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的症状图片及治疗,脚气的症状图?
脚气其实就是足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往往表现为瘙痒,脚臭、脱皮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皮肤溃烂、渗液甚至脓疱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真菌:是一种真核型细胞微生物,属于真菌界。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或)无性繁殖。对人致病性主要有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等。对人治病的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
足癣是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在我国,脚气的发病率也相当高。人的足底和趾间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活动时候出汗多,加之鞋内空气流通性差、温暖潮湿,非常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也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感染脚气的表现为脚趾间瘙痒、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脚气的几种类型:
1.起水疱
大多发生于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趾缝糜烂
表现为局部多为脚趾浸软发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瘙痒剧烈,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
表现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如何预防
1.要注意脚部清洁,保持皮肤干燥,每天清洗,勤换袜子。
2.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3.平时要穿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4.禁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脚气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脚气和脚气病不是一回事,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脚气,是脚癣的俗称,也就是医学上的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皮肤病。真菌多寄生在足趾或两趾间,表现为两趾间皮肤的浸软,脱皮并伴有裂隙,有难闻的臭味,足部多汗,奇痒无比,所以经常抓挠,常可引起细菌感染,继而红肿、化脓,不易治愈。
脚气病,就是西医上的维生素B1缺乏症,患脚气病后,神经系统受累最严重,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多常见,表现为下肢感觉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疼,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难。也可累及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慌,气短,继而心动过速,下肢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右心衰竭,甚至猝死。
从症状的表现看,脚气病相当于传统中医学的脚气。
中医上之脚气,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脚气的描述,最早可见于东汉年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原文是这样的:“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这里还提到脚气的症状,疼痛不可屈伸,以及治疗的方剂——乌头汤方。
从张仲景的症状描述,就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脚气与今天人们心中普遍认为的脚气(足癣)是不同的,而与脚气病(VB1缺乏症)类似。
较早对脚气进行描述的可见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说的“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痺,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症也。 ”
葛洪的论述,还说明了脚气这个疾病在我国的蔓延路线,且得病开始并无不适,慢慢地出现胫部、小腹已有不适,并且行走也偶感无力。 从晋朝开始,关于脚气的论述开始增加,尤以唐、宋、明时期为最甚。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的脚气与当今人们认为的脚气(足癣)就完全不同,而与VB1缺乏症类似。
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关于脚气症状的论述如下:“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或小腹不仁,此皆脚气状貌也。”
在孙思邈的描述中可知,脚气病并不仅仅有下肢的不适,同时臂膊也有“苦”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脚气等同于脚癣,但脚气作为中医领域的疾病,主要表现在下肢的肿痛、麻木,接着是头部、项部、肋、臂膊、腰、腹等部位也都受其影响而出现不适症状。
对于脚气的治疗,千百年来历代中医学家都积累了很多历经实践的经方,疗效也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