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图解大全解剖结构图,医学必须学解剖吗?
1、学医的人一定要学解剖的。
2、通常学医都需要学解剖。如临床医学就需要学习解剖,人体解剖学是专业的主干课程。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要想查清病因和有效治疗,应了解、熟悉正常人体的结构,解剖学就是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学科。
3、学习中医和西医都要从基础学起,人体解剖学是基础课,是了解人体结构的一门重要学科,西医需要了解人体骨骼、肌肉、器官、组织、血管等各方面结构知识,而学习中医除了学习了解人体主要结构,重点要学习和了解人体的穴位并且牢记,对以后中医的应用有很重要的用途。
针灸穴位和吃中药效果一样吗?
关于经络是否存在的话题讨论已经存在了很久,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也一直存在,之所以这样,是由于经络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神秘感。现在人们断定一个事物的存在,与看似玄妙而抽象的中医理论相比,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很简单,你说存在,拿出来我看看,我看到的我才承认,看不见,摸不着,就有了质疑的条件,比如灵魂是否存在等等。
看不见,摸不着不等同于不存在,电磁波我们也看不到,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通过手机打电话,经络的存在也是如此,只是经络的存在超出了现有的认知,这不是经络腧穴的问题,而是现在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水平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经络,腧穴并不存,针灸穴位之所以能止痛,那只是患者的心理作用,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经络腧穴的知识和概念绝不会流传到现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中医经络的认识未免太肤浅了。
关于经络是否存在,我无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无谓的辩论,只想通过我自身的感受来证明经络的存在与功效。
有一次,我弯腰,突然听得腰椎那里一声轻响,随即腰部剧痛难忍,我嘱咐同事把我的针灸针拿过来,忍痛在自己印堂穴沿皮下刺入,捻转行针,同时活动腰,慢慢地,我的腰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终于能移步行走了,第二天又针灸了一次,腰基本上就好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腰很酸困,睡觉平躺的时候很不舒服,必须侧卧,我晚上盘腿而坐,用艾条熏久脚内踝的“太溪穴”(肾经的原穴),连续三次,腰酸困的问题随即消失。
我曾经患急性结膜炎,一只眼睛通红,我没有去医院输液消炎,在脚上的“陷谷穴”针灸,第二天早上起来眼睛通红的问题就减轻很多,又针灸了一次,急性结膜炎基本痊愈。
眼睛的问题针灸脚,腰痛针灸头面部而效果显著,不知道现代医学,那些质疑中医经络是否存在的人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是碰巧了吗?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肩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每一个从事针灸工作的中医师都很熟悉的,最基本的针灸口诀,是千百年来历代中医针灸医生的临床经验的总结,关于这样的口诀还有很多,肚子问题针灸足三里就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病症,针灸合谷穴牙疼,嘴巴歪斜……这就是经络和腧穴的作用的具体表现!而这在现代医学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人体自有大药”,人体十四条经脉,每一条经脉就是一个药库,三百六十一个穴位,每一个穴位就是一个治病的良药,唯善用者用之。
十四条经脉每一条经脉都有相对应的脏腑,同样,每一味中草药也有着相对应的脏腑,比如当归活血,就入心经,茵陈入肝胆脾胃经,黄连归属脾胃经和心经,车前子归属于肾经和膀胱经……
有经验的中医会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辨证施治,不同的的中草药的药性相互搭配,充分释放中草药的属性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针灸师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中草药,一个是穴位,从治疗角度来看,可谓异曲同工,比如心肾不交引起的盗汗,针灸合谷穴配照海穴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风火牙痛,针灸合谷配风池,胃痛针灸公孙配内关,针灸丰隆穴治疗咳嗽痰多问题,针灸大椎穴治疗嗓子疼痛,颈椎病等等。
民间中医常说的左肝右肺?
左肝右肺,是中医的一个理念:"藏象"描述,是指气脉藏象而言。
人体以胸中线为准,中医认为左右乳下至脚各有一条肝经,同属脏腑在右肋内的”肝脏",因气脉为左升右降,即左侧的肝经气脉强,故曰:左肝。而肺右,也是因左右各一肺经气脉从胸上侧走上臂至手,而肺经气脉之特征表现,是以右侧为主(华盖与中府穴),故曰:肺右。
所以有"左肝右肺"之说,其完全不同于现代解剖学。不懂中医的就很难理解这点,包括左右二条经络气脉归同一脏腑,合称此脏腑气脉,而非只单言这个脏腑器官。中医黑们就以为找到"把柄"″瘕疵",以此取笑中医。不过笑的该是谁?还不一定呢。
中医里许多东西不是外人可理解的,更不要以为中医"先贤"不懂解剖,是有高深医学"学问"在其中。中医″先贤"的透视解剖,看到了肉眼(包括现有仪器)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内涵,包括″经络""气脉""情感""灵魂″,极其精妙深奥。属"四维空间"的观测透视"藏象"学,高于现代人解剖一个"维度",没有可比性。
肺主呼吸,三焦主气。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等等,这些能理解吗?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靠气,气依血,合称"气脉"而运行。这些都显示着"中医理论"与中医人探索人体机能的智慧。
"现代医学"说"呼吸系统"肺是气的交换场所,但如打呼噜(手术只能暂缓),肺部感染感冒等等,都没有好的治疗,找不到"病因"。而中医往往看似并不直接针对肺的治疗却效果很好,就是这个理。
普通人认为不对的,其实她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
再如中医的"三焦","现代医学"理解不了,而它却真实存在,且主全身之"气",同样是个有左右各一经络的强大″器官","现代医学"找不到看不见,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也就正是中医能针对治疗"凝难症"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精密"科学"。
还有中医的"心",指的是心口一带的气脉,叫心。与心脏有关联,但不是单一指的是左心胸内的心脏。且同是左右各有相同相关的一心经经脉。然而单是"心"气脉象也并不能完全代表"心"的全部,还有另一与心相联却分开的″心包",同样有左右各一的"经络功能"配合。
西医的祖先也叫"心里想","心"也认为是心口一带(可查西医历史)。这就形成了东西文化许多的差异,唯"中心"二字都不是指偏左胸的心脏。所以圆心,世界的中心都指在正中间。只是现代医学只认左胸之内的心脏为心。
现代人认为脑思维,心脏没有意识,也是个表面思维错误,情感病,精神病的"症状"都在心口"气脉"表现而连五脏,都不是在大脑里出现症状,这个也证明"中医理论"的正确。脑是意识储备的神经中心,但情感经脉在五脏六腑。经络普通人感觉不到,放下先别说。这情感直接众人能感觉到,怎么也不承认呢?有句俗语:″怒从心头,恶从胆边生",就是中医对情感的生动描写,诸君可以自我体验。
"现代医学"有权威研究者也发布说:人的腹部有第二个"大脑",而再深的没法探索。其实、也是证明了一下"中医理论"而已。
不知者,勿言所见者正确,其实真正正确的正是你看不到或不看好的,才是最正确的!
