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西洋参和黄芪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说起补气药材,大家都不陌生,黄芪、西洋参……很多人随口就来。这些日常可以接触到的补气中药材,到底应该怎么选?是选贵的还是选进口的?很多人都不清楚。
今天,好好就针对黄芪、西洋参这2种中药材的差异以及适应症做一个详细的介绍,有困惑的朋友可以花点时间了解一下。
1 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可归睥、肺经,被历代医家认为“补一身之气”。因为黄芪的补气效果不输人参,且价格亲民,因此又常被称为“平价版的人参”。
此外,黄芪还有升阳、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这些是人参没有的。所以,才有“外行重参,内行重芪”的说法。
2. 西洋参
西洋参味微苦、性微寒,可归心、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淸火生津等功效。
临床上,西洋参主治气虚阴亏、虚热烦倦、咳喘痰血、肺虚久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口燥喉干等症状。
二、不同症状适用于哪类药材?
1. 补气养阴用西洋参
西洋参的侧重点主要在于补气养阴,对气阴两虚证效果最佳。同补热病气虚,对消渴功效较强。临床上常用西洋参来治疗:气阴两虚证;肺气虚、肺阴虚证;热病气虚、津伤消渴。
2、固表止汗用黄芪
黄芪不仅具有很好的补气效果,同时还擅长固表止汗,对于自汗证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常用黄芪来治疗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问题。
此外,黄芪还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像那些晨起会出现眼肿、腿肿的人,或者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的水肿,都可以泡黄芪喝消水肿。
简单来说,2种药材,都有补气的效果,但是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像黄芪可补气升阳,固表脱毒;西洋参重在补气养阴。
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炒黄芩有清热燥湿(改善上火的情况,清除体内的湿气),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
炒黄芩是将生黄芩经炮制后炒用。经炒制后,黄芩清热泻火的作用减轻,安胎的作用更加明显。黄芩清热燥湿,可以用于暑湿,湿热腹部痞满,黄疸;
泻火解毒,可用于疮疡肿毒,肺热咳嗽,善长清上焦热。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导致的咳血、吐血、鼻出血等。除热安胎,是炒黄芩的特长,此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血热所导致的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黄芪是一种药性平和、甘甜补气的中药。它主要属于脾、肺、肝、肾经。功能主要用于益气固表、解毒排脓、利尿生肌等。只要有气虚、疲劳、慢性腹泻、脱肛、自汗水肿、女性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和糖尿病脓皮病长期不愈的临床症状,就可使用黄芪。一般来说,小剂量黄芪能补中益气,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中草药黄苓有什么功效?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的根。黄芩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是寒性的,长期下来是对身体不好的所以一定要注意。
黄芩,苦,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热淋,崩漏,胎热不安等。煎汤,3-9克。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禁服。
药理作用:抗微生物作用(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压和利尿作用;降血脂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抗血小板凝聚和抗凝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延缓白内障等。
黄芪的功效有哪些?
黄芪的功效有哪些
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升提机体的阳气,以托举下陷的脏器),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排出毒邪,促进肌肉生长和伤口愈合)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症。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黄芪恶龟甲、白鲜皮,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服用黄芪期间忌食萝卜、绿豆和强碱性食物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
如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