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怎么找最简单,人体除湿是哪个穴位最好?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
夏季多雨水天气,这种天气对于风湿痛患者并不是很友好。夏代表着暑,湿,想要除湿,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湿”。在中医上,湿气不仅与气候潮湿等环境有关,还与脾失健运,津液不布导致水湿凝聚有关。
容易发胖,爱睡觉易犯困,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胃口差,大便黏腻,头昏脑胀,关节疼痛或肿胀等
中医认为按压以下10个穴位有利于人体除湿:1.丰隆穴按摩丰隆穴可以把脾胃浊湿排出去。
2.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按压阴陵泉穴有健脾除湿的作用,按压此穴位会有酸胀感,随着按压时间增加,酸胀感减轻,这是湿气逐渐被排出的表现。
3.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按揉足三里穴有健脾疏风除湿的功效,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4.复溜穴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每天按揉3~5次,促使水液代谢正常。
5.极泉穴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长期按揉此穴位,可以调理肩臂冷寒疼痛,肩关节炎等。
6.曲池穴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 可以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于湿热停滞大肠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7.中脘穴中脘穴是奇经八脉中的任穴,可以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按揉此穴位可以驱寒除湿健脾。
8.巨阙穴巨阙名字的意思是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指尖按压此穴位,可以改善因湿热导致的胃痛。
9.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涌泉穴外涌而出体表,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湿气多从脚底入侵,夏季多按揉涌泉穴,可以防止湿气入侵。
10.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在委中和昆仑穴之间,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只要伸直小腿,或者将脚跟向上提,在腓肠肌的肌腹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尖尖的凹陷,这里就是承山穴所在处。
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是排出人体湿气最好的穴位。刚开始按揉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因为体内有湿气,时间久了身体会感觉到热,湿气会随着热气排出体外。
肠胃有问题按穴位按哪里?
1、按摩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手厥阴经的循行线上,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它是一个止痛穴位,经常按摩可以缓解压力和疲劳,减缓胃部腹胀感,对于胃痛、晕车、胸痛、心悸失眠等有较好的改善,时常进行双手按摩对于胃病有极大的缓解作用。
2、按摩上腹部三大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
这三个穴位对于缓解肠胃病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按摩中脘穴对胃病治疗效果更佳。通常采用指压法对这些穴位进行按摩较好,按摩时平躺放松用指头反复按压穴位5到6次,就可以明显可缓解胃病的痛苦。
3、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强身大穴之一,有着调养脾胃的功效,按摩足三里,能通经活络、疏风化湿,补肾益精的作用,每天按摩此穴,重复5到10次,就有利于产生胃酸,缓解胃病 ,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4、按摩天枢穴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部,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按摩天枢穴可治疗恶心呕吐、肚子疼、肚子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病,可仰卧在床,以三指按压天枢穴,反复按摩3到5分钟即可,可舒调肺腑,理气消食,减轻肠道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胃病。
5、按摩四缝穴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2到第5指掌面,第一二节横纹中央。其具有治疗小儿疳积、胃脘痛、腹痛、蛔虫症、呕吐和增强免疫力的能力,后来科学研究证明此穴同样对成人一样有效,主治消化不良造成的胃病,用手指按压即可。
手上经常起小水泡是怎么回事?
