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藤全草图片,干燥综合征眼睛干怎么办?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燥证”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燥证是由外感、内伤诸因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亏虚,九窍、肌肤、肢体筋脉失养所引起的病证。临床以口、眼、鼻、唇、咽、肌肤等干燥为主要症状。若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者称之“燥痹”;累及周身关节者又称为“周痹”;有脏腑损害者如肾、肝等受损,则称之为“脏腑痹”。
根据燥证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等疾病属于“燥证”的范畴,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本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或素体阴虚,津液亏少;或素体阳虚,不能化水,津液不得上承,均可导致阴津亏虚,清窍失养,而成为本病的发病基础。
2.年高体弱
女子体阴而用阳,四十岁以上女子天癸渐竭,精血亏虚,阴更不足,多因阴虚内热而伤津耗液,导致口眼清窍失养,经脉气血痹阻而多发本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少,天癸竭。”说明肾精气不足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是本病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3.劳倦过度,七情内伤
劳倦过度,调养失当,脏腑功能失调,虚火内生,阴津耗伤;内伤七情,五脏气机紊乱,津液输布障碍;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或思虑过度,阴血内耗,均可导致阴津不足,正气耗损,而发为本病。
4.久病失养,误治失治
大病久病,日久失养,亡血失精,精血内夺;误治、失治,如误用汗、吐、下法,或过服辛温升散之剂,或滥用燥热药毒,均可致阴虚液涸,脏腑组织失去津液之濡润,燥象丛生而成本病。
6.六淫外邪侵袭
六淫之中,尤以感受风、暑、燥、火四邪为多,导致阳热亢盛,消灼津液。然风寒伤人能化热,风热伤人能化燥,湿邪亦能化热生燥,热则耗液,燥则伤津,故六淫外邪均可灼津烁液化燥致病。
二、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虚,燥热痹阻。病理因素主要是燥热瘀血。其病位初在口、眼、鼻、咽等清窍,继而累及四肢肌肤关节筋骨,甚则内舍脏腑。
肺、脾、肾是主要相关脏腑。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肺、胃、脾、膀胱、心、肝、肾、三焦、大肠、小肠等脏腑的功能均有关联,而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重要。脾主运化,转输水液;肺通调水道,布散津液;肾主水,蒸化水液,使清者上升。若各种病因致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则津液输布障碍,清窍失于濡养,而发为本病。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阴液不足为本,尤以肺、脾、肝、肾阴虚为本,轻则肺胃(脾)阴虚,重则肝肾阴虚;燥热、气滞、瘀血为标。虚(阴液不足)、瘀、燥、滞四者并存,互为因果。燥邪多由口鼻而入,最易伤肺;而肺阴不足之人更易招致外邪入侵,内外合邪,灼伤津液。燥易化热生火,易伤津耗气。津少则血运滞涩,气弱则血运无力,以致瘀血内停。而瘀血痹阻脉络,津液敷布障碍,进一步加重病情。瘀血内停,气机受阻,津液不布,又可加重气虚、血瘀。
阴虚络滞是燥证的病机关键。本病常常阴虚、燥热、气滞、瘀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肾精不足,精髓无以化血,阴血亏虚,脉道不充,血行迟缓,而成血瘀。阴虚气弱,气虚无力行血,瘀血乃生。瘀血一经形成,又可阻碍气机,气滞不畅,津液不能敷布,则燥证愈甚。阴虚、津亏、气虚可致脉络滞涩,气滞、血瘀则脉络闭滞不通。由于本病主要是机体津液不足及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的病证,故其病机关键为阴虚络滞。
从整个病变过程来看,素体肝肾精血不足,脾胃津液匮乏,脏腑孔窍失润,或正虚感邪,燥毒外袭,煎熬津液是发病的根本;阴虚累及于气,气虚不能化津,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是其病变的发展。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咽干鼻燥,目睛干涩,肌肤毛发枯燥等干燥症状。
2.常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的症状。
3.多为中年女性,且以秋季多发。
二、病证鉴别
