打打的,也能收个安逸工。
再说精准扶贫,下基层的干部,这大热天的,辛苦啦!能早起走访的地方,尽量赶早去,路上热,没人跟你递矿泉水。困难户的情况就象狮子头上的瘋,明摆在那里,穷得透心凉。除了带去公家的关心,还得掏干净私人的腰包,为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置办一些柴米油盐。
避暑山庄是风云人物防暑降温的首选。做候鸟,哪里不热不冷去哪里。手里有钱,身体有闲,完全可以逃离福州40℃的高温天气。
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们,防暑降温的工作,由单位统一安排,不着慌。路上注意高温防暑中暑,不争分夺秒,安全第一。
40℃高温天气,高空作业和室外施工的建筑工人,最高避开高温天气,早,晚作业,中午到下午休息。多喝温水,绿豆汤,有条件的呆在空调房子,不能呆在空调房里的人,到阴凉通风处,架一电风扇吹吹也行,就是别拿命来赌天气,人在艳阳高照下,身体扛不住热,当心中暑,注意防护。
居家防暑降温的最佳方法是:正午减少外出,外出回来,热人莫渴冰水。呆空调房里,多喝温开水,常备绿豆汤,酸梅汤,没事别往外面跑,备足生活物资和日用品。
现将一防暑汤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在家煮汤,为家人防署降温。
用料:百合10克、莲子肉10克、银耳10克;绿豆45克、冰糖或蜂蜜适量。
将百合,莲子,银耳,绿豆清洗干净,用温水浸泡半个小时后再炖至烂熟后加冰糖或蜂蜜即可。
小满的时候如何养生呢?
小满最大的养生功课就是祛湿气,健脾祛湿。
1. 自我检测是否湿气重的小技巧
(1) 身体发黏,比如汗液比较黏,运动后出汗味道比较重,汗比较黏
(2)手脚心在运动中爱出汗,这也是湿气的一种表现
(3)小便偏黄,大便会粘马桶
(4)早起肿眼泡,或者容易浮肿
(5)易患内在炎症或皮肤湿疹
2. 饮食法—菜篮子里的祛湿秘方
多吃这些食物:洋葱、薏米、南瓜、水芹、玉米、冬瓜、扁豆、鲫鱼、马齿苋
3. 祛湿健脾三个小秘方
(1)祛湿大法宝
中医把冬瓜称为“祛湿大元宝”,它是蔬果里的祛湿头号专家。能利水、消肿、还能清热,既是美容佳品,又是减肥圣药。每天一段山药+半斤冬瓜熬汤,祛湿的“黄金搭档”。
(2)陈皮糙米茶
材料:糙米100g, 陈皮若干
用干锅小火将糙米炒至焦香,放凉以后备用。每次2勺糙米➕5g陈皮泡水喝
可以健脾开胃,还可以祛湿。而且香喷喷的很好喝,少见的好喝又能有效祛湿的小茶饮。
(3)祛湿红豆沙
50克薏米,100克红豆,10克陈皮,冰糖适量
薏米提前一天晚上泡上,第2天加入红豆,加水加陈皮和适量冰糖,煮到薏米糯软,健脾祛湿红豆沙就完成了。
4. 经络法-祛湿健脾
(1)每天推一推揉一揉脾经,排湿的“管道”就通了
(2)从三阴交向上推到阴陵泉,反复把痛点推开。
注意:经络法生理期和孕妈妈不用。尤其是三阴交穴位切记不在此特殊时期按揉!!
5. 瑜伽法-祛湿健脾灭妇科炎症
蝴蝶式/束角式
二十四节气喝茶口诀?