汗疱疹,是一种在手掌、足跖部发生小水泡的疾病。《医宗金鉴》记载:“初生形如米粒,水泡闷胀,伴有瘙痒及烧灼感,常春夏季节发作。”
29岁的张女士一个月前手上开始起一些小水泡,有时候特别痒,抓了起一个一个小水泡,现在都不敢碰冷水,冷水洗手过后好像就会痒,热水泡着时候会发作的地方就会痒。
现在已经有些影响日常的生活了,洗衣服也不敢碰到水。
直到最近的情况却发生了恶化,每根手指上都是水泡,而且开始溃烂不堪,蜂窝状满是脓水的创口,而且总也长不好,甚至烂成了一个洞,不能碰东西,钻心的疼。
来到社区诊室,医生诊断为汗疱疹。
汗疱疹外观的最大特色,是在手和脚长出一颗颗会痒的透明小水泡,在急性期的外观变化,着重在皮痒、水泡这两个特点。
原来张女士是开外卖店的,每天要清洗大量瓜果蔬菜,在医生的询问中还发现,张女士最喜欢吃两类食物,也是显著诱因。
两类食物可直接诱发汗疱疹第一样:酒忌吃理由:
酒精是血管扩张剂,可使身体表面血管扩张,不利于汗疱疹的恢复。
其他建议:
喝酒的时候吃东西 喝酒时吃食物,甚至是在参加社交聚会时吃些小点心.就可以减缓酒精吸收的速度,使血液中的酒精量慢慢增加,使其高峰值较空腹饮酒时为低。
第二样:辣椒忌吃理由:
吃得过多会热气,随时会出汗过多,令水分流失而加重汗疱疹的程度。
其他建议:
燥热、阴虚、湿热、多汗、孕妇就绝对不宜经常食辛辣食物,不然就会热上加热,加剧热气燥火、口干舌燥、面红耳赤、发热等不适,后果可能更严重。
还有两种习惯,记住要小心1、热水烫洗90%的汗疱疹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瘙痒,认为使用热水烫洗就能够缓解瘙痒。
医生解读:烫洗虽然能够减轻瘙痒感,但是会扩张局部的毛细血管,从而加重了瘙痒感,导致皮疹症状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对于破损以及后期汗疱疹患者来说,千万不能使用热水烫洗。
2、过度的清洗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皮肤出问题多半是清洁做的不彻底。其实,在医学上并不存在“深度清洁”的说法。
如果过度清洁皮肤,反而会造成皮脂腺的分泌更加旺盛,让真菌趁机滋生,就会造成汗疱疹。
医生提醒:预防汗疱疹,应先保持皮肤的干爽,尤其避免频繁接触肥皂或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的正常皮脂。
汗疱疹最好是及时治疗,做好4件事情一、用心呵护春夏期间要避免皮肤刺激。
洗衣粉、洗洁精这些化学清洁剂会破换皮肤的屏障功能。洗完手及使用护手霜来滋润手部皮肤。
保持手脚的干爽,穿吸汗的袜子,让脚透透气,以免感染。
二、及时治疗1、局部治疗
生活中的一些小技巧,如:白醋,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但皮肤深层——真皮层细菌真菌无法彻底杀灭。
病发后需要及时的治疗,在医刊《皮肤科真菌志》中刊登过一款古方药膏眉寿堂草本修复霜。该方将黄柏、苦参、蛇床子等多种药草的杀菌精华天然萃取成,可以有效的达到深层次杀菌,搭配送的止痒喷雾,九成以上的患者在使用后没有复发的情况,网上也容易找到。
2、外洗方
茵陈30g,苦参30g,地肤子30g,藿香30g,黄柏30g。水煎取汁,泡洗患处,每次15分每日2次。
3、针灸法
主穴:可取合谷、劳宫、鱼际、间使。
配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方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食疗调养
组成:茵陈30g,赤小豆、薏苡仁各50g,茯苓粉20g。
用法:茵陈水煎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薏苡仁煮至豆烂,加入茯苓粉略煮。
三、避免交叉感染避免霉菌交叉感染是预防汗疱疹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的身体存在很多霉菌,霉菌可以在皮肤表面、胃肠道、指甲内等地方大量繁殖。如果家人或自己患有足癣、灰指甲等,就容易造成霉菌交叉感染。
医生提醒: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习惯,尽量穿棉质的衣服,注意平时卫生,避免因交叉感染引起的湿疹。
四、避免外部刺激外部的刺激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加重汗疱疹的关键因素。
特别应避免外界各种刺激因素如搔抓、热水烫洗、洗澡时间过长、肥皂擦洗等。
饮食方面,尽量少吃或不吃易过敏与刺激性食物,如海鲜、咖啡、辣椒、酒等。
如果是敏感者应减少或避免接触环境中的尘土、尘螨、花粉、宠物皮毛等常见的过敏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有什么好的推拿手法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宝宝脾虚的推拿方法:揉足三里,鼻梁有青筋的孩子,大多会伴有消瘦、头发黄、个子小等问题
,宝妈要记住“肚腹三里留”,就是说胃肠有疾先找足三里穴,宝妈们还要记住另外一句话“揉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还是个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要穴。
2、足三里穴也很好找,外膝眼下四指的地方就是。左右腿各揉1分钟,推荐宝宝脾胃虚弱吃什么好 七天不重样的养脾胃食谱,宝宝脾虚的推拿方法:捏脊,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这就是捏脊,从下往上捏7遍,捏脊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
3、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这个手法特别好,宝妈们要牢记。
痰是如何形成的?
痰是怎么来的?能不能吃呀!你是否被早上起床喉咙里那咳不出来又咽不下的痰所烦恼过,你知道这家伙是怎么来的吗?很多时候咳不出来我们会选择把它咽下,这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危害呢?今天就来跟你们聊一聊!