燥证与消渴: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典型症状,在口渴多饮的同时,常兼见小便量多,尿有甜味,消谷善饥,肌肉瘦消等,除口干多饮外,一般无其他部位的干燥症状。燥证以口、眼、鼻、唇、咽、肌肤等干燥为主要症状,并常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而无尿有甜味、消谷善饥等症状。
三、相关检查
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检查异常,可提示干燥综合征;眼部的滤纸试验、角膜染色、泪膜破碎时间检查,有助于干燥综合征的诊断;腮腺造影、唇腺活检可作为干燥综合征的确诊依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检查,能帮助判断病情的轻重,是否已累及相关脏器,出现系统损害。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以辨标本虚实为总则。燥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当辨阴血虚或阳气虚,临床多以阴津不足为主,亦有气阴两虚或以阳气不足为主者;标实宜辨燥热、气滞、瘀血的偏重,三者往往兼夹为患。
二、证候
1.燥毒亢盛证
症状:口干唇燥,咽干鼻燥,口舌破溃,吞咽进食困难,牙龈溃痛,舌裂燥痛,眼干少泪,目赤多眵,溲赤便结,面红烘热,或低热羁留,舌质干红无津或有裂纹,苔少或黄燥,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阳热亢盛,燥热酿毒,消灼津液,耗伤阴血。燥毒亢盛,消灼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唇燥,咽干鼻燥,眼干少泪;燥热偏盛,火热上炎,则口舌破溃,牙龈溃痛,舌裂燥痛,目赤多眵,溲赤;脾之阴津受戕,故大便干结;阴津不足,虚热内生,则面红烘热,低热羁留;舌质干红无津或有裂纹,苔少或黄燥,脉弦细数为燥毒亢盛、阴津耗损之象。
2.阴虚内热证
症状: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唇干燥裂,口干欲饮或饮不解渴,两目干涩,少泪或无泪,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声音嘶哑,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肾阴虚,燥热内生。由素体阴虚或各种原因导致阴液耗损,不能濡养清窍,出现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唇干燥裂,口干欲饮,两目干涩,少泪或无泪;肝肾阴虚,虚热内生,阴液匮乏,则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声音嘶哑,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口燥咽干,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红少苔,脉细。
病机分析:本证为阴津亏耗,久致气失所养,气阴两虚。阴津亏耗,故口燥咽干;脾气不足,运化失常,则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红少苔,脉细为气阴亏虚之象。
4.血虚燥热证
症状:口干咽燥,鼻干目涩,面色少华,头晕乏力,经血稀少,每易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
病机分析:本证为阴血亏虚,血不养肝。阴血亏虚,不能濡养清窍,故口干咽燥,鼻干目涩;阴血亏虚,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头晕乏力;血虚肝旺,血不养心,皮毛失荣,则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为阴血亏虚之象。
5.瘀血阻络证
症状:口眼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色暗发斑,毛发焦黄,关节疼痛固定,或有畸形,屈伸不利,肢端紫暗,经行量少色暗,舌质暗少津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细涩。
病机分析:本证为瘀血阻络,血脉不通,津液敷布障碍。瘀血阻络,气滞不畅,津液不能敷布,故口眼干燥;瘀血阻络,阴血不能濡润肌肤,出现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色暗发斑,毛发焦黄;瘀血痹阻经络、骨骱,则关节疼痛固定,或有畸形,屈伸不利;瘀血内阻,络脉不畅,故肢端紫暗,经行量少色暗;舌质暗少津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均瘀血之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治疗总以滋阴润燥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参以五脏辨证施治,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尤应重视滋肾、健脾、补肝、润肺。补肾健脾,使化源健,则津液充;而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肺宣肃,是为通畅津液输布之道路。如此可促进治疗本病的效果,优于单纯的滋阴润燥。
