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陵泉的位置图和作用,健康过夏吃一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今天,7月12日,进入出伏,也就是头伏的第一天,此后的40天,为“三伏天”。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那么,为了健康,入伏后该如何养生呢?
入伏,健康过夏,“吃一物”
那就是——饺子。
俗话说得好,“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热天吃热食,在中医科学中是十分有道理的。
伏天温度高、湿气重,解暑清热祛湿是保健的重点,在这种天气下,人一般没有精神、胃口不佳,所以养气健脾开胃就显得尤为重要。
饺子味觉丰富、花样颇多, “好吃不过饺子”,自古就被认为是开胃的佳品。
特别是热腾腾的一碗饺子,吃下去发发汗,还有祛病的作用。
饺子皮是白面主食,饺子馅是肉类蔬菜的组合,一碗简单的饺子,却完整地构成了我们每日所需的膳食金字塔,营养丰富,可以很好地补充伏天消耗的体力、精神。
入伏,健康过夏,饮二水
1、茶水
多喝热茶,不仅可以解暑消渴,还能够促进排汗散热。
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
入伏后,天气炎热,此时,人体十分容易上火。
用一些清热解暑的小植物,搭配泡茶饮,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白鼓丁菊花茶,泡水喝,可下火、消炎,改善口干苦,咽喉不适等。
白鼓丁,有着“天然下火草”之称,又是中药界清热解毒的“八大金刚之一”。
白鼓丁入肝、胃二经,擅长清肝热,降胃火。凡是肝火引起的口苦、口干、口臭、咽喉疼痛等,皆有效。
菊花,是清热解毒、下火的好帮手,可快速降火,与白鼓丁搭配,清热解毒效果加倍。
金银花,可疏热散邪、清解血毒,经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桂花,性质温和,拥有独特的花香,可舒缓情绪,消除沮丧、缓和压力,帮助身体对抗“夏乏”。
这几种搭配在一起,在入伏后,泡上一杯,清热解暑,去火消炎,大有益处。
2、汤水
三伏天,很多人,口淡乏味,食欲不振,需要健脾、开胃。
此时,喝点热汤,可以健脾、开胃、促排毒!
冬瓜瘦肉汤
材料:冬瓜半斤,瘦肉2两,姜,葱,食用油,盐
做法:
1、将冬瓜洗净,切成丝。瘦肉中加入适量生粉和盐,搅拌均匀。姜切丝,葱切小段。
2、锅里下一勺油烧热,下入冬瓜,翻炒出味。
3、将冬瓜炒软后,倒入适量水,烧开。
4、水烧开后,下入瘦肉和姜片,用筷子将瘦肉划开。
5、下入瘦肉后再煮4-5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将汤盛出,撒上葱花即可。
入伏,健康过夏,做三事
第一事:养护心脏
夏养心,入伏后没,一定要注意养护心脏健康。
1、睡午觉
午休时刻,小睡一会,补一份午觉,有益心脏健康。
现代研究表明,午睡半小时者,比不睡者,冠心病死亡率少30%。
午睡15-30分钟,可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病机会。
2、食清淡
饮食上要保持清淡,平抑心火,补益心气,同时也要调养肝、脾等,以低盐、低脂、多维生素、清淡的食物为主。
第二事:保护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而夏季炎热,脾胃虚弱,容易出现食欲下降、失眠烦躁等表现。
“长夏养脾”,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同时避免脾湿加重。
所以,入伏后,要注意保护脾胃。
1、不贪凉
入伏后,天气炎热,很多人会容易“贪凉”。
此时,十分容易发生腹泻、腹痛等胃肠疾病。
所以,为了健康,一定要注意,切莫贪凉,保护常肠胃。
2、保证睡眠
脾胃不和则寝不安。
脾胃功能不好,往往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质量。
养好脾胃,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第三事:祛湿排毒
伏天,湿热重,容易导致脸部出油、长痘、齿痕舌、便溏等,危害健康。
所以,入伏后,一定要注意祛湿排毒。
1、不湿发入睡
炎热的夏季,每天都要冲冲澡,但是,要注意,头发干后再入睡。
一旦湿发入睡,容易导致湿气入体,导致整个人提不起精神。
此外,湿着头发睡觉,还会引起头屑增多,枕头潮湿有细菌等问题。
所以,睡前一定要将头发吹干。
2、揉阴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是人体的排湿大穴。
经常按揉,可排渗脾湿,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快速驱除体内的脾湿。
稍微用些力点按此穴,再开始揉按,按摩5-10分钟左右。
或者,拇指指端放于此穴,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至局部有酸胀感。
中医各个穴位命名的来历及作用是什么?
