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有毛病的症状,是什么问题?
脸色发暗,乏力,肝区疼痛,这些都在提示你一个问题——肝脏问题!
脂 肪 肝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脂肪肝根据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一般临床上所说的多指非酒精性的脂肪肝。
搜索:脂肪的轻重程度如何区分?
理论方面来说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类物质占肝重超过5%,超过5%为轻度;超过10%为中度;超过25%为重度。当然,临床上脂肪常常不需要肝穿刺活检判断,腹部B型超声可明确判断脂肪肝的轻重程度,主要是前后回声的增减、肝脏内管道系统的显示清楚与否来区分的。
搜索: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是肝脏脂代谢失调的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肝脏损伤的致病因素,这是一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发展。肝细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细胞脂肪变性、肿大,细胞核被挤压偏离中心。脂肪的代谢要在线粒体中进行,脂肪向细胞外运输主要通过光面内质网,脂肪在肝细胞内的堆积进一步加重线粒体和内质网的负担降低其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营养素、激素、维生素的代谢。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的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
脂肪肝的主要危害在于:
1.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易引发痛风、胆囊炎等
3.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
4.乙肝合并脂肪肝加快向肝硬化发展
5.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癌
6.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解毒功能
7.急性妊娠性脂肪肝,病死率高
搜索: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脂肪肝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由体检查腹部B超发现或肝功能异常后查腹部超声确诊。
1).食欲不振、乏力、肝区闷胀不适或疼痛;
2).恶心呕吐:恶心与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有恶心欲呕、厌油、上腹胀等肝系症状;
3).医师查体发现肝脏肿大:少见,多见于酒精性脂肪肝。若肝包膜受伸胀、肝韧带被牵引、脂肪囊肿破裂或发炎,则可见肝区痛及压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若检查肝脏时其质地正常,或稍觉柔软。并且表面平滑且无触痛,便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性。但因为脂肪肝其质地较柔软,所以虽然肿大而在腹壁下触诊往往难以触知;
4).查体发现蜘蛛痣: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枝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肝脏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有关。蜘蛛痣出现的部位多在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其痣的大小不等,直径可以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时用指尖或(针)火柴棒压迫痣的中心(即中央小动脉干部),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退色,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蜘蛛痣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时。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如压后退色,称为肝掌,发生机理与蜘蛛痣同。据报道,270例肝活检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8%有蜘蛛痣,脂肪肝好转后蜘蛛痣消失,3例由脂肪肝转成肝硬变,蜘蛛痣增多;
5).体重指数超标: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大多数脂肪肝患者BMI大于24,多半脂肪肝患者超重或肥胖。
搜索:脂肪肝的治疗?饮食调整
脂肪肝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即称脂肪肝。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预防措施的相对滞后,脂肪肝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越来越轻。脂肪肝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其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约1.5%~8%患者可发生肝硬化,预后较差。如能早期预防、治疗,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逆转。脂肪肝患者在饮食中应注意几点:
脂肪肝患者首先要控制饮食
1.首先要控制饮食。要少食用使身体脂肪增加的食物,限制油脂类食物,通常进食油脂类食物每天按每公斤标准体重0.5~0.8克为宜。
2.蛋白质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以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肝细胞恢复和再生。所以,脂肪肝患者在饮食中应增加豆制品、瘦肉,鱼虾等含有蛋白质的饮食,鸡蛋、牛奶不宜过多食用。
3.保证充足的维生素供应。最好多食新鲜绿叶蔬菜和含糖量偏低的新鲜水果,对胡萝卜、芋头、土豆、山药、粉丝等含糖较多的食物应适当限制。
4.补充充足的а-亚麻酸。α—亚麻酸可以增加胆固醇排泄,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但富含有这种物质的食物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深海鱼和个别植物油中,如苏麻油、亚麻油等(苏麻油含量较高,可达65%左右)。α—亚麻酸进入人体后,可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液含氧量,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且苏麻油本身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还能清除血液垃圾,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十分适合三高人群保肝食用。
5.小米、芝麻、蔬菜、甜菜、海产品等都是很好的驱脂食物,可以促进磷脂的合成,协助肝脏里的脂肪转变,饮食要多加调剂。
6.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洋葱、姜、葱、蒜、辣椒、咖啡等,避免引起食欲增加,还要少喝肉汤、鸡汤、鱼汤等,防止体重增加。烹调方式应以蒸、煮、炖、烩、氽为主。
7.脂肪肝患者应禁酒,因酒精进入体内95%以上在肝内分解代谢,大量长期饮酒还可引起酒精肝,使脂肪肝加重。
运动控制
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
脂肪肝患者的运动项目应以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可以选择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分钟)、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广播体操、跳绳和游泳等。有氧代谢为特征的动力性活动对脂肪肝患者降脂减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的效果较好。
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和频率
脂肪肝患者应根据运动后劳累程度和脉搏选择适当的运动量,以运动时脉搏加快,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
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适宜,即运动时呼吸、心率增快,并感轻度疲劳,轻微出汗,但不应感到头昏、呼吸困难或呕吐等。而在运动后疲劳感可很快消失,精力、体力和食欲均保持良好。运动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4次以上为宜。
如果锻炼后感到十分疲乏,四肢酸软沉重,头晕,周身无力,食欲欠佳,睡眠不好,第二天早晨还很疲劳,对运动有厌倦的感觉,说明运动量过大,需要及时调整。
如果为急性脂肪肝或脂肪性肝炎活动期,或伴有肝肾心功能不全等情况时,应适当控制和减少运动量,以休息为主。
遵守遵循渐进原则
无论运动治疗还是饮食治疗,都不可求之过急,避免物极必反。应当遵循渐进原则,尤其是在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的把握上,应逐渐递增。
心脏有问题会表现出哪些症状?
