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的症状图片,指的是哪5个症状?
血管,遍布身体各处,柔韧且有弹性,管壁光滑,血液流畅。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老化,失去弹性,慢慢发生堵塞。不良习惯,会导致人体代谢废物堆积在血管内,形成“斑块”,堵塞血管。
40岁后,要格外注意保护血管
近年来,血管疾病高发,尤其是40岁后,心脑血管疾病夺走了许多人生命。
40岁后,身体各项机能开始加速衰退,多年的不良习惯,也会逐渐“爆发”,导致血管被“堵塞”,老化“变硬”,血管“越硬”越要命。
所以,40岁后,需要格外注意保护血管健康。
血管堵塞阶段血管堵塞,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堵塞30%,属初期,无症状堵塞;
第二阶段:堵塞达50%,属中期,身体也无症状;
第三阶段:堵塞达70%,属晚期,一些不适症状就会显现出来。
一旦出现5个症状,小心血管“堵”了1、双脚怕冷,足动脉减弱脚是人体的末梢,也是心脏最远端,血管有问题,脚最先有感觉。
当腿脚怕冷,脚背上脉搏减弱,说明血管有堵塞的地方。
一旦血管进一步堵塞,还可能会出现间歇跛行,是典型的动脉血管堵塞。此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切莫忽视。
2、睡眠不佳,经常头痛
当自身的脑部血管、颈部血管堵塞时,就会引起持续性头痛,造成失眠,难以入睡的症状。
这种头痛,可以用“头疼欲裂”来形容,尤其是,晚上八点左右,血压高峰期,这种头痛更为明显。
但若你没有持续性头痛、头晕、思维混乱等情况,说明脑部血管供血、供氧还算不错。
3、脉搏减弱、血压低
如果,上肢动脉堵塞,会产生一侧或双侧动脉搏动减弱。此时,手臂血压会降低,严重时,上肢还会主动"窃取"大脑的血液,导致大脑缺血,产生头晕、站立不稳的症状。
4、下肢不对称水肿
如果,发现两只脚,或两条腿,水肿的程度不一致,或是一侧不肿,另一侧肿,往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征象。
血栓堵塞了静脉血管,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引起形成血栓那一侧肢体的水肿。
同时,还会有皮肤发凉、易发溃疡等表现。一旦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将堵塞肺动脉,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5、语言障碍、肢体不协调
说话的时候,突然停下,不知道说什么,脑袋空白了,这就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走路跑偏,手脚不听使唤等。手没有力气,用筷子,拿东西都没力气。
有的时候,突然的感觉眼前一片黑,是血管堵塞,导致血液给眼睛的供血不足所致。
不想血管堵,远离“三个字”第一字:烟
也就是香烟,一定要远离,吸烟伤血管,十年难修复。
长期大量吸烟,不仅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还会增加血液的凝结倾向,增加主动脉瘤的风险,甚至诱发血管钙化。
一旦,血管钙化,血管的弹力就会减少,容易血管出血,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第二字:糖
也就是含糖高的食物,甜食、糕点、甜饮料等,也要远离。
大量的糖分,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压力,诱发心血管病。
糖分摄入过多,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这些疾病都与血管损伤,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养护血管,一定要少吃含糖高的食物。
第三字:胖
也就是肥胖,一定要减肥,控制好体重。
人体长期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导致身体处于一种炎症反应状态。
而这会极大地增加血管内皮损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的风险。
而健康正常的体重,可以让血管正常地发挥生理功能。
养护血管,减少堵塞,做好这几点:1、食用油,搭配吃,调节血脂平衡
血脂,也有“好”“坏”之分,调节好血脂平衡,有利于清除血液垃圾,减少血管堵塞几率。
想要调节血脂,首先要平衡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的平衡。
二者失衡,是诱发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食用油,要搭配着吃,吃齐三种脂肪酸,不能偏好任何一种油类。
将油酸类丰富的橄榄油、亚油酸类丰富的大豆油、亚麻酸类丰富的黄苏籽油,按2:2:1的比例搭配吃,约25克~30克。
其中,黄苏籽油,含有大量的Omega-3脂肪酸,其含量是橄榄油的80倍,被称为“陆地上的深海鱼油”。
Omega-3脂肪酸,可软化血管,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功能。
并且,可以清除血液垃圾,降低血液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胆固醇,增加血管通透性,帮助清除对心血管有害的物质,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2、多喝水,常饮茶,疏通血管
白开水和淡茶水,是稀释血液的最佳饮品。
生活中,预防血管堵塞,多喝水,喝点淡茶水,有助于疏通血管。
白开水,最好选择温开水,35-40℃为宜,早起后,睡觉前,最好都喝一小杯。
淡茶水,在两餐之间,喝一杯,可促进排毒,疏通血管,一举多得。