2.润肺、开肺、清肺为治疗重点。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口鼻为肺气的通道,泪液与口鼻密切相关,肺属上焦,“上焦如雾”,依赖肺的宣布,使津液布散到五官七窍、肢体百骸,肺失布津可引起燥证的诸多症状。故临床治疗除养阴生津法外,应把润肺、开肺、清肺作为治疗重点。
二、基本治法
1.清热凉血,护阴润燥法
适应证:燥毒亢盛证。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玄参、丹参清热养阴,凉血活血;知母、黄连、麦冬、阿胶清热泻火,养阴润燥。
加减:口舌破溃疼痛,加甘中黄、白残花、青黛、生石膏清热解毒泻火;目赤多眵,加山栀、淡竹叶清火泄热;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低热不退,加地骨皮、银柴胡清虚热;舌红干裂无津,加乌梅、白芍、生甘草酸甘生津;关节疼痛,加虎杖、忍冬藤、桑枝清热通络;皮肤红斑,加紫草、凌霄花凉血化斑;兼有湿火上炎,口苦口黏,苔薄黄腻,加藿香、佩兰清化湿浊。
2.滋阴生津,清热除烦法
适应证:阴虚内热证。
代表方:杞菊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菊花、山萸肉、丹皮滋肾养肝;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加减:内热甚加地骨皮、白薇、功劳叶、鳖甲养阴清虚热;夜寐不安,烦热,手心灼热,加五味子、知母、百合清热宁心;视物模糊,加石斛、谷精草、决明子养肝明目;大便秘结,加玄参、生首乌滋阴润肠;关节疼痛,加木瓜、石楠藤、青风藤舒筋通络。
3.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黄芪、升麻、陈皮、太子参益气升清健脾;天花粉、生地、麦冬、北沙参养阴生津;生甘草、乌梅酸甘化阴。
加减:两目干涩,加枸杞子、川石斛养肝明目;大便不实,加怀山药、葛根健脾升清;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加炒谷麦芽、山楂肉、绿梅花和中开胃。
4.养血柔肝,生津润燥法
适应证:血虚燥热证。
代表方:四物汤合一贯煎加减。前方具有养血调血,补而不滞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诸证,尤其是肝血虚证;后方功能养肝柔肝,适用于阴血亏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补血;枸杞子、北沙参、麦冬、百合养血柔肝;丹参补血活血。
加减:头晕头痛,加天麻、白蒺藜、苦丁茶平肝息风;焦虑烦躁,夜寐多梦,加黄连、阿胶、熟枣仁养血清心安神;肌肤毛发枯燥,加制黄精、制首乌补益精血;面红升火,加白薇、功劳叶清虚火;视物模糊,加女贞子、桑椹子养肝明目。
5.活血化瘀,蠲痹通络法
适应证:瘀血阻络证。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地、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养血活血;鸡血藤、穿山甲、鬼箭羽活血通络。
加减:指端紫暗、清冷,加仙灵脾、鹿角霜、路路通温阳通络;月经量少色暗,加益母草、泽兰活血调经;关节畸形,皮肤粗糙,加土鳖虫、水蛭、鳖甲、凌霄花活血化瘀;口干咽燥明显,加天花粉、玄参生津润燥。
三、复法应用
1.滋阴生津,活血化瘀法
适应证:阴虚血瘀证。症见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口干欲饮或饮不解渴,目睛干涩,皮肤粗糙,色暗发斑,四肢关节疼痛,舌质暗少津,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代表方:杞菊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前方功能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者;后方具有养血活血逐瘀的功能,用于瘀血阻络之证。
常用药:生地、枸杞子、山萸肉、丹皮滋肾养肝;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赤芍、丹参养血活血;鸡血藤、鬼箭羽、路路通活血通络。
2.益气养阴,健脾化湿法
适应证:气阴亏虚,湿浊中阻证。症见口燥咽干,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溏薄,食少腹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腻,脉细。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薏苡仁淡渗利湿;砂仁、陈皮醒脾理气调中;升麻、葛根升清;天花粉、石斛、麦冬养阴生津;佩兰、厚朴花芳化湿浊。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旱莲膏:旱莲草3000g,用泉水煮3次,将3次煎液合并,文火煎熬成膏。每服1匙,早晚白开水调下。有益肾滋阴的作用,用于燥证属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
