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太溪的神奇功效,脑供血不足吃什么中药好?
浅谈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则取决于自己的保养!脾胃虽然经常一起说,其实功能有区别,比如胃是仓库,吃进去的东西首先到胃里加工,被脾进一步运化才能产生精微营养物质,才能被身体利用,所以想滋补气血须先健脾,也就是说,脾胃不好,再好的东西也无法被吸收就是这个原理!生成精微物质后,脾还要上输到肺,再靠气血的运行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进行滋养!根据五行理论,脾土生肺金,脾不好,也会影响肺的功能,肺主气(气是中医里独有的概念,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功能),那就逐渐的气虚了,气虚则必然导致血虚,气血不足就是这样来的!
春天和夏天都是消耗极大的季节,之所以人在春天会有春困,到了夏天会苦夏,这两种病状都以疲劳为主,而疲劳就是作为身体功能不足了,就是中医的阳气不足了,所以要通过补阳,提高功能应对外界的消耗!所谓春困秋乏,气虚的人更明显,所谓气虚,就是功能不足,其中就包括心脏的功能,春天开始热了,血管扩张,这个时候,如果本身就气虚,心脏泵血就乏力,血管变得难以充盈,原本正常或偏高的血压在春天就开始下降或偏低,春困其实就是脑供血相对不足,缺氧导致的!
到了夏天,因为血管会进一步扩张,再加上夏天汗多,钾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降低了,就会肌肉的酸软,松弛,尤以下肢最为明显!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白开水或糖水,那样等于再次稀释血钾,而要喝些橙汁,补钾最快,喝茶解暑,也就是防止血钾过分降低!血液的灌注更加不足,血压会更低,又因为天热而心脏会加速,这个时候心脏就更辛苦!心脏功能削弱了,全身的血液供应更加不足,人之所以感到的疲惫,其实都是组织缺氧的症状,因此,气虚的人在夏天要注意适度补气!
人体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但正常情况数并不都开放,甚至只开放50%就不错了,只有在运动,激动时,心跳加快了,血管的开放才增多,各个器官的供血也就增加了,全身会变得温热,这个时候阳气是充盛的,人是有活力的!运动提高的是整体水平,具体说运动促生了气血,增加了气血的运行,很多在安静时不开放的血管,运动时开放了,血液中负氧不足产生的问题随之就解决了!
流产产生的宫寒?
要知道,妇女流产,尤其是习惯性流产大都是身体气血太虚造成的,虚则生寒,这个寒邪可在身体任何一个脏腑,比如胃寒,肠道湿寒等等,肾虚导致肾阳不固,自然会造成育龄妇女下焦虚寒的问题,下焦包括了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下焦虚寒的妇女包括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出现了乳房发育和排卵的女士,而不仅仅限于结婚生子的妇女。
下焦虚寒的表现不仅仅限于流产,还包括宫寒痛经,经期紊乱,腰酸腿疼,面色萎黄,苍白甚至贫血等等问题。
造成流产的原因看起来有很多,比如剧烈运动,干重活,怀孕期间同房,男方用力过猛等等,严重的甚至使劲咳嗽,打喷嚏都会造成流产,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由于脾肾阳虚,致使下联元气统摄无力,胎儿不等发育成熟即便流产,因此,应该说是宫寒引起了流产。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对症施治,首先解决脾肾阳虚的问题,可以通过补益类营养品进行食疗和中药进行调理,比如黄酒煨阿胶,红枣,桂圆,瘦肉汤,羊肉汤,鸽子炖汤,乌鸡汤(可放党参),小米红枣粥等等。
中成药有《艾附暖宫丸》《金贵肾气丸》等等,关于补肾健脾的中成药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或者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传统中医采用非药物疗法治疗宫寒流产的历史也很悠久,除了食疗,艾灸是首选,艾灸属于温补,最擅长祛风散寒,扶正固本,行气活血,只要方法得当,补肾健脾,增强肾气的固摄能力一点都不比药物差,并且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但是经络穴位很重要。
以任脉穴位为主,结合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以及经外奇穴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穴位配伍:
以”神阙穴”(肚脐中央),”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子宫穴”为主(经外奇穴,肚脐下四寸,旁开三寸,注:每一寸为患者大拇指的宽度)。
腰酸无力可加灸”太溪穴”(肾经)。
月经不调加灸”三阴交”(脾经)。
痛经加灸”公孙穴”(脾经)。
怕冷加灸”阳池穴”(三焦经)。
四肢沉重加灸”太白穴”(脾经)。
小腹冷痛加灸”关元穴”(任脉)。
白带清稀加灸“带脉穴”(胆经)。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加灸“太渊穴(肺经)”
经血量少加灸“气海穴”,“血海穴”。
神阙,足三里,肾俞,八髎,子宫这几个穴位也没必要全部灸,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三个左右即可,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一起灸也没问题,前提是确定患者存在特别怕冷,腰酸腿沉,甚至痛经等问题。每个穴位手持艾条熏灸时间一般在十到十五分钟左右,以皮肤发红为宜,如果一次时间过了十五分钟还是不发红,说明寒邪太深太重了,需要循序渐进,不宜盲目加长艾灸时间,以免出现虚火上炎的现象。
艾灸五次到左右可以停一两天然后根据情况继续艾灸或者调整一下比较稳妥,中间可以配合食疗效果更好。
治疗下焦虚寒的小偏方:
七枚大枣,七片老姜,七个桂圆同时在锅里焙干,(不能火太大焦糊了)煮成水当茶喝,可放红糖不可放白糖或者冰糖。
人体除湿是哪个穴位最好?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
夏季多雨水天气,这种天气对于风湿痛患者并不是很友好。夏代表着暑,湿,想要除湿,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湿”。在中医上,湿气不仅与气候潮湿等环境有关,还与脾失健运,津液不布导致水湿凝聚有关。