谷谷丁荷叶茶,泡水喝,可消脂排毒,改善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
用谷谷丁、荷叶、小叶苦丁,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
谷谷丁泡水,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护血管健康。小叶苦丁泡水喝,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小。
荷叶泡水,可改善血液浓粘状态,改善血液粘稠,防血栓。
3、常运动,多走路,促排毒
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排毒,减轻血管压力,有益血管健康。
走路,简单易行,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是维护人体内,血脂代谢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经验表明,每天一万步,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中的代谢物,有利于血管健康。
此外,坚持走路,还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新陈代谢和心肺功能,以减少心血管的并发症。
走路,谨记3+7更有效,即:每天连续行走3千步,大约耗时30分钟,然后在一天内,零星累积剩余的7千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到底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
高盐膳食,是高血压的催化剂,这是确凿无疑的,高盐饮食和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这不是伪科学!
譬如,住在新几内亚、我国贵州等山区居民,以及蜗居于岛屿、不太开化地区的“土著人”,摄盐量甚低,几乎无高血压,而“重口味”地区的人往往高血压发病率也高。我国北方人“口味重”,平均每人每天摄盐12~18克,南方人口味偏淡,摄盐也达7~8克。根据2002年全国调查,我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12克,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人每天5克食盐高出1倍多!
据生命时报消息,2018年3月,美国《循环》杂志刊登了中国高血压情况最新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仍处于上升态势,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3.2%,患病人数约为2.45亿,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较低,防控形势严峻。
如按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2017年公布的最新高血压诊断标准(130/80毫米汞柱)计算,中国成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5亿,占总人口的46.4%,相当惊人!
过去,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北高南低”的特点,尽管该分布规律还未完全消失,但已发生改变,南方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已明显提高。
北京(35.9%)、天津(34.5%)、上海(29.1%)高血压患病率位列全国前三,辽宁、云南、广东、黑龙江紧随其后,属于第一梯队;
吉林、山西、江苏、西藏、河南、福建、四川、贵州、河北、浙江等省患病率相对低一些,属于第二梯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表示,医学界认为高血压患病率“北高南低”的原因可能在于,北方人盐吃得更多,不利于控制血压。
可如今,南方菜馆开到了北方,北方菜肴也走上了南方人的餐桌,南北饮食差异缩小,南方人吃得越来越咸,高血压患病率就上来了。
王增武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饮食习惯愈发不健康,导致高血压患病率猛增。相对城市,农村地区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医疗防控能力较弱,高血压问题更需引起重视。
高血压让很多病风险翻倍
高血压存在“三高”的特点,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并已出现年轻化特征。发现高血压后,如不把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会使全身健康受损。
研究发现,80%的脑卒中和高血压相关。脑血管非常娇贵,一旦堵塞或出血,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如把血压降下来,可使脑卒中发生率降低35%~40%。
研究表明,每人每天增加2克食盐摄入可导致血压升高1~2毫米汞柱。因此,把食盐称为高血压的催化剂,绝非言过其实。对我国居民,尤其是北方居民而言,减少食物中的食盐摄入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环节。