2.常用中成药
(1)石斛夜光丸: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用于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用法与用量:每次9g,每日2次,口服。
(2)杞菊地黄丸:功能与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目涩、畏光、视物昏花。用法与用量:每次8丸(相当于原生药3g),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3)珍珠明目液: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养肝明目。用于虚火旺引起的目睛干涩。用法与用量:每次1~2滴,每日3~5次,滴入眼睑内。
五、临证勾要
1.阴虚与湿热兼夹,治宜虚实兼顾
燥证在病程中虽多现阴虚之象,但尚有兼湿热致病者,临床除口眼干燥外,多伴口苦、口中黏腻,苔黄腻等。施以理气化湿、清热除燥,使中焦气机通利,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津液,输布全身,清窍得润,燥证可除。湿阻热郁,缠绵不解,虚实夹杂,治当兼顾,故于益气养阴的同时,兼以清热化湿,常用川连、黄柏、山栀、藿香、佩兰、白残花、厚朴花、法半夏、茯苓、泽泻、砂仁、蔻仁、车前草、土茯苓等;肝经火毒盛者,可用龙胆草、苦参等。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云:“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故这类药选用宜精而有度,必须根据证候的轻重程度适当选配,防止苦燥伤阴,苦寒败胃。并尽量避免辛燥之性较强的药物,如苍术、厚朴、草果之类,若体质壮实,湿热内盛明显者,亦非绝对禁忌,重在掌握养阴与清化的尺度,合理配伍,方可虚实兼顾,切中效机。但原则上不宜多用、久用。
2.燥毒伤人,肝肾首当其冲
燥盛不已,酝酿成毒,煎灼津液,则燥象更甚,故本病病程较长,不能速效,又易反复发作,皆因燥毒所致。证之临床,阴虚液燥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按肾恶燥而肝苦急,肾得液养而源充,肝得水涵则潜静,故滋养肝肾,亦治本病之要旨。
3.具有“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
燥邪入客日久,灼伤津血而成瘀,瘀血阻滞气机,津液不能随气升发,燥象愈炽,如此循环,而成燥痹。临床有明显的瘀血表现,如紫癜,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络脉瘀阻征象。在燥证的发病机制中,除阴虚燥热外,瘀血贯穿始终是疾病发展和缠绵的重要原因。治疗时不能单纯强调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亦至关重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燥》指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因此治宜祛瘀通络,疏通津道,常用一些祛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路路通、赤芍、丹皮、泽兰、丹参、鬼箭羽、蒲黄等,使津液之道畅达。
4.临床用药注意“阳中求阴”
临床对于使用大量滋阴药物后,津液久久不复者,此时应宗景岳“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在滋阴药中酌加温肾助阳药,以使阴液渐渐恢复,临证之际,可掌握舌质嫩红、四肢厥冷、脉沉细的特征,即可加入一二味温阳药,以提高疗效。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阴亏液耗为本,当别肺胃、肝肾之主次
本病治疗总宜养阴生津,以补益亏耗之阴液,修复燥伤之机体,恢复失常之机能为目标。但需区分肺胃、肝肾主次。一般而言,病程短,口咽干燥为主,无明显系统损害者,病位主要在肺胃,治疗以甘寒培补,养阴生津为主,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常用药物如南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斛、芦根、天花粉等;病程久,体弱,多脏同病,真阴受损者,病及下焦肝肾,当予咸寒滋润,补肾填精,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饮、增液汤、二至丸,药如生地、熟地、山萸肉、首乌、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阿胶、知母等。然而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之阴液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焦肺胃之阴赖于下焦肝肾先天之阴的培补,下焦肝肾之阴亦有赖于肺胃之阴的滋养,肺胃阴伤易下及肾阴,肝肾不足亦必然累及其他脏腑,故在临床应用时甘寒、咸寒每多兼顾,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此外,酸甘能化阴,在遣方用药时若合以白芍、乌梅等酸敛之品,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葛根一药作用独特,清热坚阴,生津升清,结合辨证常选用之,药量一般在15~20g。
