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泡酒的功效与作用,农村有哪些可以吃的野生植物?
湖南张家界的可以吃的野生植物如下:
1.猕猴桃,虽然很小,但是绝对好吃
2.野生八月瓜,吃起来绝对人间极致美味
3.蒿叶,可以做蒿子粑粑,我的最爱
4.野葱,炒鸡蛋超美味
5.地皮菜,下雨后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炒鸡蛋炒肉都很好吃
6.野草莓
7.泡儿,就是植株刺特别多,要特别小心采摘
8.拐枣,吃起来有肉香味儿
9.野生核桃
以上是几种我们本地人最爱的美味,欢迎湖南的朋友继续多多补充。
尊生八牋记述的酒多为什么酒?
《尊生八牋》,明高濂撰。濂,字深甫,号瑞南,钱塘人。该著记述的酒,多属药酒,对身体健康有益,但味道不一定好。因此,他在该著的开头就说:“此皆山人家养生之酒,非甜即药与常品迥异,豪饮者,勿共语也。”书中对桃源酒、香雪酒、碧香酒、腊酒、建昌红酒、五香烧酒、山芋酒,葡萄酒、黄米酒、白术酒、地黄酒、菖蒲酒、羊羔酒、天门冬酒、松花酒、菊花酒、五加皮三骰酒等的制造,作了详细的记述。现只将羊羔酒、松花酒的制作方法摘出。
“羊羔酒:糯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麹十四两,杏仁一斤煮去苦水,又同羊肉多汤煮烂,留汁七斗,拌前米饭,加木香一两,同醖不得犯水,十日可吃,味极甘美。”
“松花酒:三月取松花如鼠尾者,细挫一升用绢袋盛之,造白酒熟时投袋于酒中心,井内浸三日取出漉酒饮之,其味清香甘美。”
五月节的来历和由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除了“端午”外,这一节日还有许多名称。 端五节端五节是端午节的本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的记载,《辞海》“端午”条说:“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端是“初”之意,五月为午月,故“端五”亦为“端午”。另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是八月五日的生日,为避“五”之讳,而“午”与“五”既音同又通用,遂改“端五”为“端午”。 端阳节按农历地支纪月推算,五月为午月,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亦称“端阳”。《月令广义》载:“五月五日端阳节。” 重五节因五月初五,月、日均为五,所以称“重五节”。《宋史》有载;“明年重五,又送角黍执扇。”角黍,即端午节令食品粽子。 龙节此称为闻一多先生所提出,他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论证了端午节的两大节俗———龙舟竞渡和吃粽子均与龙有关:龙舟竞渡源于古吴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屈原的粽子投到水中常被咬龙窃食,因此称“龙节”。 浴兰令节古人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礼记·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吴自牧《梦粱录》亦云:“五日重阳节,又曰浴兰令节。” 蒲节五月菖蒲成熟,古人在这一天有悬菖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的习俗。《幼学句解》上说:“端午是为蒲节。” 女儿节明清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日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玉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清人余有丁《帝京午日歌》中也有“都人重午女儿节”的诗句。 端午节名之多,一方面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节令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五月初五端午节吃什么?
1、吃粽子
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3、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4、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6、糖枣糯米饭
端午节,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而且糯米会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维生素,大量的磷质、钙质、铁质、蛋白质及脂肪,更加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7、吃臊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
8、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端午节本身是为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所以吃麻糖(麻花)来粘嘴,也是为了祝愿我们的生活甜蜜美好。
9、吃“五红”、“五黄”
南京传统意义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黄”,即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五黄”的内容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五红”,即“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10、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南宋士子陈可常,曾写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诗句。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家里面熏香有什么好处?