真理就是真理,不是天天喊"科学"的人就能掌握的,″道"文化的最高"境界",探索真的很精妙深奥,不能用凡夫俗子的真观感觉去理解,需提高意识,浅薄的解释往往也无用。
阴瑜珈是什么?
阴瑜伽创始人PaulieZink,说起来阴瑜伽跟我们的道教也有关系,他本是功夫艺术家,70年代末PaulieZink根据哈他瑜伽与道教思想结合,以及他自己对姿势、动作理解所创造的流派。他后来把它称为“阴阳瑜伽”,简称为“阴瑜伽”。
下图为PaulieZink大师
阴瑜伽是锻炼人体阴组织的瑜伽。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经由长时间停留的各个体位法,来伸展与柔软体内密度高而水分少的结缔组织(肌腱、韧带等),而这些部位,是平常着重肌肉的阳瑜伽所无法锻炼到的,体位多半为下半身的地板动作。
阴瑜伽是慢、深、长、静、放松的。用被动的方式慢慢地进入各个体位,3~5分钟长时间的停留,并随着时间慢慢深入体位,同时保持整体的放松状态,看似静态的瑜伽形式,其实人体内的变化却是相当丰富的。
阴瑜伽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冥想。透过不同的体位法,带来身体不同部位的觉知,重启身体与心灵的紧密结合,在特定的时间内保持感知专注,随着调控呼吸与自我感知的觉醒,活化了大脑的神经连接,更可达到自我引导式的神经重塑。
为什么要练习阴瑜伽改善并提升人体柔软度,延缓老化。
根据研究报告,人体柔软度的阻抗来源为:
47%关节囊周围的结缔组织(透过阴瑜伽锻炼)
41%肌肉(透过阳瑜伽锻炼)
10%肌腱(透过阴瑜伽锻炼)
2%皮肤(阴阳瑜伽皆可锻炼)
阴瑜伽可以提升人体全方位健康的途径。
没有太多限制,人人可以练习,阴组织的锻炼可以增加我们随着年纪老化而降低的柔软度,维持良好的行动力,并可将气血与能量带到需要修复的组织,随着不同的体位法按摩对应的内脏与经络,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同时,阴瑜伽可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让我们从忙碌的日常中释放累积的压力,得到全面的纾解与放松。
阴瑜伽更是一种最佳的心智训练。
长时间保持在同一个体位,同时维持高度的感知与专注,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但透过循序渐进的阴瑜伽练习,配合正念的冥想方式,则可以让我们逐步探索内在,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由,不受外在的无常变化影响,回归快乐的真实本性。
与中医推拿压痛点有关联吗?
您好,关于“武术的点穴,与中医推拿压痛点有关联吗?”这个问题胖哥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是武术还是中医都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范畴,它们的根系是一样的。所以这两者一定是有关联的。下面让胖哥把它们之间的关键点找出来。
首先我们先说武术的点穴,人体有多条经络,其作用为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系,是全身的调节系统。经络上的穴位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之点。武术点穴功夫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上述传统中医理论上。点穴理论认为,对于人体一些重要穴位用力击打,造成一定的损伤,可以产生令人劲力丧失、呼吸困难等作用,再施以手法,则又可恢复正常。点穴功有健身点穴功、医疗点穴功和武术(技击)点穴功三种。
其次我们再来说中医推拿压痛点,压痛点是以拇指或食指末节指腹触压皮肤时,在呈现阳性病理反应的部位出现以疼痛为主要感觉的点。中医把压痛点又称为“阿是穴”。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阿是穴的含义是由《内经》发展而来,但“阿是”这一名称首见于《千金要方》。它们是既无具体名称(所有的穴点都称阿是穴),又无固定位置(无论何处的穴点均称阿是),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确(以病情论阿是,不是以阿是论病情),但对病症的治疗有效(往往还有奇效)。推拿压痛点(阿是穴)是秉承中医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把该处的阻塞疏通开,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法。
综上所述,无论是武术的点穴还是推拿压痛点都出自于中医理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借鉴,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联点。这就是胖哥对于“武术的点穴,与中医推拿压痛点有关联吗?”的回答,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