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抑郁程度,会出现一动不动的情况吗?
抑郁症的症状需要从心理、认知、生理、行为这四个维度来确认,单一维度可不能简单确认呦。
心理。
这个其实最容易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开心、郁闷、消沉。它是一种情绪,虽然不等同于抑郁症,可它是抑郁症滋生的土壤。
离异、丧偶、失恋、致残,这些人生的悲剧就像一辆辆穿梭而过的大卡车,不断碾压着人们的精神。
这种人生挫折本来就很难顶得住,就算是顶住了,精神也会有所损害,好好的情绪就这么进入了阴暗、绝望、消沉的状态,抑郁症最喜欢缠上有这种情绪的人了!
认知,包括3个环节:感觉、知觉、注意力。
首先来看看“感觉”,感觉就是接收器,用眼耳口鼻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感觉出问题了,接收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
好好的蓝天,被抑郁症患者的眼睛一接收,立刻过滤掉鲜艳的颜色,全部变成灰色的、阴暗的,让人很压抑。
大家别不信,这可是真的呦!他眼中的世界和你是不一样的。
然后是“知觉”,它负责处理“感觉”带来的信息。正常人的“知”,来自于“感”,也就是“知”来处理那些“感”所收集的信息。
抑郁症患者的知觉系统是什么样子呢?幻听。耳朵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可大脑却有了知觉。“你怎么不去死啊”“你活着有什么用”……
抑郁症患者的脑子里,是真的以为自己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噢,而且他会走心、会当真的。
接着是“注意力”,普通人在与人沟通时能够捕捉到对方的重点,以及言外之意。
而抑郁症患者是很难专心地听到你话里有几层意思的。思绪要么还停留在前一个问题上,要么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过去拍一下他肩膀,他会给你个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后又沉浸下去了。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生理,抑郁症患者在生理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失眠,约有77%的抑郁症患者饱受失眠的折磨。
试想一下,你已经累到快要虚脱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我要睡觉”,大脑却像按了自动播放按钮,不断回放着那些曾经让你后悔莫及的画面。
那潮涌而来的自责与愧疚感,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你透不过气来。这感受,你能理解吗?
哪怕侥幸进入梦乡,也会瞬间被噩梦惊醒。懂吗?是惊醒,一头冷汗的那种啊!长期睡不着,身体被掏空,你能感受到每一根神经都在拉扯着头皮,头痛欲裂。一天如此,能忍,每天这样,又该怎么忍呢?
行为。在患者的精力、思维能力都被抑郁症偷走以后,身体就像被灌进了水泥,越来越沉,致使行动变慢,动也不想动。
患者终日藏在家里,坐着或躺着,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在此,深读君想为抑郁症患者们说句公道话:他们并不是懒,而是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其实他们的内心,特别渴望能有人来帮帮他,带他走出沼泽。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吃不下,睡不着,不开心,看东西也是灰蒙蒙的,这样的人生得有多惨啊!
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所以用药和感冒发烧这种普通疾病是有区别的。
抑郁症的治疗可得双管齐下,一边要按时服药,一边要做心理辅导。
至于怎么吃药,吃什么药,听医生的。
不过,药物治疗之路真的不一般的坎坷啊!
“用了快一周的药,怎么还没效果?”
起效慢,正是抑郁症疾病用药的一个典型特点。
精神类药物不像消炎药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常情况下,一般半个月左右起效。
如果医生给你开了抑郁症的药,千万不要因为短期内觉得没效果而产生怀疑、继而放弃服药啊!
“我吃了抗抑郁药,都五天没大便了!”“怎么看东西越来越模糊?”
放心,这都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是个奇怪的家伙,它真正的药效与副作用是相伴而来的。副作用出现了,证明药效开始发挥作用了。
有些人害怕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服药,这是不对的,副作用是抗抑郁药正常的反应啦。
“我吃了好几年的药,一直没发作,药,我就停了吧!”
自作主张停了药,结果怎样?就是复发啊!抑郁症卷土重来啦!
精神类疾病的药物,用药周期可不是以天为单位的,也不是以月为单位的,人家是以年为单位的好吗!
擅自停药的结果就是复发,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下降等现象。
那要怎么停药?当病情稳定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比如每次服用两片的药可以先减为一片,再减成半片,再慢慢慢慢停药。
“听说抑郁症是很容易复发的,是吗?”这个还真的是呢。抑郁症治愈后,三年内复发率高达89%。
这也是抑郁症最讨厌的地方,好不容易好了,又复发了,治了又好了,好了又复发了。
好好坏坏,时好时坏,把人揉搓于股掌之间。
大家必须要认识到,抑郁症这个疾病的性质就是这样的,就是一个容易复发的疾病。
不要整天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复发,越有这样沉重的心态,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就越是容易复发。
如果能够坦然面对,接受这个现实,心情放松点儿,反而会好很多。大不了就是继续吃药、继续看心理医生啊。
除了刚才说的随便停药是复发的重要诱因外,还有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单一治疗。
前面说了,抑郁症是心理和生理同时出现问题才导致的。
心理问题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比如关于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如何建立阳光心态。而生理上的治疗就是按照医生要求服药。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手,才能对抗抑郁症。单独的吃药和单独的心理治疗都是搞不定的。
单一的治疗方案很难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所以很容易复发。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抑郁症和焦虑症会有什么躯体化症状?
