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治口臭有效果吗,宝宝感冒了怎么办?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童,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学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当于中医学时行感冒。
辨证要点可从发病情况、全身及局部症状着手。冬春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夏秋季节多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多为正虚感冒。除常证外,辨证时还应结合辨别夹痰、夹滞、夹惊。
治疗原则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耗损津液。小儿感冒容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恐助热化火,常取辛凉辛温并用。感冒若单用解表法易汗出后复热,应据证情合用清热解毒、清暑化湿、化痰消食、镇惊熄风等治法。体质虚弱者不宜过于发表,或采用扶正解表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在感冒之后及时调理,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主证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表寒重,恶寒发热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口干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了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刊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宣肺化痰。
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咳甚痰黄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
3.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膩为暑湿之征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扁豆花化湿和中。
热甚心烦加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岖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膩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
4.时行感冒
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岖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
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味。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廿草、黄芩、柴胡、板蓝根。
兼证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膩,脉浮数而滑。
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粘稠为风热。
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等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2.夹滞
证候:感臂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膩,脉滑。
分折: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膩脉滑为内有积滯之象。
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滯。
方药:佐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降气消积。
3.夹惊
证候: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熄风。
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岙平肝熄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中成药剂1.午时茶每服1/2·1包,1日3次。用于风寒感冒夹滞。
2.小柴胡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感冒发热,往来不已。
3.清开灵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时行感冒。
4.小儿回春丹每服每岁1粒,最多10粒,1日2、3次。用于感冒夹惊。
5.小儿金丹片每服2·3粒,1日3次。用于感冒夹惊。
6.羞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3次。用于复感证肺卫不固证。
单方验方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3巧片。浓煎后加糖适量。用于风寒感冒。
预防注意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温骤变时。勿长期衣着过暖。
冬春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护理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患儿及时物理降温。做好口腔护理。
夏金桂为何爱啃油炸焦骨头?
《红楼梦》中薛蟠的妻子夏金桂,被认为是一个泼辣低俗的人,是悍妇妒妇,而且她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啃油炸焦骨头。