痰如何来的?痰呢它其实就是一种黏液,所谓黏液是身体的黏膜组织为了保护身体不被外来的病原微生物侵袭。
我们比较熟悉的黏液比如鼻涕,一般时候我们是不会流鼻涕的,只有在感冒、受寒着凉的时候就会流鼻涕,但其实鼻涕它一直都有,只是比较少而已,它在我们的鼻腔内黏糊糊的,一旦有任何可疑的东西进入到鼻腔就会被它给黏住。
黏住之后呢就会随着我们的鼻腔内的纤毛刷刷地往外送,就是我们看到的鼻涕,有的时候黏住的是灰尘还会黏在我们的鼻腔里面成了你经常扣的鼻屎。
同样的我们的胃也有黏膜保护,胃壁表面就是一层黏膜保护着我们的胃壁不被胃酸腐蚀。而这痰其实是来自我们的咽喉和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痰的本意也是作为一种保护呼吸道的黏液,每天都有很多痰液分泌,有的时候被你吞下去了也不自知,只有当痰液变多的时候我们才会察觉到。
而痰变多了其实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痰液除了湿润呼吸道,痰在呼吸道表面还有另一种功能就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空气中有无数我们看不到的细菌和病毒,当我们无意吸入这些病原体就会刺激我们的呼吸道黏膜,这时候呼吸道黏膜就是触发自我防御机制,开始发动身体白细胞把病原体给吃掉,白细胞吞噬了太多病原体自己也变得膨大了,呼吸道开始变得拥堵,呼吸道就要启动清理功能把这些白细胞给清理出体外。
这时候黏液就发挥作用了,黏液会裹挟着吞噬了病原体的白细胞在呼吸道纤毛的摆动下往呼吸道外走,它们从各个支气管汇聚到了气管,在从气管会聚到喉咙,然后被我们给咳出来。
当然并非所有的痰都来自下呼吸道,还有一种叫做鼻源痰,对患有鼻炎的人来讲,90%以上的人痰属鼻炎性,主要是鼻粘膜炎症反应下分泌出的浓稠的粘液,这些粘液随着鼻纤毛运输到鼻咽处时即粘附在鼻咽处,无法进入胃中被消化,始终粘附在我们咽部,我们只能通过咳嗽来清除咽部异物——痰。
但是对于痰的生成中医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受脾、肺、肾三大脏腑影响,故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的说法,肺部的痰是最易被人察觉和感受到的(热痰、寒痰),“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痰或寒湿困脾往往是内外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肾为生痰之本,人体最重要的阴阳二气寄藏于肾,肾主水液开关,开阖不利,则水湿内聚为痰,故治痰从肾着手可防止痰湿再生。
很明显中医所说的痰与我们所说的痰有着更深刻的意思,既有我们看得见的痰也有我们看不见的痰之分。这个涉及更多的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只要清楚简单的几点就够了。
关于痰我们应该知道的:1.健康的人也会有痰,只是身体特别是呼吸道出现问题的时候痰会更多。其主要成分就是水、蛋白质。脂质、盐和花粉灰尘等,除此外病原微生物入侵呼吸道,还会有病原微生物的尸体、还有吞噬它的白细胞等成分。
2.不同的痰可能代表着不一样的身体健康问题,比如透明痰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脓性黏痰见于化脓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主要是因为大量炎性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后死亡形成的脓液,同时又有大量黏液分泌物相混而成);痰中带血可能是气道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拉丝黏痰可能是念珠菌等真菌感染所致,痰液白色透明,黏稠不易咳出。
3.有痰最好还是咳出来要好,但是对于有的人可能咳不出来,甚至有的人牙根不会咳痰的,咽下去也无妨,因为痰液的成分也就那些,咽下去的痰就算有细菌病毒,也会像食物一样被我们强大的胃酸给杀死,没有多大危害。但是如果你有痰了就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了。
4.不要随地吐痰,特别是一些有传染性的疾病,随地吐痰会造成疾病传播。而且试想你走在路上踩到别人的一口浓痰是何感想?请用纸包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5.对于咳痰多、咳痰困难的人多喝水是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而有一些痰来自我们的鼻炎,对于有鼻炎的人来说,如果痰较多最佳的应对方法则是洗鼻,洗鼻是消除鼻部炎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不断冲洗鼻腔内的黏液可以直接减少痰的量。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如果觉得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去,要是还能给我点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