2.阴伤气耗,当予补气生津
津血同源,同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为“气”之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证。阴亏津耗,化源不足,则气失所养,气亦随之不足。观干燥综合征患者,在干燥诸症的同时,往往伴有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之象。因此,治疗当在滋阴增液的同时,合以益气,气阴双补。这既符合疾病之病理变化,又寓补气生津、津气互化之机,况且在一派阴柔滋补之剂中酌加补气升清之品,推动药力,阳生阴长,生生不息。临证可用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但用药一般宜轻,防止壅补滞气,尤应注意与养阴药的配伍关系,或适当配用健脾和胃助运之品,如鸡内金、谷麦芽等,补而不呆,亏损之气血、阴液遂逐渐化生。
3.湿阻热郁,每多兼夹为患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阴津亏耗是其基本病理改变,但多数病例并非单纯阴虚一证,而往往兼夹湿阻热郁之候。
阴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则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肺虚失于通调,脾虚运化失职,肾亏水失所主,均可使人体水液的代谢发生障碍,造成异常之水湿停滞体内,而出现一方面“水液不足”,一方面“水湿过盛”的现象。反之,湿浊内停,又可进一步阻碍脏腑功能,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而使阴伤更甚。如此虚虚实实,互为因果,致使本病不断发展。亦有湿盛水停,津液不归正化,而致阴液更加“相对不足”者。因而在临床上常见患者表现有口干不欲饮,或饮不解渴,口甜,口中黏腻,胃脘痞胀,便溏质稀,苔腻等湿邪内困之象。“阴虚生内热”,及湿邪久郁,从热而化,是本病又一个重要的病理特点。患者常有目睛红赤、畏光、刺痛,口舌生疮,烦躁,多梦,手足心热,胃中灼热,小便黄赤,舌质红等火热之象。
二、验案举例
崔某,女,62岁。
初诊(1998年1月2日):干燥综合征,口干夜晚明显,上腭舌体口唇明显,右目干涩,易起火疮,食纳尚佳,苔薄黄质暗,脉细。肝肾阴虚,气阴交亏,久病络瘀。生地15g,玄参10g,天、麦冬各12g,天花粉15g,知母10g,黄芪12g,生甘草3g,乌梅5g,川黄连3g,鬼见羽12g,枸杞子15g,丹参15g,升麻3g。
二诊(1998年1月9日):益气养阴,酸苦清热,化瘀通络,口干舌燥及口腔上腭黏膜干燥均有减轻,右目异物感,饮水不多,大便两三日一行,不干,苔薄黄,质紫暗,脉细弦。原方加石斛12g,改黄芪15g,玄参12g。
三诊(1998年1月16日):口腔干燥,多言后加重,两目干涩减轻,脘痞不舒,大便烂,日2~3次,食纳尚可,口黏,苔薄黄质暗红,有黏沫,脉细弦。肝肾阴虚,湿热内蕴,气不布津。藿香、佩兰各10g,泽兰10g,葛根12g,太子参10g,雷公藤5g,麦冬10g,天花粉12g,石斛12g,乌梅5g,生麦芽10g,生甘草3g,川连3g,枸杞子12g,生地12g。
按:该患者以口干、眼干,易起火疮,舌质暗,脉细为主要症状。属肝肾阴虚,气阴交亏,热蕴络瘀。以益气养阴、酸甘化阴、酸苦泄热、化瘀通络为法,迅速缓解病情。组方以增液汤为主加入黄芪、枸杞子、天冬、石斛益气养阴,乌梅合甘草酸甘化阴,黄连、天花粉、知母养阴清热,鬼箭羽、丹参、泽兰化瘀通络,妙在升麻、葛根一以升清、引药上行,一以养阴清热,使精气上承,故口干诸症很快缓解。嗣后患者以脘痞便溏、口黏有沫为主要表现,故调整组方,稍减养阴之品,加入益气健脾、芳香化湿药物,如太子参、佩兰、藿香。根据病情的变化,抓主要矛盾,临证灵活组方,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预后及转归】
燥证病初在经在表,体表燥热则口眼干燥,经络痹阻则关节肌肉疼痛。若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向愈,一般预后良好。但病久失治,势必入里,内舍五脏,则治疗棘手、难愈。
久病伤肺,阴亏津少,气失宣肃,可出现咳嗽、喘证;久病伤肝,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又可致胁痛、癥积;病之晚期出现脏腑气血亏虚的表现,则归属于虚劳的范畴。
【预防与调护】
本病病情易于反复,应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应慎起居,调寒温,避免风、暑、燥、火等外邪侵袭。
病情较重者,要适当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如葱、芥、韭、蒜、柑橘及羊肉、狗肉、鳝鱼等。常食用滋阴类的食物,如银耳、小麦、梨、葡萄、桑椹、燕窝、蜂乳、鸭肉、鲜藕、荸荠等。不宜服用偏于温性的保健品。
农村俗称地不容的植物有何功效?