可能有人要问了,《红楼梦》中的薛府可谓食品应有尽有,山珍海味并不缺,可为什么夏金桂偏偏喜欢啃油炸焦骨头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从下面几方面来了解一下夏金桂这个人物,才能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夏金桂华贵的身世
夏金桂出身于豪门之家,夏家是户部挂名的皇商世家,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家境非常富裕。要知道夏金桂之所以叫金桂,是因为她家有“几十顷地种着桂花”,而且她家又被称为“桂花夏家”,所以很有钱。别的不说,单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都是她家的,就连宫里一应陈设的盆景,亦是由她家供奉”。
夏家就是垄断了宫中所有陈设盆景,管理着长安城里城外全部桂花局的顶级皇商。而桂花局又是隶属于内务府奉宸苑的皇商衙门,是专门为皇宫供应花卉盆景的。为什么叫桂花局?,这是因为桂花乃贵人之花,深得历代帝王都的喜爱,所以,宫中许多地方都种有桂花。夏家能垄断宫中所有陈设盆景,说明夏家地位十分显赫。毫不夸张地说,夏家当时的财力势力都要比江宁织造还要强很多。
由于夏金桂的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于是她就成了独女,她的母亲对她那是百般娇养溺爱,逐渐养成了她横行霸道的性格。比如她小名叫金桂,她就霸道地不允许他人名字中有“金”和“桂”字,如果有谁无意中说出其中一个字,她必定要对这个人严打重罚。她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泼妇,就连号称呆霸王的丈夫薛蟠,也拿她没办法,最后也被她整得是老老实实,服服贴贴。
二、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
夏金桂这个人,从外貌来看,也算是一个美人,多才多艺,还会写诗。但她嫁到薛家后,就野心勃勃,想要独树一帜,称王称霸。
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不用说,那是很高的,所以,她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而薛家拿她还没办法,更不敢休掉她。为什么?要知道,夏金桂嫁来时,那可是带来大批嫁妆的,其中一部分嫁妆替薛家堵窟窿了。可以说薛蟠之所以娶夏金桂,其实那也是相中了她夏家的财产。
所以,此时薛家也只有吞声忍气,不敢惹她,一有什么不顺心,夏金桂就会拿她的嫁妆来说事,“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
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就是建立在她的钱财之上。夏金桂有钱,腰板就硬,在薛家就有权,就说了算。 薛家拿了夏家的钱,用了夏金桂的钱,就得当缩头乌龟。
夏金桂知道这种利益交换,她嫁进薛家,就是来做当家奶奶的,她要压住人,就是要摆出威风来。
她的丈夫薛蟠举止骄奢,虽气质刚硬,但也很快就被她制住,不敢出声。薛蟠还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爱妾香菱,夏金桂到来后,自然要制服她。所以,等薛蟠服软后,夏金桂就把矛头对准了香菱。
她利用各种手段折磨香菱,还蛮横地把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她教唆薛蟠收纳自己的丫头宝蟾,然后再让薛蟠整治香菱,很快就将薛家搞得是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
三、夏金桂的狭隘性格
作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后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夏金桂的横空出世,也是有意安排的。曹公之所以这样安排,我想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她的最后出场是带有作者某种重要使命的。但不幸的是《红楼梦》并未写完整,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分析夏金桂这个人物时,就会有点莫名其妙,力不从心,不能真正完整反映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但不管怎么样来看,夏金桂的狭隘的,自私自利、诡计多端、心狠毒辣的性格和悍妇泼妇形象还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有人说她的这种性格以及善于撒泼骂街的行为与贾管家王熙凤有相同之处,但她比王熙凤更加放肆,更加大胆,更加不受制约。
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夏金桂生得貌美如花,怎么着也是个大美人儿,而且还识得字,会作诗,这种才气在当时的女子中并不常见。为什么她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就连贾宝玉都非常纳闷:“这么个才貌出众的女子,怎么骨子里这么坏”?
也许这是她一种内心不满的发泄,或者说是不甘心,要知道夏家虽然有家资百万,但却没有儿子,没人来继承这一切。这就注定了将来夏家的财产只能由外孙薛家人继承。
自家好不容易奋斗来的家产,将来是要随夏金桂嫁到薛家,最终是要传给外孙的。这种不满和不服输的气势大大助涨了夏金桂飞扬跋扈的性格,也凸显了夏家无可奈何的呐喊。
所以,夏金桂就以这些家财为资本,变本加厉地施展她的抱负。她先是在薛家收拾丈夫薛蟠,又自导自演诬陷香菱暗中魇魔法,用针扎纸人的方式诅咒,最终让薛蟠相信了她的把戏,把香菱毒打了一顿,而且香菱还险些被卖给人牙子。
那么夏金桂所做的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动机和意义。但她就是要做这些赶尽杀绝的事,所以,这才是让我们感到这正是夏金桂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她的性格已完全扭曲了。
她会就此收手吗?不会,绝不会!她制服了薛蟠,收拾了香菱,她又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她将矛头指向了薛宝钗,指向了薛姨妈。最令人不解的是她还将自己的陪嫁丫头宝蟾也视为对手,最后,整个薛家没有人敢惹她。
所以,我们说夏金桂身上体现着的正是人性中的“性恶论”,她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要把薛家搞乱,搞得不得安宁。她做的这一切,让她感到快乐,兴奋,就像她喜欢啃的那块下酒的炸得金黄的焦骨头,在她嘴里嚼的是那么开心。
四、夏金桂为什么爱啃油炸焦骨头?