首先说脾气比较急得人容易有抑郁和焦虑的情况出现。
记得我四十岁那年突然莫名其妙失眠,每天脑子里就想一句话:不想做的事天天都要做(就是上班),想做的事却做不了(玩)。那个时候医院还没有精神科,我听同事说家人吃一种叫劳拉的药挺好的,结果就去了安定医院。没想到的是那时的安定医院都是接待的严重的精神分裂病人,到那里因为没有家属陪同,又因为那里的病人眼睛发直,看着就害怕,我就放弃了。
那时还没有抑郁症的概念,我只好每天上班,下班的时间都是在躺着,总是担心上班没精神。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后来上初中的女儿教我玩网络游戏,从此我就不到困的万不得已不睡觉,玩游戏心情也好多了,放松多了,状态也就好多了。
再过一个时期我就开始调整自己,那时有QQ中老年交流群组织的活动我都参加,唱歌,出游,聚会,一个时期整个人都好了。
人生许多路口都需要自己摸索,其实每个人的病因自己都能知道根源,假如给自己制定一些措施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效,只是我们有时坚持不了。包括我自己现在睡觉的药物还是不能断,因为自己的坏习惯,每天2点睡,给自己安排的比较忙。
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的工作,长期疲劳对身心不易,工作还没有效率,疲惫感不断。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得体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力所能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最后祝每一位有抑郁焦虑倾向的朋友,都不要把自己当病人,尽量在生活中减轻压力,减少想法,必要时三甲医院都有神内科,配合点药物,相信我们都会重新看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
我觉得我抑郁了?
抑郁一般都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对事情的执着或遭遇了强大的心理冲击造成的。
比如家庭突发变故,还有一般都是由轻微强迫症引起的。
如有的人事情做好了还要反复检查,生怕出现问题。其实是没有什么的小事,也出现十分担心的状况,这些都是要进行心理调试的,或者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
别人认为没什么的事,你觉得过不去,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造成更进一步伤害的原因。
1、要多找朋友交流,或者找家人交流,有时候有经验有阅历的人会解释给你听,会消除你的抑郁。
2、要尝试着自己调试。
3、多进行一些有益活动,分散你的注意力。
不管遇到什么事,记住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就是这样。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不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
谢邀,根据我个人情况回答您的问题,我认为有:
1、抑郁症本身有的会有社交恐慌,对于自己有了这种症状一般没有必要告诉别人,社交也没有可愿意交流此症状的。
2、不理解,一些人对抑郁症不是特别了解,告知了,也可能被误解,也可能被不理解,甚至被认为矫情没有经历社会等,被扣很多帽子,还不如不说。
3、关心,大部分抑郁症需要关心,是很宽容很关心的那种,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不是身边亲人朋友不好,是很难做到)。
4、相关联的人知道后,大部分不会有帮助,还有可能不经意被伤害。
5、心中害怕,是抑郁症本人害怕被人关注等(也有部分希望得到关注),害怕一些人知道。
我个人是中度抑郁症,我感觉也是可以告诉一些人的,我告知了我的朋友和家人,开始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不理解,后来尝试告诉家人后,家人都试着理解(虽然他们没听过抑郁症)。告诉了朋友们,很感恩朋友们理解和帮助,我的朋友知道了都是特别关心帮助,还帮助找专家,有的朋友一直陪伴着。
一个人孤单久了会不会得抑郁症?
首先,我们需要熟悉一下子相关概念。抑郁症个体表现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或者心境障碍。重点在于心境低落与个体面临处境不相称,情绪可以从不太开心到非常伤心,甚至出现厌世,自杀等过激行为;有些个体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接下来,我们看看诱发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因:很遗憾,到目前,抑郁症的病因仍然有争议,但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层面有遗传、生化、分泌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看到这里,回到题目,孤单孤独可能复合了引发抑郁的部分条件,因为孤单条件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对个体的心理负面冲击。但它的这些负面影响本身会被很多因素缓解,抵消。因此,孤单可能会与抑郁有关联,但这种关系微不足道。就好比,下雨天,你选择穿得少了那么一点点。欢迎关注@柠檬心理 自然会有答案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