新冠“克星”药物找到?药效优于瑞德西维?我国科学家从中医药的角度,继发现青霉素,又一重要发现,那就是从地不容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千金藤素。千金藤素究竟是什么样的药物呢?
自新冠肆虐全球,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找治疗新冠病毒的特效药。这几天在网络上有一条新闻刷爆了全网,十分振奋人心。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款强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药物,这个药物就是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15393倍,主材为中药地不容。
据新闻报道,5月10日,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新冠治疗新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说明书显示,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
也就是说,用很少量的千金藤素就能够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那就很快地能够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流行。
这一发现也获得了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所长胁田隆字教授团队发表的论文,证实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效果。美国学者也发表一篇论文,证实千金藤素的抗新冠病毒的数据优于目前市面上瑞德西韦和帕罗维德。
看到这一消息你是不是也特别兴奋?真的怀念以前景区人挤人的日子,可以随便去到哪玩,不用老是担心病毒的问题了。
就千金藤素用来治疗新冠患者是否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目前还没有开展临床试验,我们只能暗暗地期待了。希望像青霉素一样,带给我们好消息。
发现千金藤素能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虽然千金藤素抑制新冠病毒研究,只是在体外进行研究阶段,但专利说明书中显示,科学家对千金藤素、西拉菌素、盐酸甲氟喹这三种筛选出的抗新冠病毒有效化合物进行试验。
在同样条件下,10uM的千金藤素、西拉菌素、盐酸甲氟喹在细胞感染72小时后分别能抑制病毒复制15393倍、5053倍、31倍,实验结果均可重复。
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有没有可能进入人体研究之后,也能有这么喜人的研究结果呢?
然而,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临床研究治疗新冠病毒,与做体外实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用千金藤素还没进行临床实验,据报道在国外有些国家药企已经开始,期待千金藤素能够带给我们好消息。
千金藤素是什么样的药物呢?据了解,千金藤素其实是地不容中提取出千金藤素的活性化学成分。目前市面上有千金藤素这个中成药,千金藤素是白细胞增生药物。
这个药物能促进骨髓组织增生,从而升高白细胞数量,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临床上经常用于因化疗,放疗引发白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
药理研究发现地不容的块根中含较多量之千金藤素 ,金线吊乌龟,云南地不容块根中也含有千金藤素。
要了解地不容的功效,我们能从古书记载找到千金藤素是地不容里面的有效成分,地不容是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地不容块茎,我国的许多地方,有它的身影。地不容一般生长在山坡、路边、山沟、草丛等地方,特别在云南的丛林也有它的踪影。
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地不容性味苦,辛,寒,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截疟,消痰,止痛。用于治疗痈疽肿毒,喉痹,疟疾,胃痛等。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千金藤竹。要有清热解毒,截疟的功效。
1、清热解毒,千金藤具有苦寒之性,从而有泄热下火之效,因此对于由于热毒上炎引起的咽喉肿痛,胃热导致的胃痛,湿热引发的皮肤痈疽肿毒,千金藤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2、截疟,据了解,当初开始研究青霉素时,人们也是从古书记截截疟,开始进行药理研究的。新冠属于疫病,具有传染性极强,流行性强的特点。地不容对于疟疾有治疗的作用,从这个原因,科学家开始研究起是否对新冠病毒抑制的作用。
另外地不容属于有毒之品,药性峻猛,在《滇南本草图》书中“热毒采其叶贴患处,若服即中毒,慎之。”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剂量。
千金藤属于苦寒之药,对于一些体质虚寒以及脾胃虚寒的人来说,是不适合使用的。如需使用,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这几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每个国家采用自己独特的治疗方式来治疗病毒。在我国采用中医西医疗法来治疗新冠肺炎病毒,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研制出新冠病毒的特效药
类风湿关节炎日常该怎么护理?