夏金桂作为一个长得很不错的一个女人,出身豪门,衣食无忧,又特别强势,不论在夏家还是薛家,可以说想吃什么美食就能吃到什么。但她却有一爱好,就是爱啃骨头,最爱啃油炸焦骨头。
夏金桂又平日里最喜啃骨头,家里每天都要杀鸡杀鸭,她就把鸡鸭肉赏给别人吃,剩下没一点肉的骨头,下到油锅反复炸至金黄,她就爱啃这油炸鸡鸭的焦骨头,常常作为下酒菜。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女人形象?我认为,让夏金桂爱啃油炸焦骨头,是作者有意为之。就是为了突显和衬托夏金桂的凶残、狠毒的性格。
在我们常人看来,谁才爱啃骨头?只有那些买不起肉吃的才爱啃点肉骨头来解解馋。另外就是凶残的食肉动物才最爱连骨头一起吃。
而夏金桂爰啃骨头,绝不是真的爱啃骨头,要啃这金黄焦骨头,不仅要牙口好,还要有股狠劲才行。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曹公想让我们从她的有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上,体会出夏金桂的恶毒来,和吃人不吐骨头的凶残和扭曲的性格。
爱吃油炸焦骨头,也充分展示了夏金桂作为一个出身暴发户女人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夏金桂不同于当时有钱人家的小姐,那样知书达理,性格温柔。通过她爱啃油炸焦骨头这一习性,突出她不同于其他的女人的另类,这看起来应该是更真实。
五、夏金桂死得蹊跷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夏金桂恶毒、泼辣,妒忌心强,害人害己,所以,她的结局可想而知,好不到哪里去。
但夏金桂到底是怎么死的,说法不一,但被毒死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可能是被自己毒死的。原来,夏金桂要害死香菱,却不曾想自己拿错了汤碗,自己毒死了自己,这件事看起来是很蹊跷,但也是情理之中。
我们知道,夏金桂为了收拾薛蟠的爱妾香菱,可没少使坏主意。但一直也没有打倒香菱,情急之下,她就铤而走险,走出了最后一步棋,那就是毒死香菱。
一天,夏金桂让自己的丫鬟宝蟾做了两碗汤,自己一碗,香菱一碗。她在其中一只碗里下了毒,还做了记号。但丫头宝蟾并不知道,由于一碗汤可能有点咸,她怕夏金桂喝了责怪她,就把两碗汤的位置调换了。
结果,夏金桂喝了那碗下了毒的汤就被毒死了,这充分说明她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自己毒死,也算是她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食物可以清楚体内的湿气?
1、葱、姜、蒜: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2、薏米:薏米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薏米可以和红豆煮粥,长期坚持肯定有效果!打磨成粉可以像冲芝麻糊一样冲着喝,比煮粥效果更胜一筹。
3、红豆:
中医角度来说,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
红豆煮水喝,或者加上黑豆和绿豆一起煮水,可以很好的排出体内的湿气。红豆还可以做豆沙,做稀饭。
4、玉米须
挑干净的玉米须子和玉米叶子一起煮水,多煮一段时间就喝那个水即可。
但是最好不要睡前喝,因为有利湿作用很容易因为睡觉而续集体内,导致湿气没除掉反而更加严重了到。
5、山药
山药并没有直接除湿的功效,但是山药可以补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山药选择铁棍的比较好,属于药食两用的,对补脾效果更好一些,而且还可以补气,比普通的家用山药更好。
6、辣椒
身体湿气大的不妨多吃点辣椒,补充维生素c的同时还可以除湿,一举两得。
最好吃不是很辣的那种,青椒或者普通的红辣椒就好。。
7、绿豆芽
绿豆芽的营养价值也毫不逊色,它不仅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尤其丰富。
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适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患者食用。
8、黄花菜
黄花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
清热利湿、利尿、健胃消食、明目、安神、止血、通乳、消肿等功能。
9、大头菜
芥菜类蔬菜有清热解毒、抗菌消肿的作用,能抗感染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抑制细菌毒素的毒性,促进伤口愈合。
中医认为,大头菜性平,味苦、辛、甘,入胃、肝、肾经,能利尿除湿,促进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具有开胃下气、祛湿解毒的作用。
适于治疗食积不化、消渴、热毒风肿等病症。大头菜风味佳,可以代粮,也可做菜用,或盐渍加工。
10、马齿苋
马齿苋属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因其营养丰富,食疗作用显著,食之益人,可延年益寿,故又美其名日:“长命菜”。
中医认为马齿苋有清热解毒祛湿、凉血止痢消肿的作用。
关于湿气一说?