高盐饮食是如何导致高血压的呢?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吃过麻辣烫和红烧肉红烧鱼等大鱼大肉重口味以后,后总恨不得喝上几大瓶可乐或者饮料,水。那是因为盐分吸收入血后,渗透压升高,激发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和口渴中枢,产生渴感,促使人喝水,以稀释血液中过多的盐分,经过这个过程,人体内的水分增多,血管里的血容量增加,心脏的负荷增大,每次收缩时射出的血量也随之增加,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冲击力也加大。
另外,当血液里的盐分增多时,肾脏为了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还会分泌一些激素,导致血管收缩。在这几方面的作用下,血压就难免升高了。
在此顺便提一句,中国人的餐桌上,除了食盐过多之外,还常常存在钾摄入不足的弊病,这对高血压患者朋友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钾可对抗和抵消盐分升高血压和损伤血管的有害作用。
目前的研究证实,1毫摩钾的降压作用可抵消3毫摩钠的升压作用,补钾治疗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2~4毫米汞柱。因此,为防治高血压,我们提倡限盐补钾的饮食原则。
钾在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含量丰富。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摄入一斤蔬菜和大半斤水果,但大部分人二者加起来也就200多克,而且白米白面顿顿吃,全谷物和豆类很少。
使用限盐小勺,一边一克,一边两克,三口之家,一个菜最多一克盐。少吃红烧,浓油赤酱的菜肴。利用食物本身的味道,比如加香菇蘑菇提鲜。
膳食请参考DASH防治高血压膳食模式: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高血压的判断是否已有新标准?
11月13日,时隔 14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联合发布了更为严格的新版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血压超过130/80毫米汞柱。
也就是说高压超过130就是高血压了,取代以前140/90mmHg的高血压标准。这一下让很多人成为了高血压!
如果按照美国新标准,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50.8%(25.6%+25.2%),相当于5.9亿成年高血压患者。如果按照今年的实际数据,恐怕(今年)我国高血压患者总数会超7亿(5.9+1+近五年增长)。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舒张压<80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舒张压80-89(此类人群需要生活调控)
高血压:收缩压≥140,舒张压≥90
【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为高血第1级,此时身体机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只是单纯的高血压。【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为高血压2级,此时左心室肥厚,心脑肾有器质性病变,但是功能上还在代偿状态。【高血压3级】180/110mmHg以上为高血压3级,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病变,功能上以及进入无代偿期,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高血压最怕什么?这5种食物是高血压的“禁忌”,高血压就别碰了1、可乐
专家解释,即使是喝低糖的可乐,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只不过几率稍微降低一点而已。这说明,咖啡因并不会引起血压升高,而可乐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钠等,会令血压升高。
2、酒
酒精属于心脑血管疾病最不该饮用的饮品之一,主要是饮用一定数量的酒,会引起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表现,所以它也是高血压患者禁饮的一种饮品。
3、忌高胆固醇食物
只要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不宜食用这一类食物。如动物内脏、鱼籽、蟹黄、蛋黄、虾、墨鱼等。
4、忌太咸的食物
食物中含盐量太高容易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同时细胞外钠离子水平的增加可导致细胞水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血管腔狭窄,外周血管阻力大,引起血压增高。所以正常人日食盐摄入量应保持在6g以下,高血压患者每日进盐控制在2-5克以内。
5、忌高热量食物
高热能食物(葡萄糖、蔗糖等)可诱发肥胖,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高血压患者多合并有超重或肥胖。所以,本病患者饮食上应限制高热能食物。
生活中降压的方式除了服用降压药外,生活中的这些方式也可以起到预防控制血压的作用。
1.秋冬季节做好保暖寒冷刺激一方面可使身体的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多,另一方面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故导致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等疾病。因此,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人在寒冷季节要特别注意做好自保暖。