刘医生谈骨论筋🏬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保护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对关节的破坏,这导致关节的肿胀疼痛,最后出现关节的畸形和功能障碍。很多人依此而丧失了工作能力,有的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所以说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关节。那么如何保护关节呢?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其特点是外周关节的非特异性、对称性炎症,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破坏关节及其四周组织,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原因目前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环境和性别等有关系。
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1.关节肿胀和疼痛。2.晨僵现像。3.多个关节受累。4.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5.关节外的表现。如类风湿性结节、血管炎、内脏病变等。
怎样保护关节?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缺乏根治及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目前治疗的目的是:1.减轻关节肿胀和关节外的症状。2.控制关节炎的发展,防止和减少关节的破坏,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3.促进已破坏的关节修复。
一、药物治疗。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早期合理积极治疗是减少关节破坏的关键。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柳氮磺砒啶等。3.糖皮质激素。4.植物药。如雷公藤等。
二、手术治疗。手术可以防止或延缓病情发展。以及矫正畸形,恢复关节功能。
三、急性期应该休息和理疗,如按摩、烤灯等。恢复期功能锻炼,有助于关节处的血液循环及僵硬关节活动度的提高。并且可以起着保护的作用。
四、注意保暖,减少对关节的冷湿刺激。这些因素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发展。
五、预防感染、调节心情。
六、注意饮食。清淡饮食,少吃脂肪类、烟酒茶、花生小米,多吃牛肉、鱼虾、新鲜蔬菜等。
药物治疗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而其他的保健工作一定要做好。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还不能根治,目前市面上很多能根治的灵丹妙药都是忽悠人的,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大家可以关注我或者下方留言以了解更多医学知识。
关注🏬刘医生谈骨论筋🏬享健康人生江天药业生产哪些中药?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1
川牛膝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
羌活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
牛膝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4
黄连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5
半枝莲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6
乌梢蛇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
豨莶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
水蛭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9
川木通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0
白薇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1
白及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
鬼箭羽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3
重楼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
鬼针草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15
鹅不食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6
老鹳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7
菝葜
《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增补本
18
鸡冠花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9
紫菀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0
虎杖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1
茯神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22
香薷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3
山慈菇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4
青皮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5
青风藤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6
冬凌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7
马勃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8
马鞭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29
地锦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0
益母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1
绵马贯众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2
五加皮
《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增补本
33
海风藤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4
橘红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5
白蔹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6
鸭跖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7
地枫皮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8
透骨草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39
凤仙透骨草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0
海桐皮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1
大青叶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42
山木通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3
石见穿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4
石上柏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5
见风消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6
紫萁贯众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47
贯众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8
刺猥皮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49
刘寄奴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0
龙葵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1
寻骨风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2
黄药子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3
苦丁茶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4
猕猴桃根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5
毛冬青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6
鸡矢藤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7
白花蛇舌草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8
六月雪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59
接骨木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60
地耳草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61
雷公藤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62
紫荆皮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63
玉米须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64
败酱草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65
石南藤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66
绞股蓝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67
天花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68
木香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69
知母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0
瓜蒌皮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1
槲寄生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2
墨旱莲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3
浙贝母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4
薄荷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5
荆芥穗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76
蜈蚣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7
预知子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8
白矾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79
鹿角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0