提起“二十四节气”,最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那首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气候的变化,春干秋燥,夏暑冬寒,影响着农事的安排,与茶饮健康亦是密切相关,从春茶到秋茶,不同节气赋予它们各自的滋味和使命。
一杯时令好茶,可让身体跟上自然变化的节拍,打开茶饮健康的密码。
壹·立春
宜饮:茉莉花茶
立春,春季之始,此时天地阳气生发,与肝相应,人易暴怒、易感忧郁,而一杯暖暖的茉莉花茶,可安定情绪,舒缓神经。
贰·雨水
宜饮:柑普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此时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故名雨水。多雨的初春,乍暖还寒,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柑普健脾行气,最是适宜。
叁·惊蛰
宜饮:白牡丹
这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居的动物,故得名惊蛰。惊蛰时节阳气升发,气温明显升高。因暖生燥,惊蛰时节应保持心平气和,忌妄动肝火,白牡丹清肝明目、镇定降压。
肆·春分
宜饮:普洱生茶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昼与夜几乎等分,并正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依据道法自然的养生传统,人在此时需保持阴阳平衡,而有年份的普洱生茶,经历时间沉淀,茶性自然转化,渐温和。
伍·清明
宜饮:白毫银针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适宜性味清凉的饮食,以便柔肝养肺,增强体质。一杯白毫银针,味温性凉,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湿退热之功,最是应时佳品。
陆·谷雨
宜饮:洞庭碧螺春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一杯时令的洞庭碧螺春,有丰富的氨基酸,提升体质。
柒·立夏
宜饮:黄山毛峰
立夏,夏季的开始,此时百般红紫,万物繁茂。中医认为,暑易入心,而当令的黄山毛峰,滋味甘醇,强心养神,来自山野的新鲜气息,能助你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
捌·小满
宜饮:太平猴魁
小满,夏熟谷物籽粒开始饱满。时至于此,降雨增多变大,要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泡饮一杯的太平猴魁,雨季里添一份快慰。
玖·芒种
宜饮:越乡龙井
芒种是收种带“芒”植物的季节,麦子熟了,而稻田则到了播种时节。仲夏五月,湿气开始蒸腾而闷热,故而饮食应清淡,悠然泡一杯越乡龙井,清淡适宜,调养精神。
拾·夏至
宜饮:安化天尖
夏至,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时节应多食苦味食物,宜清补。安化天尖,甘润淳厚,生津不断。
拾壹·小暑
宜饮:菊花茶
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需劳逸结合,保护阳气,大碗冲泡菊花茶,散风去热。
拾贰·大暑
宜饮:蒙顶黄芽
大暑,极热之大者,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到来。高温酷热,需补脾健胃,蒙顶黄芽,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等,对脾胃最有好处。
拾叁·立秋
宜饮:恩施玉露
立秋,暑去凉来,秋季由此而始,却仍有“秋老虎”的酷热余威。立秋时节气候干燥,适宜品饮恩施玉露,茶味鲜爽,生津润燥。
拾肆·处暑
宜饮:祁门红茶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新秋已觉凉生。但夏秋之交气候变化大,适宜来泡祁门红茶,解疲乏,滋阴润燥。
拾伍·白露
宜饮:桂花乌龙
白露者,阴气渐重,露凝而白。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天气变化较多,需防秋燥,滋阴益气;桂花乌龙,温补阳气,止咳化痰,养阴润肺。
拾陆·秋分
宜饮:漳平水仙
秋分,等分了昼夜,平分了秋季,由这一天起,气温逐日下降,养生讲究阴平阳秘,收敛闭藏。漳平水仙,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滋味醇厚适口。
拾柒·寒露
宜饮:铁观音
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更低,应注意润肺生津、健脾益胃,铁观音发酵适度,生津回甘,确实适宜。
拾捌·霜降
宜饮:凤凰单丛
霜降,露凝结而为霜,时至晚秋,天气寒冷干燥,需防秋燥秋郁,凤凰单丛,生津舒适,香盈怡人,令人愉悦。
拾玖·立冬
宜饮:武夷岩茶
冬季自此开始,气温下降,宜滋阴潜阳、少食生冷,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适中的发酵,给人舒适的温暖。
贰拾·小雪
宜饮:滇红
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小雪时节,适宜热情的滇红,花蜜香浓郁,滋味甜醇,助温补益肾。
廿壹·大雪
宜饮:冻顶乌龙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意味着严冬已至,天地飞雪,鸟雀难相觅,一杯暖和舒适的冻顶乌龙,焙火的韵味与微蜜乳香恰到好处。
廿贰·冬至
宜饮:普洱熟茶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最宜温补,熟普的茶性温厚,正是时令佳品。
廿叁·小寒
宜饮:广西六堡茶
古人认为冷气积久为寒,寒冷程度未至极点,故称小寒。天寒地冻,雪花纷纷,宜安坐室内,泡一壶老六堡茶,红浓陈醇,温和驱寒,补益身体。
廿肆·大寒
宜饮:康砖
大寒,顾名思义,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大寒时节,生机潜伏,万物蛰藏,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屋里围炉,煮壶康砖茶,滋味醇厚,驱湿御寒。
北京古代三伏天有多热?