2.学会释放压力人体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时,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所以要学会释放压力。研究发现欣赏美景,艺术品;听音乐;心存感激;正面积极的思想;独处发呆;减少物欲等可有效释放压力。
3.多和家人聊天多和父母,孩子,爱人说说话聊聊天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释放压力,缓解急躁的脾气,另一方面使家庭和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增加阅读,调整心态阅读能够使人快速的安静下来,有益身心健康,可间接降血压、减少心脏病风险。建议每天抽出30-60分钟来阅读,减少浮躁,从内心深处调节自己。
5.增加运动运动的好处大家都知道,难的在于坚持,冬季天气寒冷,多数人不原外出,所以运动就自然而然减少了。在室内做一些运动是可行的,运动要适量微微出汗就可以。
6.合理膳食多进食一些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多于6克,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有助于降压茶饮有:蒲公英桑叶茶:
取蒲公英和桑叶,按照3:1的比例,做成蒲公英桑叶茶,每日取2g,热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蒲公英,是一种要药食两用的植物,蒲公英水提取物具有降低正常及致病动物餐后血糖的作用。还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桑叶提取物具有较明显的降低血脂的作用,桑叶中含有植物甾醇、黄酮及异黄酮。可以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黄酮还可以降低血液黏度,强化毛细血管,改善心脏及肝脏功能。
经常喝蒲公英桑叶茶,对于三高、心血管病有很好的帮助。
鳄嘴花茶,改进全身血流状态
取干鳄嘴花茶2g,热水冲泡代茶饮,饮后嚼食,效果更佳。
鳄嘴花,是一种中草药,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肾经。现在在印度尼西亚及海南、广东等地区。主要成分有类黄酮、羽扇醇、白桦脂醇、五环三萜化合物、粗蛋白、钙等。
类黄酮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梗死、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心律失常,改进全身血流状态,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鳄嘴花中含有粗蛋白含量达45%以上,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还含有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成分。维生素C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预防癌症,膳食纤维能刺激肠道蠕动,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对调节血糖也可起到重要作用。
7.保证充足睡眠建议每天睡7-8小时,睡眠质量也很重要,经常失眠、做梦,早醒、打鼾的人,应该及时干预。
8.定期测量血压大便会有变化吗?
肠道是人体的加油站,人一生中摄入的食物,约为70吨,这么多的食物都要由肠道处理,并且,人体所需的大多的营养物质都由肠道吸收。
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人体70%的免疫球蛋白IgA在肠道;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与消化道有关。
肠道是最大的排污厂,人一生中要排出约4000公斤的大便,有1/3是肠道细菌;80%以上的毒素由肠道排出体外。
肠道不好,大便会有变化吗?出现3个“异常”,小心肠癌“上身”
排便出现这3个“异常”,小心肠癌“上身”,切莫忽视
“异常”1、出现血便
便血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也是大肠癌的一种早期症状之一。
和痔疮的便血不同,痔疮的便血大多是鲜血,而患有肠癌排便时有明显出血,量少且伴有黏液。如有感染,会出现脓血便,切莫大意!
特别是,对于长期便秘的人来说,最好在每天排便之后,能够对自己的粪便情况进行初步的观察。
一旦发现粪便的颜色发暗、发红,或者伴有大量的粘液、或者脓血,最好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化验。
“异常”2、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如果,一会便秘,一会又腹泻,自身的便意“捉摸不定”,你就要特别留心了。
如果,在靠近肛门的位置上发生癌症,肠道会变得很狭窄,粪便不易通过,就会导致便秘的发生。
同时,由于肠道变窄,为了将粪便从肠道中挤出来,大肠就得更卖力地促进排便,肠道运动就变得活跃,所以也可能会导致腹泻。
“异常”3、便便突然变细,排便不爽
如果,平时的便便较粗,突然间变成了铅笔一般细,也有可能是大肠癌出现了。
肿瘤变大,就会影响便便排出,所以会变细,而且一次不能完全排尽,总是有一种想排又老排不净的感觉,又叫“里急后重”。
所以,一旦持续一段时间,排出的均为柔软的细便,并且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就要特别注意,需要接受内镜检查。
