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二经络养生操,人体唯一横着的经络?
带脉是人体腰部的横向经络。其余的经脉是纵向的。只有带状脉冲是横向的,就像绑在我们腰上的绳子。皮带脉冲的功能也非常独特。它是人体十二经脉需要通过的经络。但是,带脉具有十二经脉的抑制作用,因此,带脉也能缓解气滞充血。带脉可用于治疗腹痛、腰寒和妇科疾病。敲击皮带脉冲有许多优点。轻敲脉带可以减肥,治疗便秘和妇科病。
为什么科学发达的今天都无法解释?
经络在中医治疗中,实实在在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人依靠经络学说,治好了不少人的病。可是非常奇怪的是,现在的科学却根本无法解释经络,现在的解剖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对人体的每一个局部细节,对人体细胞的分子结构等,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我们对人体的观察,还不仅仅到细胞结构,已经观察到纳米级别的范围。可就算如此,我们还是看不见经络。那么,经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见呢?
这显然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如果经络不存在,为什么我们的中医利用经络,能够很有效地治好人的病?如果说经络是存在的,为什么我们已经发展到了纳米级别的观察了,依然看不见经络,不知道经络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
一、科学并没有穷尽对人体的了解。道理非常简单,对于人体,科学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比如,科学还无法解释“意识”。
科学对人体的观察,它能看到的只是物质,或者说只是物质载体,它不能解释意识是什么?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人在思考的时候,人脑会出现电流,或者说出现脑波,人体内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会变多或者变少。
但是,这依然只是物质的解释。这种脑波和电流,以及分泌物质的变多变少,我们可以在一些非生物体上实现,但不可能让非生物体产生意识。我们同样可以在低等动物身上实现,但是低等动物也不可能有人体那样的意识。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又发现,和动物比较,我脑回路更多,脑的表面积更大。但是表面积更大,那也是物质的,不能够解释意识的产生。就相对表面积来说,个体比较大的动物,脑的表面积显然比个体小的动物大。但是并不表明个体大的动物,它就比个体小的动物更聪明。
既然我们连意识的秘密都不能破解,不能解释经络就正常了。我们并不是说,经络是一种意识,但不管怎么说,它肯定是科学还不能解释的一种人体东西。
二、经络是与人体自身反应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西医是靠打击病菌来进行治疗的。也就是说,西医用药物或者机械直接插手,阻隔病菌对人体的侵蚀,或者直接把病菌杀死,从而确保机体的健康。
但是中医不是这样的,中医更多的是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依靠人体自身的力量,消灭病菌。当然了,中医的药物对于病菌也有杀灭作用,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中医主要的还是依靠人体自身的力量,让人体自身和病菌作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络大约就是一种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力的通道。当我们刺激人体某个穴位的时候,另一个地方会产生感觉。这说明,这种刺激,会通过经络唤醒机体。
也许所谓的经络,其实就是一根血管,或者一根神经。但是它们发挥的,并不是血管和神经的作用,而是一种连接 的作用,通道的作用。它们甚至有可能是一种临时通道,本身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得病以后,新设置起来的。当我们病好以后,这种通道就消失了。也因此,科学看不见。
三、经络是一种需要完善和发展的未来技术。我们说了,依靠经络,我们能够实现唤醒人体,让人体的某一部分机体动起来,提高免疫力,有效战胜病菌的一个通道。但是应该说我们目前的经络,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这个通道作用。通过刺激某个穴道,我们还不能彻底唤醒人体,用经络对有一些人有用,对另外一些人可能并不是很有用。这说明,经络和这个通道并不重叠。
从这里可以看出,经络是一种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东西。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我们对“通道”的了解还有限。大力研究经络,找到这条“通道”,我们的中医和医学,都会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是肯定能找到通道,依靠人体自身能力,实现战胜病菌的目的。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的介绍?