家里面熏香的四大好处,您知道吗?家里面熏香的四大好处1、帮您释放工作生活压力。
传统居家的熏香,可以营造出芳香四溢的氛围,既有利于身心的愉悦、心神的安宁,也有利于居家的阳气生发,同时,还有利于养生祛病。这样的环境可整合身心性命和居家环境使之达到有益的平衡与调节,所以,熏香也是传统中华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各种事务繁忙,令我们身心十分劳顿, 所以,在家休息时,可以在客厅、在卧室摆上一个香炉,燃起一柱清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暂时让思想清零,宁静心神、缓释压力,
家里面熏香的香气扑鼻有助于提神醒脑、放松心情、卸下烦恼,动中求静,涵养身心、消除疲劳,浮躁的心也会很快的宁静下来。 睡觉前点一支香也能安神助眠,对于那些经常失眠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熏香真的是有资格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同时,好的熏香可以迅速祛除房间异味,香薰对于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突出,放在卫生间、衣橱甚至鞋柜,都可以有效消除异味,提升空气质量,对优化室内空气有着明显的作用。
2、帮您宁静心神、让生活变得情趣高雅家里面熏香一方面既可以用于书斋琴房、修行静室中,助你安神定志、敏捷思维,帮你提高阅读写作水平,用心体会文学、哲学与艺术的源远流长,步入自由的理想的境界。此外, 有宗教爱好的朋友们,在参禅修炼打坐时,可以辅助修炼者调息、入静和安神。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我们宴客席间,适时亮出一两招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在一派祥和宁静中,来增加宴客的尊宠,为客人们怡情助兴、净化环境。 特别是用沉香、檀香、麝香、龙涎香等高品质的香品,熏焚出来的气味清醇、幽雅,沁人心脾,能够让客人们心情舒爽,更能够让聚会的朋友们增进感情,并增添几分优雅的生活情趣。
3、家里面熏香,可养生于舒经活络、除寒去湿
家里面熏香不仅可以空气净化和抑杀霉菌,还可驱除秽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天然熏香的气味,可除疫避邪、消毒杀菌、益智心神。根据原料药物香味行走经脉之不同,可以制出功能各异的熏香,可有杀虫解毒、止咳润肺、舒经活络、健脾开胃、镇痛去怖、除寒去湿等功效。还可祛秽除邪、养神静心,的确让许多人获得了身心安妙、祥和开朗、保健养生的作用。
“家里面熏香”养生,配合中医炙艾,可以调节人体的呼吸、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和循环等系统,从而激发人类自愈、平衡及再生功能,调节代谢、排除毒素、杀菌消炎、营养肤肌等作用,促使身心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此外,“家里面熏香”亦可采用贴身“闻香”养生,通过佩戴香囊等物品,让人体经脉穴位“闻香”以达养生治病功效。如人体的迎香穴,人中穴,合谷穴三穴,对香气都很敏感,在此三穴行香可以推动胃经加快气血运行。按压迎香穴可开通鼻窍,增强嗅觉功能,提高胃肠消化功能。“人中穴”的熏香结合针炙还可以治疗癫狂癫痫,中风等疾病。
如果家里有人患上流行性感冒时,还可以通过香薰香杀菌杀毒以避免或减少互相传染的机会。
熏香品的原料一般为为天然香料和中药材,有经验的中医师、养生师或宗教大德,他们可依据香料功效,都有特定配方的养生祛病类制作工艺,例如,防止瘟疫、避邪除秽的香品多用线香或盘香;改善睡眠的香品多用香枕、香包、线香、盘香。
比如:
沉香或檀香的熏香有宁心安神、减轻忧郁、调节心情、改善睡眠、消炎抗菌、增强免疫等等功效。
玫瑰熏香有舒缓紧张、缓解焦虑、压力和抑郁,愉悦心情的功效。
薰衣草熏香有抗菌杀毒、驱虫除臭、安神解忧、改善睡眠、消除疲劳的功效。
紫罗兰 熏香有兴奋提神、舒缓忧郁、除菌排毒、减轻感冒、抑制咳嗽等功效。
此外, 在卫生间里摆放熏香,应该形成生活习惯,因为卫生间里面的污气多,适时摆放熏香,不仅可以改善卫生间里面的气息、除臭除秽,而且对家居风水也有很好的调节功能。
同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导致人们压力倍增,有十分之一的人甚至会疾患轻重度的抑郁,所以,熏香实在我们的生活好伴侣、好朋友,是我们调适精神和养生疗疾的必备生活品。 但是,对于家中有婴幼儿和哮喘病等特殊群体的老人,家中熏香就要格外注重燃放熏香的品种 、数量和质量,同时,一定要开窗通风,尽量不使用有明显烟火的香薰制品,否则会造成婴幼儿不适及加重病人哮喘等病症。
现在市面上以次充好、以合成材料仿冒原生材料的有毒香熏材也不少,要做好材料识别以保证家庭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熏香生活。
4、家庭里熏香,是一种现代时尚文化熏香是自然造化之趣,人们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从早期的简单用香,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熏香,体现了人们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们崇尚高雅从容的生活态度。 香文化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至善至美、至情至性的美学文化。