保护肠道健康,谨记“四多三少”
“四多”
1、多饮茶,排肠毒
水,是使肠道保持清洁、润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喝水时,加点小植物,泡水代茶饮,可排肠毒,改善便秘,防癌变。
可以将婆婆丁和苦苣适当的比例搭配成婆婆丁苦苣茶,每日饮用。
婆婆丁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同时又是排毒消炎的佳品,既能帮助排肠毒,又能帮助对抗肠道炎症,起到杀菌作用。
苦苣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对养护肠道,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炎都很有帮助。
此外,苦苣含有低聚果糖,具有排毒清肠、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促进矿物质吸收等生物活性。有预防肥胖症以及抗癌作用。
二者相互搭配每日饮用,不仅可以清理肠道,保护肠道的健康,还可起到养护肝脏、综合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
2、多蔬菜,补营养
肉类吃的多,蔬菜吃的少,也是现代人肠癌高发的诱因之一。
有研究指出,每日食五份蔬果,患癌风险降20%。
而蔬菜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谁,有益肠道健康。
膳食纤维,可以润肠通便,促进肠胃蠕动,养护肠道健康,预防便秘。
因此,生活中,要注意,荤素搭配,适当多吃点蔬菜,切莫贪食肉类。
3、多揉腹,促消化
经常揉腹,有助于促消化,改善便秘,有益肠道健康。
腰腹,对上下消化道都影响非常大。
适当的进行揉腹,可促进胃肠的蠕动来治疗便秘。
4、多运动,强免疫
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罹患肠道息肉的几率降低16%,发生较大息肉或癌变息肉的危险降低30%。
还有研究发现,坚持运动6周,就能改变人们的肠道细菌。
不爱运动的人,每星期运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肠道细菌产生丁酸盐的水平就会增加。
丁酸盐,是一种抗炎酸,它与预防肠癌、减肥和增强免疫力有关。
因此,不论多忙,从今天起,动起来,减少病变,更健康。
“三少”
1、少久坐
久坐,也会在增加肠道癌变几率。
长时间静坐,会导致肠蠕动减弱,肠道代谢产物,易在肠内滞留,久而久之,刺激结肠粘膜和肠壁,损害肠道健康。
此外,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内脏调节神经功能降低,对胃肠道的调节失常,使肠壁蠕动减慢,危害肠道健康。
2、少加工肉
加工肉制品,吃得越多,患肠癌几率越大。
研究发现,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制品,可使患结肠癌的风险会增加18%。
因此,一定要注意忌口,切莫贪嘴,食用太多。
3、少烟酒
吸烟,喝酒,也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抽烟的男性,患上直肠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高34%。
抽烟的女性,患上直肠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高43%。
研究发现,大量饮酒,可能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并且,酒精,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肝转移。
所以,预防肠道癌变,注意少烟少酒,能戒掉,是最好。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血黏稠与高血脂有什么不同?
血脂指的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血黏稠、血脂高都是血脂异常的症状表现,但并非属于同一种疾病。
血稠就是血脂高吗?
二者并不完全是一样的。
临床上关于血脂体检报告的指标通常包括6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等。若报告显示其中任何一项水平值超过正常水平,则提示患者血脂高,也就是说,血脂高代表一个数值,且该值超过正常值,属于血脂异常的表现之一。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低高密度脂蛋白等均为血脂高。
而血稠指的是血稠度高,导致血液流减慢,代谢物增多。医学称之为高粘稠血症,一般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血液粘稠度是血液的理化性质之一 ,与血液中的多种成分有关,如血细胞性因素(红细胞变形性,血细胞数量、形态、大小,血小板功能等);血浆性因素(血糖、血脂、血浆蛋白、纤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血管直径、长度、光滑度等)。血稠属于血液流变学概念,属高凝的状态,与年龄、血液成分变化有关。通常情况下,血脂对血稠的影响较小,高血脂患者血稠度稍有升高。所以说,血脂粘稠更大程度上代表了血液流变学的功能障碍。
由此可看出,血脂高或许会导致血液黏稠,但血黏稠不一定就是血脂高,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其它因素所致,二者并非同一个概念。还需注意,血黏稠、血脂高虽为不同疾病,但不当的生活方式均会导致病发,所以想要预防血稠和血脂高,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