“湿气”是中医领域的一个名词,西医里是没有湿气一说的。
今天我们做个足疗什么的,动不动就会说你“湿气重”,对此说法,我们该不该相信呢?因而很有必要来认识下中医对“湿”的认识和解读。
传统中医对“湿气”的认识早在200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湿,并把湿当做一种自然现象归为“长夏之主气”,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而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水与湿密切相关——
水湿的生理功能:
在生理上,《素问》中有“饮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在上面这句话里,就说明了水湿作为一种生理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表明正常的水液代谢由胃、肺、脾、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和五脏之经络输布共同完成,且“脾气散精”是水液代谢的枢纽。
水湿的病理基础:
《素问》中记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以及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认为:“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也”。揭示了湿气致病不仅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汗出湿衣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等内在因素有关,并且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再次强调了脾的功能在水湿代谢障碍致病的中心作用。
从湿气的特性,谈湿气重导致湿邪的病因病机湿气重,湿邪为患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1.湿气重,重浊,趋下,可大便粘腻,肢体困重:
《素问》中“因于湿,首如裹”。意思就是湿气重的人,头像裹了东西一样,头重。
《素问》中还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说明了湿气的趋下的特性。
而湿性重浊、湿性趋下的中药特性,提示了不管是湿气中于表、客于里或伤于下,湿气中的人都会表现出重着、黏腻、趋下的特征,常见的症状有大便粘腻、肢体困重...
2.湿气停止阻遏气机,日久伤阳,导致阳虚:
而且,湿邪致病的另一个特性是湿邪伤阳,这是因为湿乃阴邪侵袭人体,在体内留存,停滞与脏腑经络,最容易阻遏气机,导致经络不通,日久必然伤及阳气,导致阳虚。
3.湿气重,湿性易变,春为风湿,夏为热湿,秋为燥湿,冬为寒湿:
天地阴阳二期升降交感,则湿邪遂生,湿气虽然为长夏的主气,并不是独主一时一方,也易变,可随四时而变——
湿气在四季都有,东西南北各方可容纳,在冬季为寒湿,在春季为风湿,在夏季为热湿,在秋季为燥湿。
湿邪导致的病位也多变,湿气到处游走居无定所,可侵袭人体脏腑经络、肌肉筋脉、四肢百骸,上下左右,无处不有。
而湿邪的病性多变,则表现为湿、饮、痰,都是和水湿有关的病理产物。
湿邪在病机上,还能与风、热、寒、暑、燥相互结合,形成风湿、湿热、寒湿、暑湿、燥湿等,从而可以产生痰、热、瘀、毒等新的变生病理产物,形成新的病理因素,而且这些病理因素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让人体的疾病更加多变和复杂化。
几种常见湿病的辨证论治1.外感寒湿:
其实就是感冒的一种,当然其他疾病也可有这种证型,发病多见于长夏,因为乘凉、恣食生冷,外感寒邪,内伤于湿。
临床真章为恶寒发热,不出汗,头痛,肢体困倦,胸闷腹痛,或呕吐腹泻...