谢谢邀请。
中医各个穴位命名的来历及作用是什么?答:中医所说的穴位,其学名又叫腧穴,是指人体可以针灸的那些特殊的感觉点(或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称穴、穴道。
一、中医各个穴位命名的来历:答:据考证,早在公元前五至一世纪,我国的《黄帝内经》就有关于中医穴位的记载:“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其记载了人体160个穴位的名称。
在晋代,我国首次出现了关于针灸专科的书,名叫《针灸甲乙经》,此书一一描述了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位置及治疗作用。
宋代,我国又出现重新修订的《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因其做了造型逼真,穴道精准的两座铜人用来教学而得名。
后来,在《类经·人之四海》有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而,中医所说的穴位,其学名又叫腧穴,是指人体可以针灸的那些特殊的感觉点(或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称穴、穴道。
由此看来,其命名来自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学,经过不断修订和改进、实践,形成了现在的中医穴位学。
二、其作用是什么?
答:据悉,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
1.由于它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可用来经络缓解疾病、预防疾病。
2.由于它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可以用来按摩、针灸、推拿、气功等等,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通过体表的某个痛点,可以采用中医拔罐、针灸、刮痧、推拿等方式,具有去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我是小晓样儿,擅长健康、真诚分享育儿心得,以及喜欢PS、涂绘。欢迎关注。欢迎在评论区多互动。肩周炎如何保健呢?
近日,伴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各大医院因肩部疼痛前来就诊的病患日益增多,网站媒体对“肩周炎”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
寒冷和肩痛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虚损,风寒侵袭,邪气淤阻所致
西医认为:软组织退变、钙化,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伤后治疗不当,出现炎症分泌物、水肿不能及时吸收,产生粘连,寒冷使局部血液循环变差了,从而引发疼痛。
肩膀痛就是“肩周炎”吗?
据有关临床数据统计,导致肩关节疼痛的头号杀手是肩袖疾病,第二位是肩关节不稳,还有一部分是肩关节的骨关节炎,最后是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这个概念误导了无数的医生和患者,其实“肩周炎”只能算是个初步诊断,部位不明确太笼统(例:二头肌长头炎、肩峰下滑囊炎、喙突炎、肩关节的关节囊炎),所有的病因都归为炎症,却忽视了机械撞击和关节不稳的因素(例:肩峰下撞击、喙突撞击、肩关节不稳等)。
错误一:
在大众心里肩膀疼痛,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肩周炎”。而咱们中国人又有着非常“坚韧的意志品质”,有病特别能“抗”。
病程初期:先来它两片膏药(通常都会有所缓解),膏药不管事了,就会到社区开点消炎药。
社区大夫:您这需要去大医院拍片子再进一步确诊一下,不是随便吃点药就能解决问题的。
患者的回答通常都是:我这是老毛病了,贴点膏药吃点消炎药就好啦!我在某某医院都看过了,您就给开点药就行了!回家还得帮闺女哄孩子呢!
个别社区大夫:那就先开两天的,您一定要抽时间去拍个片子看看。
错误二:
一般诊断“肩周炎”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医生都会告诉患者:“做做理疗,多锻炼锻炼,疼也得多练,越不练越严重”,患者回家后的锻炼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栏杆上拽绳子的,扥着老树抻胳膊的,手指头摸着墙壁往上爬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不仅没有缓解疼痛,反而更严重了!
这是为什么呢?
肩峰撞击造成肩袖损伤导致肩部疼痛,是临床中最常见被误诊为“肩周炎”的肩痛病之一。
什么是肩袖?
肩袖如同“套袖”一样,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其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协助肩关节外展,且有旋转功能。冈上肌附着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部,经常受肩峰喙肩韧带的磨损,从解剖结构和承受的机械应力来看,该部位为肩袖的薄弱点,当肩关节在外展位做急骤的内收活动时,易发生破裂,因肢体的重力和肩袖牵拉使裂口愈拉愈大,而且不易愈合。
临床中很大一部分肩袖损伤患者是因为肩峰下撞击造成的。肩峰下撞击多因肩峰外侧端形态异常,骨赘(骨刺)形成,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肌肉无力、退行性病变、过度运动、盂肱关节不稳定等),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在肩关节外展、前屈、上举过程中,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就会产生肩部疼痛。
如若遵循“肩周炎”的锻炼方法,尽可能的全范围活动关节,那么形成的骨赘(骨刺)在撞击时,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小刀”不断地切割着附着在肩关节上的肌肉和肌腱,早期可导致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严重者可造成肩袖被“割”断。
错误三:
“医不自医,人不渡己”,看看百度真的能治病吗?
许多患者在肩部疼痛初期,都被自己身边的亲友和百度“诊断”为“肩周炎”。鉴别这些疾病最好的时机就是病程初期,然而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忽视早期的疼痛,直到自己在家贴膏药吃消炎药不管事儿了,疼的受不了,才会去医院就诊。到了病程的中后期,许多肩痛疾病都有共同的特点: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肌肉萎缩组织黏连等问题,极大影响对疾病的诊断,这也是导致医生误诊的重要因素。
依靠上网搜索“看病”的方法不可取。“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早期正确的诊断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切不可延误病情,遇到问题请及时就医!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坚持康复锻炼,享受健康生活,关注“医路向前巍子”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你对穴位养生了解多少?