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沉浸在愉快、舒适、安详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及生活环境的布置,
只要一点光、一点热就可以融汇自然和人文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缕香烟随风飘散,要善于捕捉其真味,氤氲在纷繁的世界,静心品一炉馨香格物以致知。
正是香的种种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代讲究绣被熏香,其清新明快若有若无的香味,随身四溢,让同行者顿生羡慕。 现代社会中,无论在家居、书房、影剧院,还是茶座、酒吧、宴会、旅途中,一缕熏香无形中能够愉悦身心,净化心灵,淡忘烦恼,消除疲劳。 香气熏人百种花,家里面熏香,可以点燃生活的仪式感,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态度。
香文化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通过“家里面熏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至善至美、至情至性的美学文化。
终朝静坐无相过,慢火熏香到日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精神状态里,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村居野老们用香文化构思着一个个绮丽奇幻的人生之梦于袅袅青烟中......
的确应该家家备熏香,人人识香珍,如此,自然多一份生活情趣、少一份烦恼忧愁,美的生活离不开我们精心的打造,当下恬淡的幸福,必孕育着从容的未来。
燃你一生之沁香,唤我一丝之灵悟。
斗室熏香,芬芳清雅,深入沉静舒缓、心旷神怡之境,去感悟那精神大美和超越生命的思考,家里面熏香,身心健疗即在当下。
附录:中华熏香文化历史的沿革1、华夏香料文化的历史也是悠久源长上古神农时代,华夏就有采集植物萃取香料来作为医药用品和驱疫避秽,同时作为敬奉神明、祭祀天地、净化身心和喜丧大事等多用。亦有“胭脂起于纣”说法,周至春秋以后,宫粉胭脂流行于民间妇女中。阿房宫赋中就有宫娥多弄香容之述,其奢靡巨费令人惊叹。《齐民记要》中就有胭脂的具体配制方法。
香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香文化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就有熏香记载,如《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说明那时的楚国士族已经开始佩戴充满香气的芷兰以显示其地位的尊贵。
香文化历史悠久,它的深度及美学是一种超越国界、心灵共通的语言。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
司马迁所撰的《史记.礼书》中有“椒兰、芬芷所养鼻也。” 《汉武内传》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可见其富丽奢华。当时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炉、薰炉、薰笼等。汉代还有一种奇妙的闻香方式:把沉香、檀香等浸泡于灯油中,点灯时就会散发出阵阵芳香,香妙无比,堪称为“香灯”。
中国盛唐时的“贞观之治”时期,长安做为世界中心。琴、棋、书、画、酒、茶、吃等等己形成时尚文化、同时也催生熏香艺术文化的大发展。当时极品最名贵的有伽楠与沉香,沉香又分为四等:沉水香、栈香、黄熟香和马蹄香;再次的等级才是檀香,从宫廷到民间更有品香、闻香、斗香之说。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可见唐朝熏香文化之盛。
到了汉魏南北朝时期,衣冠芳馥更为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五代的罗隐有诗:“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到了宋代,士族大夫、门阀大户都着力追求精神品质的提升,各种雅艺至登峰造极,熏香更是一门艺术。宋人香事遂成嘉话。北宋徽宗时,权臣蔡京曾焚香数十两以招待访客,也,芳廷香云四溢,满座宾客衣冠皆深染芳馥的气息,经日不散。香的世俗化,正是在两宋时期,才由王公士人传至寻常百姓之家。
据《宋史》记载,士人梅询于晨起时,必焚香两炉来薰染衣冠,与人相会时便摆动双袖,必至满室生香,时人送其雅号“梅香”。”鉴真和尚东渡时,也把熏香传入日本寺院,后来,影响到日本宫廷举行典礼时也会用到焚香熏香,熏香文化在日本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香道文化”。
2、宫廷传医:此药本自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时至今日,毎年的端午节期间,民间还盛行着挂香馕、挂艾蒿、斗百草的习俗,百姓喜欢薰燃艾蒿、菖蒲等来驱疫避秽,内饮用各种香草精心熬制的药汤、药酒和药浴以发散体内一年积存下来的寒邪毒素。