在继承中发展
葛氏原籍山东蓬莱,祖辈闯关东定居辽宁锦州。“葛氏捏筋拍打疗法”起源于清朝,它是由我国古代“导引按跷”之术和武家的“点穴法”相结合与演进的一种独特疗法。
说起捏筋疗法,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北魏时期的“捏筋疗法”和更加古老的“导引按跷术”,主要是以手指捏揉,弹拨经脉筋腱,使之产生强烈的感应,而达到调和气血,强筋健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拍打疗法则和《医宗金鉴》中的“振梃”同源,其方法是用拍子在人体七十二对脉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主要作用于十二经络和十二皮部,促使气血畅通,肌肉放松,加速气血循行。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的创始人葛献宝在实践易筋经拳术的基础上,结合“易筋经疗法”和“少林拳术精义”钻研而成一套按摩正骨的手法,开始了悬壶济世的生涯。第二代葛占鳌子承父业继续为当地的百姓医治伤病。它施治的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而所施治部位又有异于针灸的穴位。
筋脉怎么快速区分?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
十二经筋与经脉的区别和联系:1
经筋不直接隶属脏腑,故不冠脏腑之名;经脉则直接联络脏腑,且以脏腑命名。
2
十二经筋之起始,皆自四肢末端开始,所以手三阴经筋及足三阴经筋均呈反折走向;经脉则不同。
3
经筋缺乏循经流注传递的经间关系,基本都是独立的;经脉则具有顺序流注传递,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运转。
4
经筋没有经脉那样的“中空”,不直接运输血气,其所需的血气,依赖经脉的渗透濡灌。
5
经筋可由机体的“心脑”直接指挥,具有主动和随意运动的能力;而经脉则缺乏随意运动的能力,但经筋的运动对经脉发生着影响。
6
取穴方法之区别:
经筋取穴是“以痛为腧”,即在病理状态下产生的有形可查的阳性体征,也称“经筋病灶”;有时一个小的“病灶”可以引起一个大范围的疼痛,而把这此小“病灶”解除就可以治愈大范围疼痛。而经脉取穴多以“辨经取穴”为主,如同经取穴、他经取穴等,所取的穴位不一定是该病真正的“病灶”。故经筋腧穴和经脉腧穴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某一方面经筋腧穴更能显示它的特殊作用。《灵枢·经筋》曰:“其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正是由于经筋与经脉的区别,因此,经脉与腧穴的密切关系不见于经筋理论,才有了经筋病症以痛为腧,燔针劫刺的特点。
7
病候特点之区别:
经筋病候多是指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等疾患,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其次是转筋症,如《灵枢》:“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俯不伸”;《素问》:“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经筋病候的这种临床表现与现代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极为相似,而经脉病候一般包括十二经脉疾病和奇经八脉疾病。在临床上,经筋病多因风寒湿邪和劳损所致,其病理为“因结致病”,其病性多表现为寒证和热证;而经脉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所致,其病理为“不通则痛”,其病性多表现为实证和虚证。
另外,经脉病候有传变的过程,即“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内连五脏,散于肠胃”,是疾病传导途径之一;而经筋病变主要表现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的痹痛。
总之,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趾端,循行于体表,不深入内脏,没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没有“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标幽赋》)的循行规律,没有始于肺手太阴之脉,终于肝足厥阴之脉,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的流注顺序,也没有阴阳表里两经以及同名经脉的交接程序。
经筋与经脉的的联系
经筋与经脉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绝然分割。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经筋就像大地一样,有着大地的坤性、地性、母性;经脉则像河流一样,日夜奔流,周而复始。经筋是通道,经脉是河流,经筋是经脉的“着床”和载体。
经筋作为经脉这条“河流”的“着床”,关系着经脉能否顺畅运行。一旦经筋这个“着床”发生了问题,那么经脉也就相应地受到影响,不能顺畅地流淌,气血也就不能正常地运行、通达周身。
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基地,网络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为完成血气、精津的运行供给而发挥生理功能作用。 经筋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
总而言之,经筋与经脉,都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为人体的正常运转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人体十二正经指什么?
人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又有“十四经脉”,指的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 中医学中的【十二正经】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各自对应所属脏器。在人体四肢线的前中后部。从前到后依次是:手臂内侧的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臂外侧的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上下对应的相表里) 腿外侧的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腿内侧的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上下对应的互为表里)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