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的早期症状图片,早期肠癌有什么症状吗?
你好!大肠癌临床表现: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夜便等)。贫血及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腹痛或腹部不适,其中左半结肠较右半结肠明显。直肠癌患者常有肛门坠胀感。肠梗阻或穿孔。腹部包块。淋巴结肿大。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注意情绪调节以及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清淡营养饮食,戒烟,戒酒,忌辛辣、刺激性食品,少少食腌制烟熏食品,日常应多食牛奶、鱼类、肉类、家禽类、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即新鲜蔬菜,多食谷物,少食高脂肪食物。
什么症状的便秘是肠癌?
通常指结直肠癌或大肠癌。如果有明显的腹泻、腹痛、大便出血,特别是大便性质的改变,如薄条等,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肠镜,以确定肠道有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或结直肠癌等,应进一步做肿瘤标志物,并在肠镜下取组织作进一步病理检查。腹痛:这是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尤其是排便不畅时,会出现腹痛
结肠癌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结肠癌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会有腹泻、便秘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的改变和大便习惯的改变。如果肿瘤位于右半结肠,患者会出现腹部肿块和腹痛等症状,而左半结肠癌患者则可能有肠梗阻、血便和黑便等临床表现。此外,如果肿瘤发生在周围肠组织浸润,患者可能会有腹胀感和紧迫感。
肠息肉和肠癌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首先,息肉是一种形态学的描述,只要是在空腔脏器,突出黏膜表面的异常组织都可以被称为息肉样改变,但是有很多在取出来活检之后发现并不是息肉,所以用息肉样的增生物来描述可能稍微准确一些。息肉非常常见,比如有时候正常人体内会因为炎症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增生,形成息肉样的改变,而炎症消失后,息肉也会消失。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某些类型的息肉会有癌变的倾向,我们称为肿瘤性息肉。而长在肠腔里的异常增生物会对人造成哪些影响,和息肉大小、数量、部位等因素有关,临床上有很多患者不是因为有症状,而且单纯体检发现肠息肉。还有的患者没有症状但是便常规潜血做肠镜发现息肉。也有患者因为便血或者腹痛等情况就诊,然后发现。而肠癌和肠息肉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一种息肉样的改变,叫结直肠腺瘤,它是一种发生在结直肠的肿瘤性息肉,在某些情况下病变会进展,有恶变可能,因此这种息肉建议切除,以防恶变。肠癌的早期症状主要是排便习惯以及排便性状的改变,常有血便,有时候表现为便秘,有时候腹泻,或者二者交替。肠息肉的也有可能表现出便血或者腹泻的症状,尤其位于直肠下段的息肉,大便带血很常见。因此,仅从症状来看是息肉还是癌不大客观,最好结合肠镜、查体更直接来看,尤其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恶变可能。
(图片源于网络)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您。
早期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几乎可达100?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小辉是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成绩非常优异,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三,是冲刺北大清华的好苗子,然而,就在今年,病魔却悄然来袭。大约半年前,小辉就出现了肛门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症状持续了一个月。
2个月前,小辉开始便血,于当地医院进行肠镜活检显示,直肠下段肿物,病理疑癌,后转院重新活检,查出腺癌。
为了保住小辉年轻的生命,主治医生们根据其肿瘤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最终选择了“直肠癌根治以及腹壁结肠造瘘术”。手术很成功,但这位年轻的男孩儿从此要带瘘生存,可谓痛心。
据主治医生介绍,年纪轻轻的小辉换上癌症和平时的生活习惯、学习压力有很大的关系。但直肠癌的直接诱因有很多,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30岁后定期体检,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建议做MLH1和MSH2的突变检测。
直肠癌的术后存活率确实很高,不过前提中的前提是要“早期发现”。因个体差异,生存率应该在95%—100%之间浮动。
那么,为什么早期直肠癌的术后生存率高呢?
一、直肠癌属于腺体瘤,手术早期切除后一般没什么大碍
二、早期直肠癌还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且术后有黏膜下转移者,五年生存期也有30%—50%。
由此可见,手术治疗对于直肠癌的作用是非常大,这也是非常适合手术治疗的早期癌症之一。
所以,一但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就医诊断。
肛门痛、肛门下坠、大便变形、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数增多、便不尽感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来预防直肠癌呢?做好这四点,远离直肠癌。
1.30岁后开始接受肠道体检(有胃肠病史者需降低年龄)
2.每天吃2种高纤维果蔬,如芹菜、西兰花、韭菜、菌菇类、红薯、玉米、苹果等。
3.每天运动30分钟,运动少、肠道蠕动慢,会增加肠道癌变风险。
4.保持良好情绪,据统计,接近半数肠癌患者有过燥怒、过度悲观、忧虑等不良情绪。
我们的肠道看似皮糙肉厚,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和外在物质接触最多的就是他们,所以也是最容易产生疾病的区域,一定要善待他们,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