早在东汉,名医华佗用百部、丁香等制成香囊悬于室内,用来预防瘟耗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都是此种疗法的继承。明代医家李时珍釆用线香来熏诸疮癣,亦有神验。在清宫宫廷中,御医用的香发、香浴等医方等更是内容丰富和种类繁多。
在中医历史传统中,一直善用熏香法疗疾。从《黄帝内经》至《本草纲目》,对中植物的芳香医用研究己是几千年,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宝贵财富。
在北宋沈括之《梦溪笔谈》中,曾记载着苏合香丸养生疗疾的妙用。
“此药本自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北宋时,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因为此酒“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使得苏合香丸在北宋非常盛行。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治疗和养生方面的应用,同传统的中医中药一样,以不同香料结合不同的手法来调理身体、平衡精神以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3、文人雅士亦醉香:深院沈沈照落晖,宝香熏彻旧时衣《红楼梦》中咏香的词句描写十精彩。如:在《中秋夜大观圆即景》的联对中,黛玉和湘云斗诗,诵出‘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妙对。薛宝钗不甘示弱,以秘方藏于衣袖中,散发的奇妙的一丝丝“冷香”,嗅者莫不啧啧称奇。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文人医者都有大量的诗文传世,特别是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中,赞香的: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4、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古人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爱好。从早期的简单用香,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熏香,体现了人们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们崇尚高雅从容的生活态度。
坊间有“百花蒸香”制作的工艺,将沉檀栈等香料削切成小丁,俗称“香骨”,加入新鲜花朵密封于铜鼎之中,用小火慢慢蒸熏。待到“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之时,便大功告成。此时此刻,被四季百花浸润的香片。在铜鼎中被点燃之时,炉香便随之升腾袅娜,低回醉人。5、现代社会,熏香器具市场琳琅满目闻香是意境之美,香器则展现了香的形式之美。除了为人熟知的香炉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香器:香炉、手炉、薰炉、香匙、香盘、薰笼、斗香…… 如香炉,其制作历史悠久,外形各异精美。有博山形、鼎形、三足形等在现代市场上已经是成百上千品种。材质多为陶瓷和黄铜等金属。您尽可放心购买自己喜爱的品种,网上快购是非常的方便快捷。
6、家里面熏香的香料,选用广泛而丰富根据外形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 线香、盘香、 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 香膏、 涂香、 香汤、 香囊、 香枕等。 原态香材 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 在选用香上,上好香料主要有:沉水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上好品质的香料,其香气清新爽神,久用而不眩晕,且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香味一般醇和淡雅,即使浓郁也不感气腻,特别天然香料做的香,芳香之中常常微透出一丝涩味。 原态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 线香 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 如:盘香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烧,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 塔香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另外,香囊俗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香枕是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