祛痘还能减肥!只需要配合按摩穴位
好像长到了25岁突然就变得很养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
现在基本茶不离手天天喝,白开水里都要放两颗枸杞
下面分享一波想减肥和容易长痘的人(尤其是女生)应该怎么按摩穴位
----额头和眉心长痘(压力大造成心火血液循环问题、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心情烦躁)----
【可以按摩以下四个穴位】:
按摩方法:每天早晚按压1~3分钟
鱼际穴:主治肺热和咳嗽,往下按压0.5~0.8寸,有点痛感即可
曲池穴:可以清热解表、疏通经络,对肠胃和血管都有帮助
少府穴:按压可有效缓解心情、胸痛、小便不利等症状
后溪穴:缓解心神、泄心火、调颈椎、明目
【可以喝的茶】:薰衣草、茉莉花
功效:薰衣草和茉莉花可以镇定情绪、对压力过大,情绪波动油脂过多引起的痘痘有缓解作用
----脸颊长痘(热毒,易疲劳,肝功能不顺、肺功能失常、痛经)---【可以按摩以下两个穴位】:
三阴交穴:治痛经、经期不顺、气血不足、调理脾胃
太冲穴:畅通气血、清肝火、湿热、暗疮
脸颊长痘可以记住的就是:左肝右肺
- 左脸颊长痘是肝热 - 右脸颊长痘是肺热
【肝热可以喝的茶】:菊花、甘草
可以降火排肝肺毒、甘草具有抗过敏消炎的作用,加在一起可以去因肝气旺盛的痘痘
【肺热可以喝的茶】:百合
可以清心润肺、缓解口干舌燥,滋阴润燥
----唇边痘、下巴痘(内分泌失调、消化系统出问题、新陈代谢慢、便秘等)----【可以按摩支沟穴】
支沟穴:缓解消化不良、泻热通便
【可以喝的茶】:枸杞、红枣、芍药花
用沸水闷10分钟即可,可以调理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痘痘
还有便秘引起的唇边痘可以喝,我觉得见效很快,需要在医院让医生开一包,可以喝很久,清宿便很见效,喝几天肠胃通畅了皮肤也变好了
除了这些身体内部的辅助调理,痘痘肌还可以用对长痘的皮肤有帮助的护肤品长痘伴随屏障受损:
早上清水洗脸,晚上氨基酸洗面奶洁面,早晚洗脸后轻拍有抗炎成分的爽肤水,后续使用温和的乳液(自用一整套致己新颜的)
单纯的油脂分泌过多长痘:
早晚氨基酸洗面奶洁面,洁面后轻拍有抗炎镇静控油作用的爽肤水,油脂过多的话可以用露状的调理液,比乳液更轻薄也足够补水
还有就是停用含有香精和防腐剂这些成分的面膜,可以用爽肤水每周敷2-3次的水膜前列腺钙化是怎么引起的?
谢邀:只要是男性,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前列腺的问题,那么下面我告诉你一个保护前列腺的小办法!
要保护好前列腺,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前列腺在什么部位?主要功能是什么?
前列腺位于膀胱的下方,包裹着尿道,靠近会阴部,后方紧贴直肠,所以在临床上可以通过直肠指诊直接摸到前列腺的。
而前列腺的功能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排尿,因为前列腺包裹尿道,所以男性发生前列腺增生的时候,会出现尿分叉、尿无力、排尿困难等症状。第二方面和男性生育功能有关,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激酶可以促使精液液化,从而让精子产生活力,并且促使睾丸分泌的睾酮转化成更具有活性的双氢睾酮,所以前列腺对于男性生育生育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医上认为前列腺疾病多是由于肾虚、肝郁、血淤导致,由于肾虚不能化生精气,膀胱开合失司,肝郁气滞,不能行血,血液淤滞在会阴,就会出现排尿困难、排尿无力、小腹会阴胀痛,射精无力、男性不育、阳痿、早泄等情况。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的保护好我们的前列腺呢?
在中医上有一味药物,具有很强的温经散寒之功效,也是我们生活中每逢端午节最常见的东西,那就是——艾草。《本草纲目》当中写到:“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
“艾草内服恐伤胃气,以坐尤宜”,所以我们可以将艾草做成艾绒,然后装进布垫内,做成艾绒垫,可以起到温经通阳、散寒除湿、理气血的作用。经常坐于其上紧贴会阴部,距离前列腺最近,所以对男性前列腺起到的保养效果是最佳的。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久坐的上班族,只要坐着就可以起到保养作用。
如果你也在为前列腺的问题而烦恼着,那么就试一下这个方法吧!相信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