湿气重有哪些症状呢?容易发胖,爱睡觉易犯困,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胃口差,大便黏腻,头昏脑胀,关节疼痛或肿胀等
中医认为按压以下10个穴位有利于人体除湿:1.丰隆穴按摩丰隆穴可以把脾胃浊湿排出去。
2.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按压阴陵泉穴有健脾除湿的作用,按压此穴位会有酸胀感,随着按压时间增加,酸胀感减轻,这是湿气逐渐被排出的表现。
3.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按揉足三里穴有健脾疏风除湿的功效,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4.复溜穴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每天按揉3~5次,促使水液代谢正常。
5.极泉穴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长期按揉此穴位,可以调理肩臂冷寒疼痛,肩关节炎等。
6.曲池穴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 可以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于湿热停滞大肠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7.中脘穴中脘穴是奇经八脉中的任穴,可以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按揉此穴位可以驱寒除湿健脾。
8.巨阙穴巨阙名字的意思是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指尖按压此穴位,可以改善因湿热导致的胃痛。
9.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涌泉穴外涌而出体表,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湿气多从脚底入侵,夏季多按揉涌泉穴,可以防止湿气入侵。
10.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在委中和昆仑穴之间,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只要伸直小腿,或者将脚跟向上提,在腓肠肌的肌腹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尖尖的凹陷,这里就是承山穴所在处。
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是排出人体湿气最好的穴位。刚开始按揉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因为体内有湿气,时间久了身体会感觉到热,湿气会随着热气排出体外。
气喘按什么穴位好?
治喘穴
治喘穴,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该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故名为“定喘”。治喘穴位于人体的肩颈部,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标准定位〗位于人体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取穴〗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深层有颈深动、静脉和颈横动、静脉的分支。
〖刺灸法〗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配伍应用〗
哮喘:配膻中穴、内关穴、大椎穴、中喘穴、丰隆穴(《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百日咳:配天突穴、大椎穴、丰隆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慢性支气管炎:配涌泉穴、天突穴、丰隆穴(《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的时候,患者应采用坐位,该穴位于人体的肩颈部,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于治疗气喘发作非常显效,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咳嗽、上肢疼痛不举、肩背痛、瘫痪、麻痹、荨麻疹、头后部痛。
艾灸后皮肤出现水珠是怎么回事?
对于出汗这个问题,几乎每天都会有艾友在后台问这个问题,纠结了很多艾友。
如果在不运动的情况下,晚上无故出汗,被称为盗汗。如果是白天无故出汗,被认为是气虚。出汗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如果是身体主动出汗,是好事,如果是身体被动出汗,就是虚脱,对身体不好。
今天和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艾灸后出汗,有些人艾灸后不出汗。
一,艾灸后出汗,是正常的,艾灸源源不断的地给身体提供正气,艾灸之后或者艾灸发过程中出汗,是身体的主动出汗,艾灸让身体深层发热后,排出汗液,是在排毒,排邪气,正常的,大家不用担心。
二,艾灸后不出汗,那就说明身体正气不足,病邪瘀堵经络比较厉害,艾灸暂时还不能到达皮肤深层,感觉不到身体发热,不能让身体主动出汗。这种情况,一定要继续艾灸一段时间,让身体不断地修复,随着身体正气的增加,身体的正气补足了,身体的排汗功能就会恢复。身体的寒邪就能通过汗液拍出来。
另外,我想补充的就是,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吃完饭,大量出汗,或者白天稍微一动就出汗的朋友,这些都是气虚造成,一方面补肺气;重灸太渊穴和复溜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同时年纪大的还要补肾气;灸太溪穴,这是肾经的原穴。所以,只要把这3个穴位重灸到,就可以帮助您了更多艾灸问题,可点击我的头像后,给我 发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