其病因是,寒湿内停,正邪相搏,所以发热;邪闭玄府,所以不出汗;湿气上阻所以头痛;寒湿内停,所以肢体困倦、胸闷腹胀或呕吐。
对于外感寒湿的治疗,自然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法,以香薷饮加减治疗。
2.外感暑湿:
是感冒的另一个类型,而且多见与夏天,因为夏天暑气盛,而湿气又体内偏盛,暑湿相博而患病。
常见症状有发热,稍微恶风,出汗少,头胀痛,咳嗽有痰,口黏,心烦,口渴不想喝水,胸闷,大便糖稀,小便色黄。
其病因是,暑湿伤表而恶风;邪热迫津液外泄而发汗。湿热上熏而头胀痛、心中烦躁、口渴不欲饮;暑湿趋下则大便溏,小便黄。这是湿热内停之象。
和资料方法是祛暑解表、清热化湿,可以用新加香薷加减治疗。
3.痰湿犯肺:
痰湿犯肺的症状,常见有咳嗽喘促急,痰多年白色泡沫,恶心呕吐,胸闷,肢体困倦,头胀眩晕等。
痰湿犯肺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体内津液凝结为痰,上犯于肺——痰湿阻肺,肺之宣降作用减弱,则咳嗽喘促,病及胃,则胃失和降而恶心呕吐;痰湿聚停胸隔则胸闷;痰湿困脾,则体倦乏力;痰湿上阻清阳则头胀眩晕。
痰湿犯肺的治疗,以祛痰止渴、平喘的方法,方剂可用二陈汤加减治疗。
4.中焦湿滞:
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呆,口淡无味,爱去吞酸,恶心呕吐,肢体困重,倦怠无力,嗜睡等。
其病因是,湿气内阻中焦脾胃,则脘腹胀满,口淡无味;胃气受阻,腐熟力衰退,则饮食差、嗳气吞酸;胃气衰弱降浊能力降低,则恶心呕吐;湿邪困脾,则脾阳不振,所以体重倦怠嗜睡。
治疗方剂可用平胃散等治疗。
其他的湿证,还有痰湿上阻、痰热上扰、痰热壅肺、湿热中停、水湿内停、湿挺胸胁、阳虚水泛、湿热下注、肝胆湿热等症,就不一一解释了。
关注我,有见识,有态度,以靠谱的科普,为健康加营养。为何张小敬等人那么喜欢嚼薄荷叶?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可以说是大火,原著是马亲王写的,之前看过一点但是没有看完。这部剧这已经开始追了,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也注意到了。剧里面张小敬这样的糙汉子为什么嘴巴里面老是喜欢含着薄荷叶子嚼来嚼去的呢?这玩儿意儿有啥好吃的?它在唐朝的时候到底出现了吗?本着一丝不苟的精神,我就去查了一下资料,给大家脑补一下。
先上几张照片,大家先欣赏一下这些糙汉子咀嚼薄荷叶的美照。
如果你看不清他们嚼的到底长什么样,给你来张近图你就知道了。
就是这个绿油油的植物。那他们为什么又喜欢嚼这个东西呢?
薄荷这个东西,晒干了以后放到嘴巴里面嚼,有一种清神醒脑的作用,可以很好的清新口气,这就跟我们现在嚼薄荷味儿的口香糖差不多,可以用来提提神儿。
而且在我的概念里,这个就跟零食差不多,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古代版比较流行的零食就行。他们以前又没有薯片可以吃,就只能吃这个凑活一下喽。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薄荷》曾记载:“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 吴 、 越 、 川 、 湖人多以代茶……入药以苏产为胜。”
这就说明起码在明朝的时候,薄荷就已经广泛的种植了,而且已经作为药材入药了。
目前我国的江苏与安徽为薄荷的主要产地,中国也成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薄荷出口国。
既然拥有如此广泛的种植面积和悠久的种植历史,那么在唐朝经由西域商人传到中国还是很有可能的。毕竟薄荷的原产地也在亚洲和欧洲,所以说张小敬他们是有可能吃到薄荷叶的。
最后问一个小问题,你喜欢薄荷的味道吗?我是非常喜欢薄荷味的糖果,吃起来简直太凉爽可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