心脏,主宰着人体的生命,虽然它只有拳头般大小,却极为重要!
中医有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所以,有句老话说的好:养生,必先养心!
无论男女,有这四种表现,十有八九是心脏问题!
1、心源性咳嗽
正常感冒的咳嗽不算,如果一个人,长期在睡觉的时候久咳不愈,那么很有可能是患上了“心源性咳嗽”;
这种咳嗽,是左心衰的一种早期表现。
2、舌头异常
舌头如果呈暗紫色出现瘀斑,或者把舌头伸上去看舌底部,若两条青筋溢出,则认为是血脉淤阻、淤血的表现。
舌上有淤斑,且伴有心慌气短、失眠多梦,甚至心脏区域刺痛等表现,则提示可能会有心血管疾病;如果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则提示可能有脑血管疾病。
舌质淡白,还伴有全身乏力、心衰、心律失常等症状,则可能有贫血性心脏病。
舌苔白腻,还伴有胸闷、心前区不适、肠胃不消化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3、双脚浮肿
双脚出现浮肿、尿少等似肾病的表现,要小心右心衰。
主要是心衰者心排血量降低,体循环瘀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导致24小时总尿量减少,夜尿相对增多。
4、胸闷气短
胸闷气短,心慌,心跳加快等是心脏疾病最常见的表现。
特别是晚上,身体的运动少,血液流动的速度减慢,这样不良的症状会明显的加重。
如长期出现这样的表现,最好去检查一下,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脏不好的人,少做三件事,加速心脏损伤!1、熬夜
众所周知,心脏是一个娇嫩的器官,只有每天充分地休息、睡眠,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工作。
如果长期熬夜、过度疲劳,会使身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打破心脏的自然节律,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长此以往,还会增加猝死的几率!
2、情绪激动
人处于情绪激动时,会导致血流速加快,导致血压升高,易造成心肌供血不足。
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情绪激动易引发胸闷、心慌,甚至心痛,诱发心绞痛。
建议,学会调节情绪,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度激动,利于心脏调节血液流量。
3、过度透支
这里的“不控”,不仅仅是指饮食上不加以控制,更是指夫妻之间,没有节制。
正常来讲,适度的夫妻之间的“生活”,可令人心情愉悦;一旦过度,势必会给心脏带来负担,严重者还会导致猝死。
要知道,过度兴奋,心血管会出现痉挛的现象,造成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心脏疾病。
生活中,养护心脏健康,补充一物,常食二红,勤动三处!补充一物:α-亚麻酸
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且是现在缺乏最严重的脂肪酸。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食用油中含有更多Omega-6脂肪酸,而α-亚麻酸是Omega-3脂肪酸系列。
补充α-亚麻酸,有助于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量,从而调节脂质代谢,降血压、血压,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
中国营养学会2013年版,推荐α-亚麻酸每日摄取量1600-1800毫克。
补充α-亚麻酸,每天食用5毫升秋苏籽油或秋麻籽油等即可。
其中,秋苏籽油,是植物紫苏的种子,经冷榨后得到的一种天然植物油,含α-亚麻酸含量可达67%左右。
常食二红:
1、番茄
红色食物本身就可有效的提升心脏的功能,并且研究发现,番茄中含有称为P3的物质,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预防心血管堵塞,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
番茄也可有助于心脏病人的康复作用。
2、红薯
红薯富含钾、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B6,这5种成分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其中,钾有助于人体细胞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血压和心脏功能。
勤动三处:
1、极泉穴
在腋窝顶端动脉搏动的地方就是极泉穴。
当你出现胸闷、心悸、心痛等不舒服症状时,按揉这个穴位,可以快速缓解症状。
经常揉腋窝,可以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敲手臂
人体手臂的内侧,是心包经所经之处,经常敲打,可增加心脏供血,有助心脏健康。
方法:手握空拳,沿对侧心包经的路径,从中指尖向上沿途敲打。
3、推手
两手伸直,掌心相对,平托于胸前,用右手拇指,从左手中指末端,沿手掌中线推移,至肘窝中点;
有助于充分激活心脏的保护神—心包经和心经,促使经络畅通,心血充盈。每日一次,每次推25下即可。
肝火旺有哪些症状?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遇到喜欢发脾气的人,特别喜欢与别人吵架,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劝说,您消消气,不要大动肝火,可见老百姓在生活中很早就知道,人的脾气与肝火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想说的是,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人的情绪最主要与五脏中的肝脏有关。
