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说话声音都小了,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来兴趣怎么办?
人生不易,有消极的情绪也是正常。但是不能沉没其中,有一下几点需要注意!
1.要适当反思自己,想想导致自己郁郁寡欢的原因在哪?如何解决?怎样做,把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一一列出了,一一思考,从个人观点上来说,这种方法很有用。
2.要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假如你有十个苹果放在一起,被别人弄烂一个,你是十个都不要了,还是扔掉哪一个烂的?生活也是,不要因为现在一点不快,而放弃未来的美好时光,
3.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来增加自己的信心,这对我们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不光对于年轻人有用,一切自然人都是适用的!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摆脱消极影响,活得开心、快乐!!!
抑郁症最好养什么宠物?
由于本人没有时间去招呼这些小动物,所以没有体验过养小动物的好处,我也很想养一只猫,或者狗。但是怕打理不好。打理不好,所以就不去考虑。
毕竟是一条生命!如果养不好在我的手里,出了什么意外,我真的不敢住下想。所以不给意见什么的,但是呢对于狗的习性,需要每天去溜达溜达,我想对抑郁症患者应该是有好处的,最起码增加了活动量,增强了体质,增加了抗免疫力,但对于重症抑郁症患者还是有难度的。
猫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比较好静,喜欢静静的陪伴,也不需要每天出去溜它,我想治愈系数更好对于抑郁症候群体。
抑郁症的人为什么一时能想通?
01.抑郁症患者首先是因为休息不好,经常性失眠造成的。夜里失眠,精神亢奋,白天又没有精神,这样慢慢影响了生理技能,使自己萎靡不振,所以调节好睡眠最重要。最好是中药调节,喝上五副以上中药,先睡着觉、养好精神,慢慢就会好的。
02.再就是抑郁症患者,是因为周围生存环境造成的,特别是身边的亲人,有形与无形之中,用刺激性的语言,用冷漠的态度,用各种冷嘲热讽,没有心里安抚和慰藉,导致病人感觉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只好用“疾病”伪装保护自己。所以,亲朋好友应该善待抑郁症患者,多鼓励、安抚患者,药物治疗加之亲情温暖,会使病情越来越好。
03.抑郁症患者一边药物治疗,需要一边走向大自然,让自己运动起来,去室外接受阳光照耀;亲近大自然,并融入其中跑步或者散步,也能够慢慢地开始越来越想得通,而不是感觉活不下去!
抑郁症能否根治或者停药呢?
如果您真的不幸罹患抑郁症,作为一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你:你很幸运!因为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愈了自然也就可以停药了。怎样做才能根治?既然能根治为什么还有那么对人仍然在经受抑郁症的折磨?
怎么做才能根治抑郁症?抑郁障碍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其实在临床工作中这个比值甚至会更高。为改善这种高复发性疾病的预后,防止复燃及复发,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8~12周) :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 remission)与促进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急性期的疗效决定了患者疾病的结局和预后,需要合理治疗以提高长期预后和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巩固期治疗(4~9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维持期治疗: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倾向至少2~3年,多次复发(3次或以上)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原治疗。
只要您遵医嘱,配合医生治疗,就一定能康复。
为什么那么多人还不好呢?经过足量足疗程的抗抑郁治疗85%的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65%的患者终生不在复发,但仍有15%的患者未达到临床治愈。
影响复发的因素有:维持治疗的抗抑郁剂剂量及使用时间不足,生活应急事件,社会适应不良慢性躯体疾病,家庭社会缺乏支持,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等。
但在临床工作中我观察到的因素还有两点:患者的病耻感和对吃药的负担。
我的患者曾经和我说,“大夫我每次吃药都会想起来我是个精神病,是个不正常的人。我怕其他人看到我吃药,我怕他们觉得我是精神病。。。”这种想法使得很多患者私自停药,延误治疗。
当我问及为什么停药时,也有患者这样对我说“天天吃,我都烦死了。再说了是药三分毒,我都好了,为什么还吃药”这是过年时我收治的一名患者的原话。她是一名重度抑郁的患者,坚持服药两年了,药量已经从“一把药”减到了每天“一粒药”,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好了,那一粒药吃不吃无所谓了,就自己停掉了,导致病情复发,甚至有了轻生念头。
请您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配合医生的治疗。我们“治的了病,救不了命”,因为命运的走向掌握在患者您的手中。@清风计划 @头条号 @青云计划自我放逐怎么办?
对生活没有期待,自我放弃,自我放逐,该怎么办?
为什么有这种想法?我个人认为,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了自我存在感,也就是自我认为,我存在的价值变低了,在我的生活中,我的存在与不存在,变得没有价值,变得没有意义了。
这种想法来源于哪里?你是怎么认为的?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是自己生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是自己处境的俘虏?这取决于我们的控制点。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下面有ab两个选项。
A.从长远看,人们总有一天会得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得到的尊敬。
B.不幸的是,不管人们多么努力,其价值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
A.我身上发生的事由我自己导致的。
B.有时候我感觉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A.一个普通人可能对政府决策有影响。
B.这个世界由少数人有权势的人在运转,小人物无所作为。
如果大部分选A,你可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来控制的。如果大部分选择是B,那么你可能会认为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你的命运。
如何改变这种想法?当我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相比之下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
我把这种对生活没有期待,自我放逐的表现,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我们要改变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就要先改善自我的状态,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做调整。
1.自我状态,也就是自我效能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了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了自我效能: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在生活中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毅力,100多个研究显示自我效能可以预测功能的生产力,当出现问题是较高的自我效能,会指引工人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反复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自我效能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自信,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某项任务目标,这样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去贬低自己。
自信并不是对着镜子说我能行,我很棒。首先在观念上我们要转变思维,对自我要认可,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多大的用途,那是别人的评价,有没有用,这是自我的评价。当你认为你有用的时候,才会愿意去努力,去改变。
2.经验判断
我们从起先的一无所知,到进入学校,再进入社会 ,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很多的观点,很多的行为都来源于我们的经验判断。
非常恐怖的结果是,我们的经验是不断的在循环,有的人是螺旋上升,有的人是螺旋下降。
我在高中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不好,总是在班上垫底,所以我认为我英语学不好,我越是这样认为,我的英语成绩就越是下滑,150分的卷子75分都考不到,而其他同学轻松能拿100多分,我一度认为,我不适合学英语,几乎到了放弃的边缘。后来想起我在初三的时候,英语成绩还是中等居上的水平,为什么我到高中就学不好了呢?于是我买了两本课外辅导书,刷题,背单词,做试卷,高考的时候,拿了97分,还算及格吧。(据说那一届高考的卷子比我们平时练习的卷子要难得多)
我们经验的形成,来源于很多方面,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经历,另一方面来源于外界环境,其次还会受到身边人群的影响。
当我们认为我们没有什么价值,不被需要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去想办法验证这样的观点。而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一个人的存在是有非常突出的价值,也没有一个人的离开会造成巨大的波澜和影响。即使是科学家,为人类做过重大贡献的领袖,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人们的生活依旧要按照往日的节奏不断前行。
当我们认为我们有价值,被他人需要的时候,其实是很小的角色,在社会中也会发挥他独有的作用,显现的那么不可或缺。
总结:自我意识在一生当中非常的重要,并不是说要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存在感。提升自我效能,增加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可以不求大富大贵,有富就有贫,贫富的差距是对比出来的。找到自己的活法,你积极上进,或是自我放逐,对他人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最重要的取决于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我是心理洞察官,学习心理学,更好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