在1900年之前,中国的气候史曾经出现过4个“温暖期”。每个温暖期都基本对应着一个盛世。因为气候温暖,意味着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充分,土地产出的粮食多,能够养活很多人。同时温暖还意味着冬天不会特别冷,不会冻死很多人。在古代,能够保证7成以上的人有口饱饭,基本已算是盛世了。
西汉末年、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元末、明末都出现了小冰河期,气候变化无常,夏天热,冬天冷,旱灾、蝗灾等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就是天下大乱。气候,这只看不见的大手,在中国历史以上一直在搅弄风云。
现在回到本题来,北京的三伏天有多热?古代也没有温度计,古人的生活经验也只能表达出“酷热”、“炙热”、“极热”、“炎暑”等词语来形容温度高,却没有现代社会动辄温度达到45摄氏度,气象台发布红色高温预警等。
那么,既然没有温度的比较,那么北京有多热,有没有其他数据来反映出来呢?
有的。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这一年的北京是最热的,最直接的证据是北京近郊和城内有一万多人死于炎热。
有史料记载,那一年夏天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历史资料上怎么形容这一天的呢?用了一个词“威暑”!因为如此的高温,许多人活活被热死了。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乾隆《浮山县志》)
“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乾隆《青城县志》)
这一年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经过气象专家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炎热,是能死人的。每年都有印度、孟加拉国因为炎热而死人的报道,因此当地的一个用废旧的塑料瓶用高低压差做的生态空调,不费电,环保节能,在当地大受好评,也是功德一件。
古代北京之所以热,“热岛效应”也是其中之一,几百万人聚集在一个城市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火炉啊。再炎热的天,跑深山里一跑,不也一样凉风习习吗?
古人也是有智慧的,大热天他们也会想出很多办法解暑降温。历史最为久远的,是自春秋战国时就使用的“冰鉴”,将冰块放在冰鉴里,然后把冰鉴放在房间四周,人走进去,感觉凉飕飕的,清室中如中夏含霜。
这些冰都是天然冰,毕竟那时候没有制冰机,即使用了也没有电。这些冰,都是在三九天到河里去采冰,一直到清朝都是这样。清朝的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件事。到了日期,官员们还要在河边祭拜河神,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然后就开始凿冰,把冰块都修整出标准形状,放到地下深处的“冰窖”里,以备来年使用。
可见,储存一点冰是很费事,也很麻烦,更是需要很多花费的,因此冰块在古代一直都皇室、贵族们才能消费的起的奢侈品。皇帝有最大的冰窖,这也能够成为皇帝赏赐的高级奖赏。想像一下场景:
阿桂在西北准噶尔打了胜仗回京,刚好是乾隆年间最热的那几天。面圣就得穿戴整齐,不管多热都要符合礼制,所以阿桂浑身上下是汗流侠背,湿衣数重。
乾隆皇帝见状,便呼太监,取冰镇酸梅汤赐予阿桂。
在炎炎夏日,喝到冰镇酸梅汤,是什么感觉?这种高级福利也只有皇帝能给吧。
宋代是平民社会,皇帝管平民具体的事务不多,因此市场繁荣。在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杭州,市场上都兴起了“冷饮”的买卖,尤其是南宋,曾有纪录片现实,南宋的夏天消暑“冷饮”,竟达百种之多。所以,那些个文人雅士向往宋朝是不错的,因为生活福利好啊!
除了这些用天然的冰块降温降暑,古人们被热的受不了,就开动了脑筋,他们发明了风扇。蒲扇这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就不多说。古人们的风扇是能工巧匠利用联动原理,以人力驱动,形成现代电风扇的效果。后来,发展到用水力驱动,从高山上引水下来,驱动水车,带动风扇,还能制造一些水雾,降温效果更好。
唐玄宗生活奢侈,他玩的更大,做了一个含凉殿,高山流水,从宫殿顶部倾泄而下,在四周形成水帘,再带动风扇达到换气的效果,如同人间仙境。
这些都是皇家贵胄的降暑动作,平民百姓只是多喝水、喝绿豆汤、莲子汤等清凉解暑的茶饮,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
现代社会,家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空调、电风扇、冰淇淋,但凡你能想到的降温解暑的物件,在古时都是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以人为本,造福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