这里很多人误解,认为小心眼、爱发脾气导致肝火旺,然而真相却恰恰相反,是肝火旺导致人爱发脾气的臭毛病,肝火旺是因,发脾气是果,很多人常常把彼此弄反,这里我需要纠正一下。脾气急躁是肝火旺盛在情绪上的表现之一。
肝火是实火的一种,是一种病理现象,多由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过度激动也有一定关系。肝火旺是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所致的一种病症。临床中常见的表现有:胁肋灼痛,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或吐血、衄血,急躁易怒,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口苦咽干,失眠多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导致肝火旺常见的病因有情志不遂,长期肝郁化火,使得肝火旺盛。还有就是外感火热之邪,内扰于肝;或者其他脏器之火内传于肝,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肝火。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还有肝阴虚、肝阳上亢等证候有着与肝火旺证候类似的表现,但是肝阴虚及肝阳上亢都是由于体内阴液不足导致不能制约正常的肝阳,而表现出的病症,肝阳上亢是肝阴虚的加强版,表现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肝阴虚常见表现: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肋隐隐灼痛,或见手足蠕动,头晕耳鸣,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对于肝阴虚之证,中医治以养肝滋阴,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菊花、桑葚、龟板、女贞子等药物,治疗肝阴虚常用的方剂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六味地黄丸,能够统治滋补肝肾之阴。肝阳上亢的表现: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那么中医治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常用的中药有龙骨、代赭石、川楝子、芍药、生地、泽泻、天冬等药物,而治疗肝阳上亢的代表方剂就是大名鼎鼎的镇肝熄风汤,由民国著名中医大家张锡纯所创立。对于肝火旺盛的证候,因其为肝之实火,应治以清肝泻火,如有合并有湿热,还应清其湿气,正所谓湿去热自除,治疗肝火旺盛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具有清肝胆、利湿热之功效,在临床中我们常常用以治疗现代疾病中的痤疮、带状疱疹等病症,当然需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使用。在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味苦的食物,正如中药学中的辛开苦降,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这一原则在我们食物摄取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们常常食用的苦瓜、苦菜、油麦菜、木耳、芹菜、莴笋、绿豆、蒲公英等都具有很好的清热去火的作用。中药凉茶代饮这也是一种比较好和流行的方式,在两广地区比较普及,可以用菊花、夏枯草、金银花、桑叶、胖大海等清热解毒的中药作茶代饮,如感到口苦可以加一些白砂糖改善口感,既有效又好喝,不妨一试。本人中西结合男科研究生,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目前在三甲医院工作,关注@中西结合男科廖医生,了解更多男性健康知识,学习中医养生,请各位大佬关注我哟!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人受益💖
中医谈的肝胆湿热有哪些临床症状?
肝胆湿热往往和肝火旺盛同时存在,那么,总结为以下五条常见情况:
1.肝胆湿热火盛的基础症状,多因着急上火,情绪不畅或嗜食辛辣后出现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口粘(因肝被热扰,升发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胆气外溢则口苦),目红眼干,晨起眼眵多而色黄(因肝开窍于目,湿蒸于外),小便短黄而热(因火热内盛,湿热熏蒸,津液被煎),舌红苔黄者腻为湿热之象,脉弦滑。
2.肝胆火旺基础症状,伴有肝火上攻,突然耳鸣,轰隆做响,头痛头热。
3.肝胆湿热下注,带脉受邪,参考第1条肝胆湿热基础症状,多发生女性白带发黄,增多,外阴瘙痒。
4.肝胆湿热下注,肝经绕阴器,主宗筋,参考第1条基础症状,常伴有阴囊潮湿,瘙痒,阴囊湿疹或下肢湿疹(因湿邪伤下)。
5.肝胆火旺湿热,火盛化毒,湿郁皮肤,出现的蛇盘疮(带状疱疹),基础症状伴有皮肤红斑较硬上面有成簇样水泡,色红而肿,多在半侧肢体,瘙痒疼痛。
肝胆湿热人群,注意情绪波动,少生气,别饮酒,忌食辛辣油腻海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