橘核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1
赭石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2
五倍子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3
蛤蚧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4
紫石英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5
磁石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6
赤石脂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87
青礞石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88
生姜皮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89
琥珀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90
红参须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91
紫河车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92
阳起石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93
浮海石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94
硼砂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95
大风子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96
鸡内金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97
款冬花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98
山楂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99
桑椹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00
车前子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01
巴戟天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02
全蝎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03
僵蚕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04
五谷虫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05
冬瓜子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06
葛花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07
橘络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08
椒目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09
夜明砂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10
黑蚂蚁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11
蚕沙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112
浮小麦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13
路路通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14
乳香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15
六神曲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16
槐角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17
罗布麻叶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18
冬葵果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19
灵芝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0
月季花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1
厚朴花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2
胡芦巴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3
茯苓皮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4
银杏叶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5
莲须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6
韭菜子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7
凤尾草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28
黑芝麻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29
砂仁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0
莲子心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1
牵牛子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2
玄明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3
制乌梅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34
巴戟肉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5
盐巴戟天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6
酒升麻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137
蜜远志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8
蜜紫菀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39
淫羊藿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0
醋青皮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1
盐橘核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2
醋乳香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3
酒续断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4
煅阳起石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45
煅紫石英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6
煅磁石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7
煅青礞石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8
血余炭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49
炒地龙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0
麸炒泽泻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1
四制香附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2
麸炒乌药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3
土炒白术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4
煅青礞石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55
炒冬瓜子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6
炒五谷虫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7
炒刺猥皮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8
制壁虎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159
焦六神曲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
160
玄参炭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161
荆芥炭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序号
品名
检验标准
162
生地黄炭
伸筋草是什么?
在农村这个百草园中,百草都是药,为了方便记忆,古人在给这些众多的药用植物命名时,采用了以形状,人物名称,功能主治作用等多种命名方式。
其中,以功能主治作用这种方法来命名的,就比较常见,比如说大活血,小活血,宽筋藤,寻骨风等,包括题主所问的伸筋草也是如此。其实伸筋草的植物名称应该称为石松,伸筋草是其中药名称,就像萝卜,平常大家都称为萝卜,但在中药命名中却被称为莱菔一样。
(伸筋草)
在这里提示一下,在中药材中,伸筋草有三个品种,而并非只有一种,虽然这三种伸筋草的药用功效相同,但却并非是同一种植物,现在就详细地介绍如下第一种,伸筋草(伸筋草)
这种是正品伸筋草,原植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japonicum,Thunb,别名又称为狮子草,宽筋草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形态为匍匐在地的地茎呈蔓生,分枝有叶疏生,在葡匐茎上生长的直立茎约高15一30厘米,分枝,营养枝多回分叉,密生叶,叶针形,长约3一4厘米。
这种伸筋草主要分布长江以南各地,一般生长在低山的酸性土草地,阔叶林,马尾松林下,以及阴凉石壁处。
第二种,铺地蜈蚣(铺地蜈蚣)
这种药用植物属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Lycopodium,cernuumL,别名又称为马鹿角,小伸筋草等。此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须根白色,主茎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茎,长约30一50厘米,叶稀疏,螺旋状排列,通常向下弯弓,侧枝多回二叉,分枝上的叶密生,线状钻形,长约2一3毫米。
垂穗石松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目前垂穗石松在福建,江西等地均作伸筋草入药,与伸筋草通用。
第三种,玉柏(玉柏)
此种伸筋草为石松科植物玉柏Lycopodium,obscurumL,别名又称为千年柏,万年松,为多年生草本,地下茎较细弱呈蔓生状,地上茎直立,高约20一40厘米,上部分枝繁密,多回肩状分叉,小枝通常6列,钻状披针形,叶先端锐尖,长约2一4毫米。
玉柏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东北以及甘肃等地区,因其功效与伸筋草相同,在甘肃以及西部地均作伸筋草入药。
以上介绍的三种植物,均可作伸筋草入药,可通用。伸筋草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作用,是治疗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的常用中草药,由于野生资源丰富,收购价格较低,现很少有人去采收。
在这里提醒一下,是药三分毒,在无医师的诊断下,不可盲目自采自用,以免造成不良副作用。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